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胡林翼和張之洞都是晚清著名的能臣,而張之洞更是曾經師從胡林翼,但如果要說胡林翼和張之洞誰更能稱之為「晚清四大能臣」?我認為張之洞或許更能擔此稱號,下面就來讓我一一分析。

戰場名將,晚清中興

如果說胡林翼有哪些最突出的功勞,那應該當屬他對太平軍的作戰成果了。1855年,曾國藩被太平軍打得打敗後,胡林翼調任湖北巡撫,開始了對太平軍圍困武昌之作戰。他選將練兵、整頓部隊,同年5月1日,他督部逼武昌城外。17日,督攻武昌的沙洲。27日,出動水陸師合攻武昌,進戰均不利。此時胡林翼改變策略,採取圍困武昌之法,圍而不打。1856年12月,武昌被圍日久,外援漸絕,糧食、彈藥俱形匱乏,加之洪秀全將韋昌輝處死,武昌太平軍主要守將韋俊深恐株連,已無心再守。胡林翼立馬發動進攻,拿下了武昌。佔領武昌後,立即水陸東下,對太平軍實施追擊,旬日之間,連克武昌縣(今鄂州市)、黃州,大冶,蘄水,興國(今陽新)、廣濟、黃梅,湖北境內無太平軍蹤跡。後來胡林翼又攻下九江隘口,進一步切斷九江太平軍的援助。1858年3月30日起,胡林翼部由李續賓、楊載福督軍圍攻九江,佔領全城,九江太平軍守將林啟榮戰死。自那以後,胡林翼更是協同曾國藩等人,多次擊敗太平軍石達開等部,拿下赫赫戰功。1861年,胡林翼病逝。

胡林翼仕途生涯大多都在戰場中作戰,同時也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創辦湖南益陽箴言書院,著有《讀史兵略》。所以說他是非常有實力的,那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張之洞。

治國之臣,文化啟迪

與胡林翼的戰場英雄不同,張之洞是一屆文臣,久任封疆大吏(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但也參與過對外戰爭,例如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法戰爭,當時的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屬於抗擊法國侵略的後臺總指揮,雖然也打了一些勝仗,但是由於廣西布政使徐延旭、雲南布政使唐烱的軍隊配合不利,導致清軍潰敗逃跑,這是張之洞一生中參加唯一一次對外戰爭,張之洞還遭到了都察院的彈劾,所以張之洞到死也沒有得到軍功爵位。

所以張之洞的主要貢獻還是集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張之洞是清朝政府中清流派的領袖,張之洞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是洋務運動時期的靈魂,張之洞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貢獻則更大,例如武漢大學的身前自強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的湖北農務學堂等清朝現代教育學院都是張之洞創辦的,除了興辦教育,在維新變法時期,張之洞利用職位之便,在湖南地區推行現代報刊《湘學報》、《時務報》,同時也創辦一些現代工業,晚清時期著名的、耗資巨大的漢陽鐵廠就是張之洞創辦的。可以說,張之洞除了在戰場方面的成績不太出色外,他在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都對晚清的自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總結

胡林翼在戰場中的戰績挽救了當時破敗的清朝,鞏固了滿清的同志,其創辦的書院也對他當時主政的湖北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與張之洞相比,張在文化方面對國民的思想觀念進步推動作用是更大的,而且影響範圍也更廣闊,他對近代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文化教育進步的推動作用是不可缺失的,所以相比於胡的功績,張對社會,對後世的影響更為深遠。而這也是我認為張更有資格入選晚清四大名臣的原因。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進行進一步討論。


胡林翼1812年出生,1861年病故。

太平天國1851年金田起事到1864年南京城破。

胡林翼平太平天國有功,但至他死時太平天國也沒滅亡,他功能有多大?

