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1900年浙江生人,著名報人、作家。

抗戰爆發後,文人曹聚仁脫去長袍奔戰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報道了大量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新聞,自詡「書生有筆日如刀」。

後被主政贛南的蔣經國邀請過去創辦《正氣日報》,一度引為小蔣幕僚。

(曹聚仁雕像)

新中國成立後,曹聚仁既不住大陸,也不去台灣,而是去了香港,當新加坡華文報紙《南洋商報》的特派記者。

《南洋商報》,是一份沒有政治色彩,唯獨服務於華僑商人的報紙。曹聚仁說,自己「從來不領導別人,也不讓別人來領導我」。

不喜歡領導和被領導的曹聚仁,晚年受兩蔣約見,有要事託付:「去北京摸清楚大陸的真實意圖」。

事關祖國統一大業,曹在書中寫道,自己「不站任何立場,僅從道義出發」,要為兩岸和平統一大業積極奔走。

(《南洋商報》)

1950年代,曹聚仁11次到北京,受毛主席周總理數次接見,就雙方第三次合作、台灣回歸祖國問題牽線搭橋,反覆磋商。

1956年,毛主席邀他和家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和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一起參加國慶典禮。這成了曹頗為自豪的事情。

1957年5月到7月,曹聚仁在大陸待了70天。

期間,他帶著專業照相機到蔣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故居,以及蔣介石宋美齡的廬山別墅,分別小住數日,詳細走訪、拍照。回去後把照片送給兩蔣父子。

(曹聚仁在廬山)

1965年7月,曹聚仁在台北日月潭受兩蔣秘密接見。

據《曹聚仁傳》記載,曹一與他們見面,就拿出了毛主席寫給蔣介石的詞《臨江仙·寄友》。

在詞中,毛主席誠邀蔣介石再度握手合作,其中兩句「依然明月在,何日彩雲歸」廣為傳頌。

據說這兩句還一度掛在蔣介石故居成楹聯,橫批是「望穿秋水」。

(浙江奉化蔣氏故居)

這首詞的全文如下:

《臨江仙.寄友》

柳綠花紅鶯燕舞,

京都料峭風微。

菊香書屋奏琴徽。

依然明月在,

何日彩雲歸。

地覆天翻君亦老,

東征北伐聲威。

草山薄霧拂單衣。

我今尋老友

把手話心扉。

(配圖)

據稱,蔣介石看後並沒有直接評價毛主席的誠意,而是對曹聚仁「說了些獎勵的話」。

因為曹聚仁的孩子在大陸,蔣經國與曹聚仁拉起了家常,談起了各自的孩子,蔣經國謙虛地說自己孩子不爭氣等等。

從1956年到1965年,經過曹聚仁等愛國人士牽線搭橋、秘密溝通近10年後,毛主席與蔣介石達成了台灣回歸祖國的6個條件。

《曹聚仁傳》中有此記載,現簡要概括如下:

(《曹聚仁傳》)

蔣介石回大陸仍任國民黨總裁,住浙江之外的任何地方均可,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辦公地;

蔣經國任台灣省長,交出軍權和外交權;

台灣不得接受國外任何軍事、經濟援助,由北京按照美國支援數額補助;

台灣可以保留軍隊,具體為陸軍4個師,3個師駐台灣,1個師駐廈門、金門;

廈門、金門合二為一,市長由師長兼任,由台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

台灣文武百官官階、待遇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提高,不降低。

(配圖)

列出這6個款項時,已是1965年7月後的事了。從中可見雙方商議得已經相當成熟完備,回歸思路、細節已定,統一大業指日可待。

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後不久進入了1966年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兩蔣忽而猶豫起來,回歸的事也因此畫上休止符。

天不假年,1975、1976年,蔣介石和毛主席先後離世,使統一大業就這樣再次擱淺…… (本文史料參考《曹聚仁傳》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