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本系列是王洪图教授黄帝内经讲课视频的文字版本,如果需要视频版本,可自行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王老治学严谨,采用的观点全面而平正,非常适合入门学习。至于王老提到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小编也有收藏,是内经多学科研究集成的扛鼎之作,将来会采用话题分解形式结合自己的读书及临证体会写一些心得交流。好了,开学吧!

现在,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黄帝内经》。我先介绍一下有关的课程的情况,或者说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学习起来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今天和各位讲的,大致是讲到大学本科生的层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下达过的教学计划,本科生的《内经》课程是在七十二学时,当然又允许各个学校可以有些放松,所以我给各位讲的《内经》课,是准备讲80学时。我们这次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准备使用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内经讲义》,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个教材当时设计的时候,是从70到100学时之间,所适用的对象是大学五年制的本科生,和七年制也就是本硕连读七年制学生共同使用的,也就是所说的五七共用,使用的是《内经讲义》。我讲课的时候就按照这本教材的顺序,但是由于这本书是本硕连读的,所以有些内容我们讲不了那么多。特别是这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下篇的内容我们是基本上不讲,这是使用的教材的情况。

《黄帝内经》这门课课程性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有过规定,当然是在专家们论证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本科生的后期提高课。所谓后期,我想是在大学教育整个课程系列当中,它是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学过一些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甚至于学了某些临床课的时候才开的课程,是后期提高。也就是它是在理论方面提高,临床方面提高,还有在学生的知识面方面,甚至学习方法方面的提高,所以我想提高应该包括那样几方面,因此这门课的性质是后期提高课。下面我就想介绍一下这门课的,再有进一步的一些情况。也就是说大学本科,当然据我所知,现在中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的专业也要学《内经》课。有一些中医专业的博士生还要学习,还要上《内经》课。为什么呢?在中医各个层次的学习当中,都要学习《内经》课呢?这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这部书,《黄帝内经》这门课,在我们整个中医学,在我们整个中医教育当中,它所处的地位问题。所以,有关《黄帝内经》在中医学的地位问题,我想给各位作一个初步的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是中医学理论与防治疾病技术的渊源。《黄帝内经》这部书,它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也就是这部书,是由两部组成的。一部叫《黄帝内经.素问》,一部叫《黄帝内经.灵枢》。每一部合包含有81篇文章。因此,《黄帝内经》这部书,共有162篇文章组成。

我在这里大致说一下,这些文章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我为什么是大致说一下?因为关于《内经》的成书问题,咱们下边还要专题再讲一下的。大致说一下,这些文章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春秋战国,好几百年的事,也就是说,162篇论文不是同一时间写成的,也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写成的,可以说,它是众多医学家论文的汇编。什么时候汇编成书的?据研究,我们在《内经讲义》里已经说出来了,是定在西汉时期,才汇编成《黄帝内经》一部书,这一部分又分两部分。这部分,我们所看到的材料,是在《汉书.艺文志》中,可以看到。在当时,也就是在秦汉,或者说在西汉那个时候,再往后一点,除了《黄帝内经》之外,当时还有一些其它的医学经典著作。比如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一部叫《旁篇》七部医学经典著作。但是其它的那个医学经典著作,都已失传,早就见不到了,唯独有《黄帝内经》还存于今世。所以我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其它都已经丢失了,只有《黄帝内经》保存到现在。

在历代中医学家,又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一起称为四大经典。不过,其它那三部都出自《内经》之后。对吧?大家知道,《金匮》、《伤寒》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他这部书的原序当中就说过,他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素问》、《九卷》就是说的《内经》。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以《黄帝内经》作为他重要的理论依据。所以说《伤寒》、《金匮》,包括《神农本草经》,虽然是与《内经》共称四大经典,但是那三部书,都是成书于《内经》之后。当然,在中医学,还经常把《脉经》、《难经》,华佗《中藏经》,《黄帝内经.太素》也都称为经典,这些书,就更晚于《内经》问世。因此说,《内经》是最早,一是现存,一是最早,而且我刚才说了,是医学典籍。说的是最早,但是就医学的文献而言,还有比《黄帝内经》更早的。就是说,从其撰时代,起码不晚于《内经》,有的还要早于《内经》。比如说在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等那些文献。同样是医学文献,从考察来看,它们不比《黄帝内经》晚,甚至还要比《黄帝内经》的一些文章要早。但是,无论是从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理论的系统与完整性。马王堆出土的这些宝贵的文献,从丰富程度,理论系统的完整性来说,它都不足以称之为经典。因此,不能和《黄帝内经》相提并论。所以说《黄帝内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那些虽早,但是够不上是经典。

