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章《土耳其之行》中闡述過我對宗教的一些觀點,那也是一年多以前的事兒了。最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動了,我想再說說對宗教和信仰的一些想法。或許是因為在高申這個圈子裡,貌似很多人都是基督徒吧。

【我和基督教】

機緣巧合,我小學一年級時接觸到了基督教,於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更確切地說——一個「黑戶基督徒」——我基本不去教堂、不做禮拜、讀的聖經也不是很多;但是,我每晚睡前一定會祈禱,這麼多年,一個晚上都沒落過。我祈禱的內容有些無厘頭,每次都像跟人聊天似地跟上帝說說我一天的所思所為。比起在教堂祈禱時神父說的「主啊!你是如此偉大」,我更像是在和人對話,因為我確實更願意把上帝想像成一個白鬍子的慈祥老爺爺,而不願把他想成嚴肅苛刻的「神」。這就是我對神性的理解吧。

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我覺得身邊基督徒的友善與基督教密不可分,對這樣一個能讓人變得更好的宗教,我為什麼不多接觸和了解一下呢?不過現在看來,或許我連黑戶基督徒都不算。與其說我信仰的是基督教,不如說我信仰的是它所宣講的真、善、美。而為了監督我自己,我自己創造了屬於我自己的、但是名字是別人的宗教——基督教。我用基督教監督我自己,並繼續在我深信的真善美的道路上走下去。我堅信上帝是存在的,只不過他不是聖經里描寫的那個德行。

說起聖經,這是我最不願看的書了。我每次讀聖經,都能找出很多可被我批駁的地方,舉一例子:上帝說,任何人都應該愛我而不愛別的神,同時,愛我是一切事物的基礎。有一次我在北京海淀教堂問一個美國牧師:What is beyondlove? 什麼是超越愛的?結果那哥們兒說,沒有是超越愛的。我一下就覺得基督教少了一些包容,反而有點像江湖騙子。如果說上帝只讓世人一味愛他,而讓那些不愛他的人都下地獄,這個邏輯對於「神」來說或許可以理解,但對我而言實在難以接受。在聖經中,上帝似乎成了虛偽的、嘴上說愛的獨裁者,而不是我想像中的白鬍子老爺爺,這讓我很難過。

我越來越少地讀聖經了,但每次從對聖經的批判中,我都能得到新的啟示,讓我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或許,這也可以說是上帝在用另一種方式啟發我吧,這倒挺讓我開心的。

【基督教與西化】

我的很多中學同學都說自己是基督徒;而我很多小學同學則說自己是佛教徒,或是和大多中國人一樣的無神論者。我仔細觀察後發現,我身邊的基督徒幾乎都是海歸,概率無限接近於100%,不管是留加的還是留美的,都說自己在很小時就成為了基督徒。但我反觀我外教的一家:他有四個孩子,三個在北京上小學,另一個兩年前在北京出生,這些孩子沒回過幾次美國,按理說,他們對中國的接觸應不少於美國,但他們全是基督徒。我想:都是留學生,為什麼我們中國孩子成了基督徒?人家美國孩子就沒有被熏染成佛教徒或是無神論者呢?

我個人以為,宗教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信仰的載體,都幾乎是好的,只是要看我們先接觸的是哪個。我小時候去普陀山,覺得佛教很好啊!我去土耳其,伊斯蘭教也不像人們說的那麼「恐怖」啊!我去美國,看到基督教就是讓人變得很友善啊!我想,如果我生長在寺廟裡,那我定是個佛教徒;我若是土耳其人,我又很可能是伊斯蘭教徒;但我恰恰在小時候接觸了基督教,成了基督徒。我根本不痛恨別的宗教,我也不覺得世界上應該只有基督教一家。我覺得它們都挺好的啊!

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接觸的早與晚——早接觸哪個,就會信仰哪個。至於那種一個人確實贊同基督教義而痛恨佛教的情況,我覺得很少很少。

在廣泛接觸宗教這塊,我又要說我們的教育了。我覺得中國人之所以沒有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家根本不鼓勵人民有信仰。我至今記得小學老師的話:少先隊是你們的信仰,你們不允許有別的信仰。而關於宗教的介紹也只是地理書中的一句話: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亦或是歷史書中的一句話:我國鼓勵人民有宗教信仰。但其實,孩子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宗教的意義、信仰的意義,亦無從比較各個宗教從而選擇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為什麼外教的孩子們從小仍然是基督徒呢?這就體現出家庭教育的效果了。反觀中國,學校教育和社會氛圍已經缺失了信仰,家庭教育是不是應該推動一下信仰呢?)

