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出處可查的漢字將近十萬,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老祖宗創造了這麼多漢字,排列組合之後可以得到無數的辭彙,而炎黃子孫們似乎只專情於一二,且非要說到噁心不可。

聰明人騙傻子,總是會將普通的事物神聖化,讓人莫名其妙的就肅然起敬了。比如傳統和文化,但凡中國人都知道點傳統,有賴於義務教育也都有點文化,然而傳統和文化組合在一起就讓人摸不清頭腦。一夜之間那些被打倒的、砸碎的,勉勉強強粘合起來又恭恭敬敬擺在臺上,高深莫測又不容置疑,質疑了會顯得你很沒有傳統文化。

透過層層偽裝,其實所謂的傳統文化無非是一個醬缸,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只要炮製者需要,任何材料都可投入傳統文化的醬缸之中,加一把柴火,看著醬缸裏發酵散發出種種味道。傳統和文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中國人在歷史的塵埃裏感受世界第一的快感,然後又變得三從四德起來。

除了傳統文化之外,改革兩個字也頗受歡迎。任何需要重塑的東西,都歸類於傳統,任何需要砸掉的東西,都歸於改革。改革又是一個玄之又玄的辭彙,似乎代表著滾滾向前的羣眾力量,任何人不敢質疑。任何事物一旦到了自以為正確到不容置疑的地步,就很容易出問題。

前幾年有數據顯示,中國人中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於是有人提出控煙改革勢在必行。經過廣泛的調研之後,針對控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最先行的就是提高煙草消費稅。多年之後,關於控煙的所有改革,唯一落實並一以貫之的,只有煙草稅。

隨著中國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塑料包裝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加劇,為了不至於讓南極洲的企鵝們無處安身,2008年起,全國範圍內開始「限塑令」。「限塑令」並不是不讓使用塑料袋,而是商家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跟「史上最嚴」控煙制度一樣,十年過去了,「限塑令」之下收益最豐的大概只能是生產廠家或者國家稅收,至少肯定不是南極的企鵝。

中國人垃圾分類的歷史也有些年頭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分成有害和無害兩個垃圾桶,但實際上毫無用處。不僅普通人分辨不清到底什麼是有害,什麼是無害,以至於扔垃圾時都在進行一次隨機的選擇,究竟是丟左邊還是右邊。即便是垃圾回收車,也不見得多麼專業,儘管垃圾已經分類擺放,回收時也倒在一個車廂之內,尋常人的垃圾分類也就失去了意義。

傳聞垃圾分類也要改革了,如同控煙和「限塑令」一樣,要改革就要先從收費開始。以後扔垃圾不僅要分類,還要收費,似乎一旦開始收費,中國人就能瞬間變得文明起來,懂得垃圾分類了。

這樣的邏輯,大概是來源於中國人一貫愛財如命的刻板印象。似乎只要是掏錢的事,中國人都會變得十分謹慎,規矩起來。事實上並非如此,無論是歸功於收入的提高還是人民幣的貶值,大多數中國人早已不在一塊兩塊上計較了,煙草消費稅和「限塑令」早已說明瞭一切。中國人並沒有因為煙草價錢更高而放棄吸煙,也沒有因為要掏錢購買塑料袋而降低白色污染。

建立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的參照,就是垃圾分類到近乎變態而且還收費的日本,這大概也是日本唯一能為當下中國提供的參考了,而且令大多數愛國者心服口服。這也暗合了中國解決問題之道,沒有什麼是收費解決不了的,假如收費解決不了,不要緊,至少GDP上去了。

事實上,試圖改變國民性的習慣,絕不是簡單的收費就能解決的。垃圾分類處理無疑是一件好事,但走在前面的不應是收費,而是完善的處理制度和配備的處理設施,更為重要的是深入羣眾的環保意識宣傳。只要前期工作到位,國民整體素質提升,垃圾分類得到有效的遵循,到時無論是對違規者懲罰性收費或者消費性收費,都可酌情開展。

雖然一再強調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但顯然一直以來不管是調研與否,發言總是簡單粗暴。似乎血液中依然流淌著趕英超美的基因,總想試圖一步就做成了中國夢。

如果收費總是走在前面,垃圾分類的理想恐怕只會是流產的結局。就像控煙和「限塑令」一樣,只是變相的從每個人口袋裡多拿走一塊錢而已。

◎◎◎

豈有文章傾社稷

從來佞幸覆乾坤

不為君王唱讚歌

只為蒼生說人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