根據文獻記載,我國過年喫餃子的習俗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宛署雜技》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的時候,這一習俗得到延續並固定下來。清史有關資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說明在清代過年就已經開始喫餃子了。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喫,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喫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俗話說:「好喫不過餃子」,北方人年三十要喫素餃子,初五要喫肉餃子。

年三十喫素餃子,寓意在新的一年裡素素凈凈的·。家家都有一本唸的經,喫素餃子,以此來寄託新的一年裡不要再招惹是非。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喫肉餃子,而包餃子又稱為『捏小人嘴』,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