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治療是實現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據「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技術調查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全球不規範注射現象普遍存在,而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現狀更是不容忽視。

一、不規範注射副作用明顯,降低療效

首先,對於長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因每天都要打上兩三針,注射需藉助針頭,針頭刺入人體過程中會對組織纖維、毛細血管產生割裂式損傷,從而會產生組織損傷、疼痛、出血、感染,給患者帶來了更多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造成一定程度的恐針心態。

其次,在我國近30%的患者發現注射部位有皮下脂肪增生,引起局部硬結,但由於很多人對皮下硬結認識不足,有超過60%的患者會在增生處重複注射,導致藥物吸收困難,影響療效。

另外,胰島素注射過程中我國約有30%的患者有皮膚漏液現象,若是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而針頭又未在注射部位停留10秒以上,漏液的發生率會更高。

除此之外,針頭的重複使用,不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換引起的疼痛和淤血等各種注射後副作用給糖尿病患者帶來巨大困擾。

有學者提出,胰島素注射裝置、注射技術是使用胰島素治療的重要環節,應引起臨牀工作者和患者的關注。

二、4種常用胰島素注射工具

傳統的注射裝置包括注射器和針頭,胰島素劑量和類型可按需要調整及混合,較為靈活。但為確保藥物用量精確,要求患者具有良好的視力和規範的操作。

隨著市面上用於注射胰島素的裝置越來越多,從傳統的專業注射器到注射筆到無針注射器再到胰島素泵,各有其優劣。

1.糖尿病藥物注射筆——不疼但不兼容

有兩種類型,分別是胰島素預充注射筆和筆芯可更換的胰島素注射筆,前者是可預充3ml(300U)胰島素的一次性注射裝置,用完即棄,後者可通過更換筆芯得以重複使用。

但目前同一品牌的注射筆只能與同一品牌的胰島素搭配使用。目前國內市場最主要的有諾和筆和東寶筆。諾和筆只能打對應的諾和靈胰島素(包括短效R、中效N、預混的30/50、諾和銳等);東寶是國產的,同樣只能打同廠產的甘蘇霖胰島素(也包括R、N、30/50等)。

注射筆有刻度,且針頭一般都非常細小,可減小患者的痛感及精神負擔;但是當使用不同類型的胰島素時,若如不是使用預混胰島素的話,需要分次注射;

有血液反流入筆芯的情況發現,為了避免血液疾病相互感染,即使更換針頭也不能多人共用同一筆芯。

2.胰島素專用注射器——經濟但繁瑣

相比於注射筆,胰島素專用注射器品牌較多,價格便宜,易為患者所接受,是使用最為頻繁的注射方式。但由於每次注射前都要抽取藥物,使得攜帶比較不方便,抽取藥物時易出現氣泡且劑量準確性不易保證。另外由於與某些胰島素瓶塞不相容,至今尚無短於6mm的注射器。對於有些瘦弱的患者來說操作要求高,不然容易注射到肌肉層,引發低血糖癥狀。

3.胰島素泵——精準但昂貴

這是採用人工智慧控制的胰島素輸入裝置,通過持續皮下胰島輸注方式,模擬人體胰島素的自然分泌,被稱為「人工胰腺」。胰島素泵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時,能夠精細調節夜間基礎輸注量,減少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此外,胰島素泵能減少多次皮下注射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增 加生活自由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胰島素泵最大的缺點是價格較為昂貴(國內外均有很多廠家生產)。此外,胰島素泵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需能夠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控制血糖的主動性,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理解能力和經濟能力等。

4. 無針注射器

目前臨牀可供選擇的無針注射器主要是利用高壓氣流噴射原理,以噴霧的形式將胰島素通過注射器的微孔快速注入皮下,藥液呈彌散狀,增加吸收面積,有利於藥物吸收,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其次無針頭注射可消除針頭注射的疼痛和恐懼感,但缺點是價格較高,拆洗安裝過程較為複雜,且瘦弱的患者常可造成皮膚青腫。

國內已註冊投入使用的有:國產廠家北京快舒爾(現已被樂普收購)和山東中保康均可生產;還有一款是來德國的益捷無針注射器,均可根據需求通過網路渠道購買。

三、溫馨提示

1.糖尿病藥物注射的目標是將藥物可靠地輸送至皮下組織內,確保無漏液、無不適。

2.如果選擇有針裝置,選擇合適的針頭長度是關鍵,選擇針頭長度需個體化,選擇前應考慮接受胰島素筆注射患者的體形、胰島素類型和生理特點;

3.避免重複使用針頭,減少注射疼痛和感染機率;

4.注射後的注射器及針頭均屬於醫療污染銳器,為防傷及他人和污染環境,應加以處理後再丟棄;

5.為避免患者及他人針刺或血源感染風險,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6年版)推薦使用安全型器械(包括無針型或自毀式注射針)。

每種胰島素注射裝置都有其對應的服務人羣,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優缺點選擇適合自已的注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6年版),中華糖尿病雜誌[j],2017,9(2).

更多醫療器械資訊,敬請關注「醫之重器」公眾號

weixin.qq.com/r/-iiHn6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