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和模仿:暴力事件后的危险期

一,华山舍身崖

华山舍身崖十天内两起自杀事件。

年中那段视频,跳崖者用一种飞翔的姿势一跃而下,那一瞬对在人间苦逼著的人来说太自由,感觉肯定有效仿者。

九月份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张开双臂用倒飞的姿势向后倒去。

有人对自杀的群体追踪,他们期待死亡的原因并不尽相同。

不管什么样的原因,自杀的报道之后,会有相似的人走上绝路。

有研究发现跟社会认同有关。

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

意欲自杀的人相对于周围买房生娃寻求人生积极意义的人格格不入,自杀的相关报道,网路时代视频流传人人可见,这部分人看到甚至可能会眼前一亮,看,有人想法和我一样,他们实施了。

他们还能清楚看到自杀引起的舆论关注,这为他们的自杀赋予了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一个得到认同的群体。

「报道自杀的消息,促使一部分跟自杀者类似的人走向了绝径-因为发现自己自杀的念头更加站得住脚了」。

模仿自杀,在影响力一书中强调了这个词。维特效应,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引发自杀潮,以至于成为禁书。自杀新闻后突然升高的死亡率,有一说是可能有隐性模仿者加入。

在自杀已经成为年轻人最大死因的日本。富士山下著名的青木原森林是自杀盛地,日本作家松本清张(Seicho Matsumoto)的小说《萧瑟树海》出版以后,日本有数百人在树海的树林中上吊。

在书中,两名主人公全部选择在树海自杀。

二,滴滴的两起暴力事件

滴滴的两起暴力事件很相似,被害人都年轻貌美,刚刚开始美好的人生,施害者也相似。

处在陌生的环境,因为有各种不确定性,周围人的行为会极大的影响到自己的行为,拿别人做参考坐标,这种认同是油然而生的。

像少数暴力群体,在周围更找不到认同感。他们需要更大的范围,类似的暴力事件报道和自杀的群体一样,让他们有了认同感,成了他们的参考。

从数据里能看到「对暴力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像是自己,还是别人。」

不说企业监管方面的事情,滴滴事件简直就是这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印证。

三,暴力事件的避免

中国人用仓颉造字鬼神哭来说明文字文化的重要性。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来源获得的容易,并没有拉短人与人知识结构的差距。新闻自由科技进步让更多媒体为吸引眼球蹭热度反倒更不择手段。

上海小学生被砍事件一家心理学的自媒体还放血腥的图片。而杀小学生的案子持续不断,很难说没有社会认同的原因。

一家有良知的媒体,会在报道或者述事中,最起码不放刺激的图片,尽量少一些骇人听闻的细节,避免更多的模仿者。呼吁类似上海砍小学生事件,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受害者的成长背景,有没心理创伤,不需要任何施害者的报道,让他得到想要的关注;这世界上太多没被公平对待痛苦的人也绝不会把愤怒发在更弱者的身上。做为个体,抵制拒绝传播这些内容。

参考引用资料:

《社会认同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影响力》湛庐文文化

其它文章推荐:

滴滴案是因为消费降级?犯罪还能找这理由!

《无问西东》:你在真实的活吗?Forever Young

人性、魔性、神性:马云和刘强东的距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