《黄帝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记载有科学而系统的科学理论,丰富而多彩的防治疾病技术。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天地人后世统称为三才,不但是中医,整个中国古代的一种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点,并且运用古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论证医学科学的最基本的课题,也就是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说,中医学什么时候成为学科的?这个标志就是《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在那之前,那是零散的知识的积累,零散的认识的积累。到《黄帝内经》就标志著我们中医学有了系统的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两千年来,历代医学家正是在《内经》的创立的理论和原则,以及《黄帝内经》应用的技术,及其所采取的方法论的基础上,理论、原则、技术,尤其是《内经》所采取的方法论,历代的医学家就是在《黄帝内经》的这些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使得中医学得到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了《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众多的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为其理论的渊源,古今无数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学家,或者是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是防病技术上效应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却均以研究《内经》而为立说之根本。

刚才我说,被后世医学家所尊为医圣的汉代张仲景,他自己在《伤寒杂病论》原序当中就说了,撰用《素问》、《九卷》,《九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灵枢》。《伤寒杂病论》的书当中处处体现了《内经》理论和治疗的法则。张仲景是医圣,在他的著作当中,到处体现了《内经》的理论和法则,张仲景自己讲的,撰用《素问》、《九卷》。也就是依据《素问》和《九卷》,作为他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依据。大家知道,被尊为药王的唐代孙思邈,其不朽著作《备急千金药方》,这部著作开宗明义第一篇,这个篇名叫《大医习业》。《大医习业》上突出讲的什么?说「凡欲为大医」,凡想当大医生的,名医的,对人们作出贡献的医生的,对医学界作出贡献的医生的,凡欲为大医,必须熟悉《素问》、《针炙甲乙经》、《黄帝针经》就是《灵枢经》等等。他把研习《内经》作为想为大医生的必修的和首要的功课。大家熟悉清代的叶桂,就是叶天士,那是在我们中医学的历史作出突出贡献的,也就是对外感温热病,从《伤寒论》之后又一个飞跃,形成了温病学说。叶天士,他也是在研究《内经》的理论,并把它用之于临床,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诊治产生了飞跃。

此外,参透《黄帝内经》某些方面的要旨,并且根据这些要旨加以发挥,而标立新说,代有人在,或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名医出现。比如大家熟悉金元时期的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所谓四大家,都是根据《内经》有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来联系实际加以创造,从而对医学作出了贡献。明清间的俞昌(俞嘉言),在研究《内经》的基础上,他以《秋燥论》和《大气论》而名著医林。以《内经》为指导,医学家们不仅在临床各科以及中医的一些基础学科,比如《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中医各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使是专门研究《内经》的这部书而作出贡献,并且能够垂示后世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唐代(唐初)的杨上善,撰著《黄帝内经.太素》,明代的马莳,撰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还有《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这些医家,这些著作,不仅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至今仍然是研究《内经》的宝贵的文献。所以我说,不单是研究《内经》在临床应用当中作出贡献,即使是研究这部书,同样可以对中医作出研究贡献的医学家并不少。现代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一生著作三十余部,他这些著作,不仅皆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主要依据,而且还专门写有研究《内经》的著作,比如《病机十九条临证分析》。《病机十九条》那就是《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的十九条病机吗?任应秋先生加以研究,加以分析就成了一部著作。任应秋先生还写了《黄帝内经章名索引》作为工具书,还写的《黄帝内经研究论丛》。所以现代医学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一生著述三十余部,他那些著作不仅是都以《黄帝内经》为依据,同时他专门研究《内经》著作也有这几部。尤其不可忽视的是研究《内经》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学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其它学科的专家,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或者说加入研究《黄帝内经》的行列,而且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