朝廷大加封賞,謚號『文忠』,不過是戰時為激勵漢人為清政府拚命的舉措罷了。

張之洞,初為『清流黨』(噴子、憤青),後為山西巡撫,任上對如何發展民生,開始了自己的摸索和實踐。

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啟用馮子材,在越南擊敗法軍,迫使法國內閣下臺。

數年後調任湖廣總督,任上大興洋務。亞洲最大的漢陽鋼鐵廠、抗日戰場仍在使用的漢陽造、日後辛亥革命的湖北新軍等等。除此之外,尤其不要忘了,張之洞當過多省學政,非常關心教育,任上建書院(武大、華科大、南大等前身),開西學,培養留學生樂此不疲。湖南湖北的很多革命先驅的成長均與張之洞的文化政策有莫大的關係。黃興就是張之洞挑選的30名外派留學生之一。戌戊六君子楊銳是張之洞的得意門生。

還有督辦粵漢鐵路、帶頭簽署《東南互保》、在兩江編練自強軍……

張之洞履歷成就厚的能嚇死人。晚清除了李鴻章的成就可以拿出來比一比,曾國藩、左宗棠都要讓位。

資產階級革命導師孫中山評論: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評價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軍事,胡林翼拿什麼跟張之洞競爭?

?堅持原創,敬請關注,謝謝支持!??


胡林翼和張之洞都是晚清官員中比較傑出的,也都有重大貢獻,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按理,兩人皆可稱為是晚清名臣,但相對而言,張之洞應該更有資格入選晚清「四大名臣」,因為他的貢獻比胡林翼更多方面,官職更大,所創造的革新成果更多,對後世的影響也表現在更多的方面。

胡林翼是「官二代」,又是「學二代」,出身於官宦之家,其父胡達源曾以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直接入翰林院,授編修。胡林翼從小受重視,是重點培養的對象,他得到了較好的教育,六歲時他爺爺教他讀《論語》,八歲時,跟隨他爺爺在益陽修志館看編修志書,十九歲教書,「務為有用之學,不專重文藝,而於兵略、吏治尤所究心「,興趣是在韜略方面。他曾到過陶澍兩江總督府,耳濡目染經世之術,對他影響很大。道光十六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1840年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發貴州。開啟其仕途之行。

1855年(鹹豐五年)1月29日,湘軍水師120條輕便戰船冒險沖入鄱陽湖,上駛姑塘,被太平軍阻截於湖內,湘軍水師大敗,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坐船被焚奪,險些喪命。4月3日,武昌失守,巡撫陶恩培被殺,清廷以胡林翼署湖北巡撫。此後,胡林翼成為湖北的最高長官,並且,他在軍事上獨當一面,他選將練兵,整頓部隊,裁汰舊勇,他從水師中挑派都司鮑超前去湖南募新勇3000人,又奏調羅澤南率湘軍自江西來援武昌,自此,胡林翼有了一支能徵善戰的湘軍,他也成了湘軍統帥之一。1856年12月,太平軍因內亂動搖軍心,撤離武昌,胡林翼乘機佔領武昌、漢陽,並以日行800裏的速度向朝廷奏捷。朝廷也以他克複武昌有功,實授湖北巡撫、賞戴頭品頂戴。胡林翼佔領武昌之後,立即水陸並進,對太平軍實施追擊,一個月時間,連克武昌縣(今鄂州市)、黃州,大冶,蘄水,興國(今陽新)、廣濟、黃梅,至此,湖北境內無太平軍蹤跡。1858年3月30日起,胡林翼部由李續賓、楊載福督軍圍攻九江,佔領全城,九江太平軍守將林啟榮戰死。 胡林翼因調度有方,賞太子少保銜。1861年8月湘軍攻克安慶,曾國藩推胡林翼為首功,加太子太保銜,給騎都尉世職。至此,胡林翼完成了他最顯眼的政績軍功。

曾國藩非常欣賞胡林翼,他評價胡林翼說:「林翼堅持之力,調和諸將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進德之猛。」「潤芝(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

李慈銘評價胡林翼說:「老謀深識,燭照不遺,固中興第一流人。」王闓運說:「中興之業,實基自胡。」

後來,蔡鍔曾編《曾胡兵法》,頒發給部隊,使其學習曾國藩、胡林翼的湘軍作戰經驗。胡林翼自己也著有《讀史兵略》46卷,是很有水平的兵學著作。

仔細分析,胡林翼屬於有學問有辦法有能力的精明官員,當官比曾國藩更輕鬆,確實是名臣,值得重視。

當然,相比之下,張之洞有更多方面的影響。

同治二年(1863年),張之洞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

對教育文化的貢獻:

從同治五年(1866年)起,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湖北學政等職務,他整頓學風,興建書院,如建立經心書院,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與四川總督吳棠一起在成都建立尊經書院,延請名儒,分科講授,仿照杭州詁經精舍、廣州學海堂的例規,手訂條教,並撰寫《輶軒語》《書目答問》等,教導士子,提高學識和品德修養。

愛國的清流領袖:

清廷因俄國侵佔新疆伊犁,派左都御史完顏崇厚赴俄國交涉,崇厚昏庸無知,與俄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割讓了西境、南境,消息傳來,輿論大嘩,羣臣上疏,張之洞上《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此後,張之洞、寶廷、張佩綸、黃體芳稱翰林四諫,形成清流派,張之洞聲望日盛,得到了慈禧太后賞識。光緒六年(1880年)授翰林院侍讀,歷遷左春坊左庶子、日講起居注官。次年擢內閣學士。又任山西巡撫。

整頓山西:

張之洞與山西巡撫任上,注重整頓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屬,革弊創新,劾罷貪縱害民的縣官,獎勵優秀官吏,特別是嚴禁鴉片,臚舉人才,編練軍隊,清查倉庫,世風為之一新。山西的鐵運銷奉天、上海等地,陸運成本很高,張之洞改經天津海運,降低運費,又在產地籌辦冶煉局,提振經濟。

抗擊侵華法軍: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侵佔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但是,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可惜,他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有為的積極大臣,拗不過朝中屈辱求和的權臣。

興辦洋務和支持維新:

光緒十二年(1886年),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蘆漢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以貫通南北。

署理湖廣總督期間,在張之洞策劃和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等。

光緒十九年(1893年)張之洞建成漢陽鐵廠,包括鍊鋼廠、煉鐵廠、鑄鐵廠大小工廠10個、煉爐2座,工人3000,採煤工人1000。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

光緒十八年(1892年),張之洞還辦了湖北織佈局,在武昌開車,紗錠3萬枚,布機1000張,工人2000。織佈局是盈利的。

張之洞贊助和同情康有為組織強學會,捐5000兩以充會費,當時,帝師翁同龢也加入了強學會,當時有「內有常熟(翁同龢),外有南皮(張之洞)」之稱,翁、張成了強學會的兩大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張之洞是中西結合的典論論者,一方面,他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強調以通讀史經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他主張改革傳統教育,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當然,他仍是以「中學」為中心,他於《勸學篇》中系統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這對近代思想有重大影響。

如此觀之,張之洞應該更有資格入選晚清「四大名臣」。


胡林翼和張之洞人生的側重點不同。

胡林翼為官時,是清朝內憂外患最嚴重的時候,太平天國軍勢正盛,連下兩湖江浙,朝廷軍隊連連敗退,西方勢力也處在觀望狀態,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露出軍事天賦,並在曾國藩的提攜下迅速崛起,成為湘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因時局動亂,他在為政方面的才能沒有機會得到體現,但是他仍然推薦保舉了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人才,這些人都在同治中興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若是胡林翼沒有過早戰死沙場,他的成績不在曾李之下。

再觀張之洞,為官時清庭內患已除,整個朝廷在評亂的過程中實現了睜眼看世界,整體處在一種知恥後勇、奮發圖強的狀態,洋務運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西方勢力也看中清朝戰後重建的時機,大量資金湧入,各地製造局、商務局、輪船局、鐵路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國家整體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個大背景下,張之洞順勢而為做出了一番功績。

誰強誰弱,一目瞭然。


晚清實際掌權者慈禧敢重用漢臣,造就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劉銘傳等的事業,真可謂羣星 薈集,或掌控中樞,或坐鎮一方獨擋一面,都有業績可陳,所謂同治中興,改革開放,靠的也是這些人。關建在於中央敢放權給他們,這是後來的統治者作不到而且不敢作的。


張之洞,由於從政時間更長,張之洞在洋務運動中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像武漢鋼鐵廠等企業都是在這場運動中建立起來的!


你這不就是四個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這四個比較合適!


張之洞有資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