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18歲,就畫出了傳世之作《千里江山圖》

懷素42歲寫出了《自敘貼》

黃山谷50歲左右寫了《諸諸上座帖》

王鐸56歲寫出了《草書杜詩卷》

這些都是正值盛年開的花,沒有林散之這麼晚的

「三十歲以後學行書,六十歲以後學草書」

70歲左右出成果

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但習草書僅十餘年就登峯造極,可謂驚人

林散之

但林散之認為,這是他學藝八十年積累的成果

生活在中國最受難和最動亂的年代

他很小就學書畫,早年是個教書先生

後來赴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山水

他牢記黃賓虹「師古人,更要師造化」的教導

緊衣縮食,積攢旅費,遊歷祖國大江南北

使書藝更上一層

大部分時光還是清苦生活,寂寞研藝

居陋巷,住簡屋

每天四點起牀,先練一路太極

然後回到室中,懸腕百字

或楷或隸,悟其心得,凝於筆下

若干年下來,他積攢了滿滿兩大櫃「顏柳」和「漢碑」

林散之作品

他對待寫字非常認真

有一回,成都杜甫草堂請他寫對聯——

側身天地常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

來人求的急,他臨時上陣,沒有反覆構思

結果把「自詠詩」,寫成了「詠自詩」

求者說沒關係,刻字的時候可以調過來

而林散之連忙搖頭:那行氣就不對了

於是,他又重寫了數張,讓求者感動之極

在長達八十年的書藝創作生涯中

他反覆提煉,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創作方法

比如:一個上午,他住住只寫同一個內容

一寫十幾遍,幾十遍

攤在地上,挑出最好的,餘者揉之

他說:這樣寫字,熟能生巧,能入佳境,易得精品

雖然在60歲才開始習草書

但這八十年的積累,對草書的迅速領悟

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林散之作品

生活裏,林散之則詼諧不斷,他在書齋吟詩:

我本山中一禿翁,秋天吹斷耳根聾……

剛要繼續,家人喚他幫忙淘米

他無奈步入廚房,取上幾把米,放點水,晃動幾下

家人說:沒見過這樣做事的?

他呵呵一笑:這叫大寫意!又接著吟:

我本山中一禿翁,秋天吹斷耳根聾。

淘米亦可大寫意,營養不失入腹中。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歲

夫人病逝,林悲拗萬分,頓使雙耳失聰

是年,「文革」運動爆發,經歷了七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節除夕,他不慎跌人開水池中

全身嚴重燙傷,救治四個月始愈

右手五指粘並,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

尚可執筆,自號「半殘老人」

還是接著寫字,不曾放下手中的筆

林散之畫像

林散之早年的隸書極有味道

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清秀遒勁

可他自己不滿意:走得太遠,不如古人

總是很謙遜地說:好像太文了,不夠金屬!

他的草書墨色變化豐富,筆法勁道

在整體格局上看,不錯

單個的看一個字兩個字,就差一些

儘管這樣,林散之晚年習草,獲得頂峯般的成就

已經是奇蹟了,後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林散之作品

1972年,他的草書條幅得到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

書名初震,是時七十五歲

次年元月,其作品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

此後,日本書道界對其書推崇備至

訪華團體來中國,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

啟功先生寫過一篇文章

說看到林散之先生的草書,讓他提意見留言

啟功先生不加思索提筆寫出四個大字「五體投地」

林散之仙去之後,當時中國稱他當代草聖

讚譽他「一代宗師,三傑聖人」

林散之紀念館

人們總是關注到林散之的草書成就

贊其十年就能登峯造極

為何不正視那背後八十年的積累呢

為何看不見年逾六十歲還不言老的精神呢

要做的事,現在開始就不算晚

成功沒有捷徑

大器也從不怕晚成

林散之

草聖。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人。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

↓其他作品↓

也許你也有未能言明的情愫

何不把它畫下來

給蘇軾的情書,應該這樣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