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仿古,古已有之。殷墟出土的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商、周遗址所见仿良渚文化玉琮,可谓早期仿古之例。宋代是仿古的第一个高峰。宋代玉器仿古以仿商、周青铜器以及战国、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如剑饰、韘式佩、带钩、辟邪,螭、云、谷、蒲纹等)为主,这也成为后世仿古的重要内容。宋代仿古玉器存世少,且多为小件器,即使仿青铜的玉器,亦是如此。

图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玉兽面纹方觚

明末清初,是玉器仿古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与宋代相较,仿古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器物体量变大。仿商、周青铜玉器仍为主流,如玉樽、觯、壶、簋、觚、觥、卣、爵等。仿古代玉器的有圭、璧、樽、蝉、猪(汉代常作为殓玉握手使用)、剑饰、刚卯、韘式佩、蝉形琀等等。有关清代玉器仿古,有专文探讨。文章涉及清代仿古玉的种类、仿古玉制作的条件。仿古玉种类列举了仿先商良渚文化玉琮、蚩尤环、圭戚,仿汉玉璧、宜子孙璧、韘式佩、鹿卢环、玉人,仿宋玉人、玉杯、佩饰,仿元炉顶、带扣、带钩,仿明子刚款玉器等。除此之外,清代还有其他的一些仿古玉器,在此略作补充。

图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玉戈

康熙年间没有活计档以及实物的存世,目前对康熙朝玉器的认识亦不甚清晰,宫中是否曾传做仿古玉器不得而知。雍正时期活计档,多见改做、收拾小件玉器并配座、落款等记载,传做玉器则非常罕见。传世雍正款的玉器甚少,仿古玉更为稀见。目前仅知北京故宫旧藏墨玉谷纹辘轳环一件,台北故宫藏单螭耳杯一件,均镌刻「雍正年制」篆书款。

图三: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清乾隆碧玉耳杯

乾隆初年,宫中藏贮的玉料非常少,因而与雍正朝一样,很少传做玉器,大多是改制、粘补、修复、配座等。乾隆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传旨著将白玉素带版大小40块交苏州织造,仿古式花纹酌量做佩、璧、环、合符、三四层壮盒、连环扇器等件,俱刻乾隆年制款。这是所见最早的传作仿古玉器的记载,虽然仅仅是纹饰的仿古。乾隆六年,乾隆帝下旨著姚宗仁据交出的青玉一块画样。姚宗仁画得凫罇纸样一张,苏州织造于乾隆十二年制作完成呈进。这是清宫传做仿青铜玉器的开始。乾隆七年,乾隆帝又著姚宗仁画凫罇纸样,交如意馆制成碧玉凫罇一件。

图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兽面纹玉钺

宫中明确的依古物图书所录玉器制作仿古玉,首见于乾隆八年。是年正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弘历下旨著苏州织造依《考古图》所录玉辟邪两件、玉马一件、玄玉骢一件、琥一件、仙人一件之样式、尺寸,各仿旧做一件。十一月初七日,传旨造办处匣作将制成的白玉仙人、白玉马俱照《考古图》颜色烧汉玉,并为白玉仙人、白玉马、碧玉虎配座。另将碧玉虎左腿里怀刻「十三」,座上面刻隶字「宣和御玩」、「伯时珍藏」。可以看出,乾隆帝对制作这几件玉器的要求,不仅仅是摹其形,更要追其色,是近于原样的复制。尽管最初交苏州承做的共有6件,从档案看,最后只呈进了3件。这3件玉器颜色的仿古做旧,是在如意馆进行的。在乾隆早年玉料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屡次传做古玉,并由颇受乾隆帝信赖的姚宗仁亲自捉刀,反映出弘历从一开始对仿古玉的特别关注。

图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龙凤玉盉

有关宋代、明末清初以及清代的仿古,学者们都曾作过研究,尤其是宋代以及明末清初的仿古,更是前十年学界的热点之一。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和文人的复古运动,是宋代仿古风潮的动因,且其主旨在于再现三代之风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文人、士大夫甚至市民,以追求古雅精致的栖居方式为时尚。因此,与宋代不同,这一时期仿古现象,往往被纳入士风、社会、物质文化等整个晚明社会的文化体系之中进行考察。

图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玉双身蟠龙纹壶

乾隆时期宫廷仿古,是在清代早期仿古的短暂沉寂之后,因乾隆帝弘历对古器物的关注,而重拾、延续明末清初的仿古风尚,将之普及于当时各种材质的装饰艺术,并成为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宫廷抵制民间新样、俗样玉器的手段之一。追慕商周青铜遗风、膜拜炎刘而上玉器古韵,依然是乾隆仿古玉的主要内容,这从乾隆帝御制诗文以及存世实物都可得到印证。另一方面,明末清初仿古玉器对乾隆仿古玉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也许连乾隆帝本人都不曾意识到,因为明末清初的一些染色被乾隆帝误为汉物,如前引台北故宫所藏明玉三螭双管瓶,即被认为是千年前之物;著名《玉杯记》提到的那件明末玉杯,也因为表面的琥珀烫而让弘历犹豫不决。乾隆御制诗所谓「汉玉」、「古玉」,有部分并非真正汉代玉器,而是宋、明玉器。清宫旧藏前代古物,都有可能成为模仿对象。所以,乾隆时期宫廷的仿古玉,其种类、年代跨度都较之前任何一个时代丰富和绵长。而且,因为玉料的充足,大件的仿古玉器十分多见,这也为前代所罕见。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