据我们统计,到1990年,在我们集体写一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古今有关研究《内经》的著作就有四百余部。正是由于《内经》的理论,及其所构建的学术体系,造就了无数的中医学家,保证了中医学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自从1956年我们国家成立中医大学开始,也就是开展高等中医教育开始,56年我们才建立大学。从那以来,《内经》一直被列为中医专业教育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由国家组织编写教材,国家组织统一编写和国家的规划教材,本科生的教材已经修订了七版。这些教材和其它刚才我所说的四百余部的专著一样,都是研究《内经》,使《内经》学术不断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文献,重要的材料。这就是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黄帝内经》的一些基本的情况,以及它在中医学当中的地位问题。

下面我就想谈一下,这门课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加以学习的问题,在今天我想首先和大家谈一谈。刚才我谈到了,我们这个课程的性质,它是属于基础理论的性质。因为现在《内经》这门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两门课程合起来叫做《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是这样一个学科限制,学科的界定。但是《黄帝内经》是个中医基础理论的什么课呢?刚才我说了,它既是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但是从课程系列来说,它又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基础理论课,是大学本科生的早期课程,或者说的前期课程,也就是入了大学门不久就要讲的课程,而《内经》课是作为后期提高课,所以这两门课程它是有区别的。当然《黄帝内经》这门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限定在,研究《黄帝内经》及其有关的研究成果方面。当然作为后期课,它的内容要求也与前期课不同。

刚才我谈到,作为后期课程,所谓提高课程,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提高,再强调一遍。一、是提高中医理论的水平。我们要学习这门课的任务,第一是要提高中医理论的水平。二、提高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了这个看病看得会更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防治疾病技术更好。三、提高和扩大与中医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就是扩大知识面的问题。当然这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一些能力的问题。在这个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学习方法我想提出几点供各位参考。一、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当然,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抓重点和抓关键都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内经》课作为后期提高,有它特殊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就这门课的整体而言,由于它首要的教学任务,目的是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对不对?学习《内经》主要的任务,第一个提高,是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问题。因此,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教材当中的第二篇,就是所谓的中篇。中篇是什么?经文选读。就《黄帝内经》的一些原文里面,选出来一些重要的东西来读,这是个重点问题。这是就全书而言。而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关键问题则应该是本书上篇的第二章的问题,也就是学术体系的问题。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个学术体系,它的学术体系的一些特点。掌握学术体系是什么?掌握《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是什么。这样,我们在研究、在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它,更好地掌握它。比如说特点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特点,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是《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只有掌握了这个,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这样一个特点,我们才能够很好地理解有关的理论,比如说藏象的理论。《内经》的藏象理论,它把人体和外界作为统一的,这不是笼统说的统一,还有具体的统一。那么具体的统一依据是什么呢?或者具体的统一,它的特点是怎么回事呢?那特点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生命规律。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特点所决定的,或者说它反映了这样一个特点。只有抓住这样一些的关键问题,抓住重要的问题,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学习这门课,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善于对比与思考,作为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对相关的两个或者数个理论,相关的理论不止一个,对同一理论当中的两个,甚至于数个不同的解释,这就是《内经》的一个特点。在《内经》当中就有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问题,《黄帝内经》当中本身就有不同的说法,后世医学家对同一个理论,也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很自然的。换句话说,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那是小学生的东西,不用我们再去研究,这种东西它也不会作为经典流传到后代,那就不是经典。据我所知,很多经典问题,它都具备一个什么特点呢?它都是一个大的原则的问题。就这个大的原则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它,都有可能是对的。说一加一就等于二,那不是经典,要一加一不等于二,很可能倒是经典了。因此我们读书,特别读《内经》,不要希望,你教我一个,我就记住了,记住就完了,不会再有别的了,不可能,那就不叫经典了。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内经》本身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说法。有两种说法,有三种说法。关于每一个理论,后世医学家有一种解释,有两种解释,三种解释甚至七八种解释的都有,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很可能七八种解释,各有其合理的一个侧面。当然不能说怎么解释都对,那当然不对。怎么解释呢?都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的解释,都符合中医临床的解释都是对的。不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不符合中医临床实践,怎么解释都是不对的。所以对这些不同的东西,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加以对比,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特别是根据我们所学的以前的知识,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也好,其它中医课的知识也好,怎么和《内经》讲的有一定的区别呢?要善于对比,善于思考。思考什么?思考它产生不同的背景是什么。有些不同的解释,有些不同的认识,背景是什么。这样的话,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比如说,关于五脏和四时相应,肝心脾肺肾和春夏长夏秋冬怎么相应,在《内经》本身就有两种。一个说是脾应长夏,也就是四、五、六月是夏季,按阴历算,六月份,也就是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叫长夏,说脾主长夏,这是《内经》的一个说法。《内经》还有一个说法,叫「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生之末各十八日」。不单独主一个时令,而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归脾所主。这都是《黄帝内经》的理论,它就是有两种关于脾主时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有什么共同点?这在学习当中应该加以分析的。