【美國人和基督教】

我的外教是個美國人,他沒去過幾個國家,對於中國的了解也只局限於團購和百度(我覺得)。一年多前,我跟他說我要去土耳其,他一個勁兒囑咐我小心點兒,說那幫人很可怕。但到了土耳其之後,我發現事情與他所言相差甚遠。我估計美國人是被911嚇壞了,看到大鬍子就害怕,外教的囑咐雖是好心,但也讓我覺得有些極端。這種偏見,背後裹挾著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差異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某種程度上根植在了美國人心中。

在和美國人的接觸中,我覺得美國人深受基督教影響,這讓他們成為了善良的人,但某種程度上也讓他們變得有些「固步自封」。就像對中東,他們的很多觀念我不敢苟同。也正是因為基督教如同「只愛上帝」等甚至極端的教義,我決定和其保持距離——亞當夏娃確實曾存在,但達爾文的觀點也不一定是錯的;愛上帝歸愛上帝,但親上帝的腳丫子就又是另一碼事兒了。當然,我覺得有些觀念是可以理解的,中國人也有極端和封閉的一面,這是歷史潮流和時代發展決定的。

但我仍堅信,不管怎樣,所有人,不管信教與否,都應該站在「善」的出發點上,如果不善良了,那其他的一切就都是扯淡了、就不應該被理解了。

【無神論者和佛教】

我覺得佛教在中國是個很冤的角色,因為好多無神論者都說自己是佛教徒。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確立了基督教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時,內心很是自豪,有一次和小學同學談到宗教,我們便爭了起來。他非說佛教是對的,我非說基督教好。其實事後想想,這就如同我說我媽好、他說他媽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可比性。再細細分析一下,他不認可基督教是因為他從小接觸佛教、沒接觸過基督教,於是當聽到我對基督教的評價後就立刻不幹了。細細琢磨,這還是個「媽」的問題。如果他從小和我媽生活在一起,不管是不是親媽,肯定會覺得我媽好而不覺得那個拋棄他的親媽好。

這是個「接觸」的問題,而不是DNA的事兒。正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佛教的接觸比對基督教的接觸稍微多那麼一點點,所以一堆一堆的無神論者都開始拿佛教當擋箭牌了;同時,在考試前想拜個神的時候都想到了佛,於是「臨時抱佛腳」這句俗語在中國流行開了,要麼為什麼不是「臨時抱耶穌」呢?說到底還是個親近的問題。

【我和佛教】

最近拿起了在書櫃里封存已久的《一隻牧羊的金剛經筆記》,特地用來在期末會考的時候給自己敗敗火。其實我口中的「黑戶」二字也是這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我小小引用了一下。由於我們現在市面上像「於大師」那樣講傳統文化和佛教的人太多了,佛教反而被人搞得特別鬧騰,我也輕易不看佛教的書,這也算是我第一次接觸關於佛教的書籍。這次讀金剛經,也是想看看被我在腦中封存已久的佛教到底是什麼面目。

我對佛教的理解暫時只局限在這本書和普陀山的三座寺廟中,但我覺得這倒是上帝為我開闢的另一條探索人生的道路。既然上帝創造了世界、而世界上存在著佛教這樣的宗教、也存在著我這種思想,那說明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既然存在著,為什麼不去看看呢?或許很多時候那些關於別的宗教的「套」和「籠」不是聖經給的,是我們這些基督徒自己給的。

【黑戶基督徒、假基督徒、無神論者】

我是個黑戶基督徒,但我不是個假基督徒。

我雖很多時候質疑上帝,但無疑我相信他的存在,也願意讓他指引我、啟發我。從一年級我接觸基督教開始,至今已經八年了,是時候該回顧一下我作為基督徒的歷程了。

我覺得,不管是我、還是我身邊的很多同學,在談起基督徒時都有一種自豪感——就有點那種「爺牛逼、爺是海歸、爺是基督徒」的感覺。當時可能很痛快,現在想起來卻有些可笑,誇張點說甚至有些道貌岸然——那時候基督教三個字再實在不過了,它就是三個供人顯擺的字,除了意淫沒有任何精神上的用途。

作為基督徒,基督教義四個字在我心目中無疑是在被持續淡化的,它從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被升化成了一種氣體、一種與我靈魂融為一體的東西。我現在做好事不會想「上帝會表揚我的」,我阻止自己做壞事兒時也不用想「做了壞事我會下地獄的」;一切的教義其實又回到了真善美三字,同時變得越來越自然。我覺得做一個基督徒也好、佛教徒也好,都是很好的事兒;如果一個人能按聖經中所說的清規戒律走完一生,也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兒,我前面對於基督教的論辯也只是一種觀點罷了。

中國人還是需要信仰的,不管是成為一個上述的100%純教徒,還是成為一個黑戶教徒,我都不建議人們沒有信仰和自身原則、轉而成為道貌岸然的假教徒。當然,我覺得無神論者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希望無神論者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堅持真善美,也讓這個社會多些真善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