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一定保護好故宮博物院

——衆網友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驚呆了世人,

也使得全世界爲之傷心惋惜不已。

▲大火中的巴黎聖母院,塔尖折斷的一瞬間。

今天下午,

在人民日報官微的文章:

《重建巴黎聖母院恐需幾十年!

全世界都在哭泣,

你是否見過她的美》

在讀者留言中,

點贊最多的一條就是上面那條:

請一定保護好故宮博物院

從14:55到19點左右,

這條留言獲得了2.5萬的點贊,

網友點的每一個讚的背後,

都飽含了對古建築、

文物的無限珍惜之情。

它們不僅是先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更是人類所創造的有形的文明,

它們矗立在地球上,

昭示着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的高度。

假如,假如!

有朝一日,

比如盧浮宮、凡爾賽宮、冬宮、

克里姆林宮、白金漢宮……

還有我們的故宮,

都不復存在了,

地球將變得多麼荒蕪,

人類該有多麼孤單、無助、淺薄。

就像那句有名的話說的,

“父母在,我們尚有來路;

父母不在,我們只剩歸途”,

地球母親最偉大、最樸實、

最厚重、最耀眼的裝飾,

就是這些文化遺產了,

這是全人類的財富。

面對這些“地球母親的遺產”,

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忍破壞。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裏,

講了這樣一個二戰時的往事:

1944年8月23日,

瘋狂的希特勒直接向肖爾鐵茨將軍發密令,

催他直接炸了巴黎。

肖爾鐵茨卻始終不忍下手,

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

他的仁慈拯救了巴黎、盧浮宮、

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

拯救了法蘭西的精神。

這些建築何其有幸,

遇到了對此保有良知的人。

而有些建築又何其不幸,

遇到了良知泯滅的人。

遠的不說,

我們說說中國的文化遺產。

就說故宮,

曾經幾遭戰火。

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

多數是清朝時重建的,

因爲明朝始建的部分,

被李自成放火燒掉很多。

閻崇年在《大故宮》時講到:

“明末李自成佔領北京,撤退前在紫禁城放火。這一燒,害得順治帝只能在皇極門(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太和殿最後一次徹底修好,就要到康熙朝了。”

至於李自成到底燒燬了多少間房,

歷史學家們有些爭議,

總之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故宮歷史上曾經四遭火焚,

主要是雷火,

還有就是人爲因素不慎起火。

可嘆的是,

多少古建築毀於戰火。

秦朝末年,

項羽火燒阿房宮;

東漢末年,

董卓一把火燒掉洛陽;

唐朝末年,

黃巢又火燒長安……

近代,

外國侵略軍又火燒圓明園!

雨果,

《巴黎聖母院》的著作者,

1861年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夠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物歸還被劫的中國。”

鮮爲人知的是,

很多人把怒火發泄到英法聯軍身上,

卻不知火燒圓明園有個謀主,

名叫龔孝琪,

他的父親大名鼎鼎:龔自珍。

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網站上,

有一則歷史資料專門記載了此事——

鹹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郊,威妥瑪任額爾金的通事(即翻譯),龔孝琪因此而與額爾金相識。額爾金“欲徑攻京城,孝琪力止之。言圓明園珍物山積,中國精華之所萃,毀此亦可償所忿矣”。額爾金採納了他的建議。聯軍繞過德勝門,直撲海淀,直奔圓明園。

這次進軍“孝琪實通往,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而歸”(《棲霞閣野乘》)。他的不義行徑爲世人所詬罵,就連他的家人朋友都不再理他,他唯一的弟弟也和他斷絕往來。

圓明園復原圖

我們痛恨外國侵略者,

更不能原諒那些“帶路黨”。

時至今日,

看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

我們的心仍在滴血,

一些“不冷靜”的網友

在看到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後,

竟有人在跟帖中表現出了幸災樂禍,

甚至跟百年前的八國聯軍聯繫起來,

用“報應論”渲泄情緒,

爲災難拍手叫好。

面對這種“失智”“反智”現象,

時評人紛紛進行了抨擊:

這種散發着狹隘、惡臭、無恥、愚昧、悖離人性的極端言論,讓人憤怒,更讓人覺得不安、尷尬和丟人。畢竟,在全球語境下看巴黎聖母院火災,每一種聲音都可能被打上國族標籤,一片痛心、惋惜和祈禱中,這種幸災樂禍的惡臭言論會格外顯得刺眼。

……

我不知道在涼山火災中辱罵消防員跟在此次巴黎聖母院火災中幸災樂禍的,是不是一羣人。雖然侮辱的對象不一樣,表達方式不一樣,此次幸災樂禍者甚至還自命熱愛自己的國家、自命不忘歷史、自命不忘國恥,有着似乎堂皇的名義,但他們的邏輯是一樣的,思維是一樣的,危害也是一樣的,玷污了人性,侮辱了正義,挑戰了常識底線,是對文明在道義的犯罪。——著名時評人 曹林

很多網友所表達的“無感”,其實不難理解。這些人並非冷血,只是由於人生體驗的侷限,對於遙不可及的火災,無法產生足夠的“共情”。即便知道,這座建築歷史很久遠、價值很寶貴、對法國人很重要,但實在是太過遙遠、太過陌生,除了可惜之外,似乎再也難以“更悲痛”。——新京報

地球母親的地表遺產,

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我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樑思成,

有個衆所周知的故事:

二戰時,阻止了美軍對日本京都,

以及奈良的轟炸。

正如樑思成所說:

“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想到國人的苦難,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種職業與歷史責任感,讓我冷靜下來,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燬,是無法補救的。”

如果有一些超越國界的東西,

有一種超越民族的感情,

建築算是一種。

青島,

有着很多德式建築,

比如非常有名的江蘇路基督教堂。

2006年,

一個德國考察團來到青島,

他們大多是德國建築領域的專家,

他們面對德式老建築的年久失修,

決定留下來修繕和保護它們。

後來他們在德國成立一個基金會,

積極支持中國德式建築文物保護。

江蘇路基督教堂啓動重建管風琴,

誰也沒想到,

100年前製作它的德國公司,

居然還存在,

靠着留存的資料,

“海風琴韻”得以修復。

2010年基督教堂的百年慶典上,

消失了43年的琴音重新響起。

音樂,也沒有國界,

和建築一樣。

然而,

水火無情也是沒有“國界”的,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真的是世界黑暗的一天。

它燒掉了多少歷史、多少文明,

儘管它可以重建。

但願這把火也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

地球上的古建築,

是我們的來路,

沒有了它們,

人類的現在、未來會有多孤獨……

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那一座城等(若侵聯刪)

編輯:小刀

►千萬別來中山公園看櫻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