作为学习方法的第三点,是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因为本课程叫提高课,提高课提高什么?说提高理论。提高为什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吧?所以作为学习方法,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当然,也只能通过联系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内经》当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不过,所谓的实践,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的实践,也包括学习他人的经验。那么可以肯定,作为学生,实践经验肯定是不多的,笼统来说应该是这样。因此,还要注意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的经验,把这些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那样的学习才能够更深刻,才更能够掌握理论的内涵,理论的真实意义。比如说联系问题,《黄帝内经》当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叫「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就是所说的肛门,这肛门可不单纯是为了排出糟粕的用处,它还反映了五脏的功能。魄门的起闭是否正常,它是和五脏的功能直接相关的,《内经》有这么一个理论。我们在学这个理论的时候,你应该联系我们过去学的《诊断学》。《诊断学》上为什么要说一问寒热二问便?在问诊当中,张景岳编的十问歌,第二问就问出便来了。那就是问肛门情况怎么样?他不是,他是要问整体的情况。从大便的情况,他要了解人体五脏的情况,这就应该是加以联系来认识,和我们过去的实践,所谓书本的经验来加以联系的。当然,各位如果有临床机会的话,和临床联系起来,那是对学习《内经》理论更是重要的。还有啊,别的经验都是很难说,因为我们临床有时候受到一定限制,因为你没有医师执照,有时候看病又犯法,跟老师又不见得老师在场,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实践。比如我们学了《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理论,它说在恬淡虚无,要精神内守,要心情保持愉快,这个实践人人都可以做。所以,学习《黄帝内线》指导我们个人的养生总是容易做到的,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三点。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第四点,是理解与记忆的问题。无论是加深理论的深度,还是增加知识的广度,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学习《黄帝内经》这门课,应该理解《黄帝内经》这门课当中,重要的理论,重要的原则这些东西。换句话说,不理解的理论是不能用的,是死板的理论。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强调记忆,有些重点的内容应该熟记。《内经》当中,我们所选的原文,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筛选出来的重要的东西。有些重要的老师,我在讲课当中会提出来,哪些是应该熟记的。换句话说,有些是应该背的,你记熟了,不也就背了吗?背了当然也就记熟了。在理解的基础上也熟记,我不主张说我就理解了,但是我没记。好吧!看起病来了,想不起来了,现场翻书可是来不及呀!熟才能够生巧,才能够把这个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想,这一点,恐怕在学习《内经》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其实我带过一些年轻的老师,年轻的学生跟我实习,就有一些是很常用的方子,让他们写,他们就在那儿想,想来想去给你凑药,总是凑不全。问他学过没有,他说这个方子我学过。学过怎么没记呢?说没记,我们就理解了。这个仅理解了不如熟记的好用,你到时候加减变化是可以的。所以我想我们在学习《内经》的时候,同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重要的经文要熟记,换句话说要背诵,因为考试有时候要填空,你不背,反正这字填不对。说你光理解了?理解你填这字老师不认可。因为《黄帝内经》没这么说呀。所以我作为学习方法提一点。

