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和模仿:暴力事件後的危險期

一,華山捨身崖

華山捨身崖十天內兩起自殺事件。

年中那段視頻,跳崖者用一種飛翔的姿勢一躍而下,那一瞬對在人間苦逼著的人來說太自由,感覺肯定有效仿者。

九月份一個畢業的大學生張開雙臂用倒飛的姿勢向後倒去。

有人對自殺的羣體追蹤,他們期待死亡的原因並不盡相同。

不管什麼樣的原因,自殺的報道之後,會有相似的人走上絕路。

有研究發現跟社會認同有關。

社會認同被定義為:「個體知曉他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羣體,而且他所獲得的羣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意欲自殺的人相對於周圍買房生娃尋求人生積極意義的人格格不入,自殺的相關報道,網路時代視頻流傳人人可見,這部分人看到甚至可能會眼前一亮,看,有人想法和我一樣,他們實施了。

他們還能清楚看到自殺引起的輿論關注,這為他們的自殺賦予了價值和意義,從而成為一個得到認同的羣體。

「報道自殺的消息,促使一部分跟自殺者類似的人走向了絕徑-因為發現自己自殺的念頭更加站得住腳了」。

模仿自殺,在影響力一書中強調了這個詞。維特效應,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後引發自殺潮,以至於成為禁書。自殺新聞後突然升高的死亡率,有一說是可能有隱性模仿者加入。

在自殺已經成為年輕人最大死因的日本。富士山下著名的青木原森林是自殺盛地,日本作家松本清張(Seicho Matsumoto)的小說《蕭瑟樹海》出版以後,日本有數百人在樹海的樹林中上吊。

在書中,兩名主人公全部選擇在樹海自殺。

二,滴滴的兩起暴力事件

滴滴的兩起暴力事件很相似,被害人都年輕貌美,剛剛開始美好的人生,施害者也相似。

處在陌生的環境,因為有各種不確定性,周圍人的行為會極大的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拿別人做參考坐標,這種認同是油然而生的。

像少數暴力羣體,在周圍更找不到認同感。他們需要更大的範圍,類似的暴力事件報道和自殺的羣體一樣,讓他們有了認同感,成了他們的參考。

從數據裏能看到「對暴力事件大加報道,會讓可怕的結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為的對像是自己,還是別人。」

不說企業監管方面的事情,滴滴事件簡直就是這句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印證。

三,暴力事件的避免

中國人用倉頡造字鬼神哭來說明文字文化的重要性。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來源獲得的容易,並沒有拉短人與人知識結構的差距。新聞自由科技進步讓更多媒體為吸引眼球蹭熱度反倒更不擇手段。

上海小學生被砍事件一家心理學的自媒體還放血腥的圖片。而殺小學生的案子持續不斷,很難說沒有社會認同的原因。

一家有良知的媒體,會在報道或者述事中,最起碼不放刺激的圖片,盡量少一些駭人聽聞的細節,避免更多的模仿者。呼籲類似上海砍小學生事件,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受害者的成長背景,有沒心理創傷,不需要任何施害者的報道,讓他得到想要的關注;這世界上太多沒被公平對待痛苦的人也絕不會把憤怒發在更弱者的身上。做為個體,抵制拒絕傳播這些內容。

參考引用資料:

《社會認同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影響力》湛廬文文化

其它文章推薦:

滴滴案是因為消費降級?犯罪還能找這理由!

《無問西東》:你在真實的活嗎?Forever Young

人性、魔性、神性:馬雲和劉強東的距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