第五个学习方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作为总结与习作,在学习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自己要注意总结,不要念完了就完了,听完了就听完了,自己要做一些总结。就是说,我学过这一节,我学过这一章,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哪些有自己理解了,还存在著一些什么问题,你得总结出来,简化出来。也就是说,从少到多,学习过程总是要这样,从少到多,同时要从博转约。我们学了一节,学了一章,那是慢慢学,由少到多了。但是,多了之后,你还得要约,多了相对的博,当然不能算多大的博,相对的博你还要把它约一下。约是什么?抓住要点。这个就是需要总结的功夫。这样的话,就把你自己学过的东西,条理了一下,抓住要领了。这样对自己的临床使用这些理论,或者将来复习功课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说还要习作,习作就是练习写作,因为咱们是后期提高课了。后期提高课应该练习写作,写什么?写学习心得。比如我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方法怎么好,或者这个学习当中有些什么体会,这都可以作学习心得,要写。写是一种锻炼,甚至我发现一个什么问题,我想深入地研究一下,不懂的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查一查也行,请教请教老师,请教请教同学,对某一问题他们是怎么看,假如你对某一点有一定的见解的话,广泛征求征求别人的意见,向别人学习学习,查查有关资料,就这一点,你再让它博起来,把这博起来之后,你再把它写出来,练习写作。这个过程如果你那一点提出的建议,提出的观点是新的,而且你又能够完美的论证了你这观点,这就是很好的一篇论文。所以练习写作,对于学习《内经》课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我们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这就是我想讲的《黄帝内经》这门课的基本情况,同时又向各位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问题,供各位参考。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些主要参考书。在学习《黄帝内经》这门课程当中,有些主要参考书给大家推荐一下,也就是说除了我们有这课本之外(《内经讲义》),还有几本参考书。比如说刚才我提到的《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作为学习,作为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刚才我说的,是唐代杨上善所著。这个书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在2001出版的,是由我和另外一位先生又重新整理一下,也就是从目前看《黄帝内经太素》,这个本子是最完全的。因为有些丢失,也还没有收集完,这书在我们国内丢失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从日本影印回来,照像回来,还是不完全。前几年我又收集资料又补充了一下,当然到现在还不全,但是相对来说,它是最全的。这部书是系统研究《黄帝内经》,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第一部著作,它要比《黄帝内经素问》还要早,所以这个参考价值是很大的。再有就是刚才我说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代马莳写的。它虽然也有《素问注证发微》。但是我推荐给各位的是《灵枢注证发微》,因为马莳先生是搞针炙的,他在注《灵枢》注的很有见解,很有发挥,叫《注证发微》,同样是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是我带领的一个研究生点校的。还有很重要的著作就是《类经》,明代的张景岳,张介宾注的《类经》,有上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它也是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注得很流畅,分析得很透彻,对我们现在学习起来也很有参考价值。再有就是清代的医学家张志聪写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还有《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叫做集注,就是集体的著作。是张志聪带领他的师弟和他的学生几位,集体注的注释。他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注释《黄帝内经》的理论,作为前后联系分析的话,这本书很有参考价值。还有最新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有上、中、下三本,这是我所主编的,是由国内外五十几位专家集体撰著,写了六七年写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第一部获图书奖的中医著作。它在研究《黄帝内经》,相对来说,把这两千年来研究《黄帝内经》的成败,《黄帝内经》的主要理论是什么,经验是什么,现在我们的认识是什么,全部加以整理,加以总结,就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目前还是代表了最高的学术水平。从深度和广度而言,它反映了当代的最高水平。因为它不单是我们中国的几十位专家,日本六七位专家,还有韩国的专家,凡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以说各省我都请到了,至少是一位,中国的各省。但是对不起,西藏没有请到,连海南我都请了,日本也请了六七位,同时还有一些相关其它学科的专家加入进来,所以这几部书是提供大家作为参考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就是作为大家学习的时候,或者在学有余力的时候作为一个参考。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