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了,每年9月我都是在平遙度過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平遙,總有一種激情澎湃我心,猶如春日的勃勃生機。」

8月底,2016第16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PIP)緊張籌備之際,就16屆大展工作亮點和16年大展心路歷程,本報記者採訪了平遙大展藝術總監張國田,他如是說。

16屆大展,主題先行,精心策劃

我們每年都要花去大量時間對參加報名展的作品進行分類,對空間進行規劃設計。

記者:今年大展的主題是「天地心 家國情」,學術主題是「從觀看到呈現」。從來稿情況和確定的展覽內容看,有沒有很好地體現這兩個主題?

張國田:「天地心 家國情」主題是從攝影文化角度出發而提出的一種理想,「從觀看到呈現」這一學術主題,是我們對攝影觀唸的思考。這兩個主題共同構成今年大展的展覽結構。

「天地心 家國情」是2015年平遙大展主題「守望家園 放飛夢想」的延續,倡導「為天地立心 抒家國情懷」,這一部分體現的是攝影的大眾性。學術主題「從觀看到呈現」,是「攝影國」這一主題的延續,試圖探索攝影未來發展的方向。「觀看」與「呈現」,二者相輔相成,是漫長訓練和自我精進的必然成果,是從相機的另一端審視攝影,從逆方向探討創作,從而推動攝影師更為清晰地認知和提升自我。

今年的大展,來自國內外各個領域的獨立策展人,選擇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當代攝影家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當下攝影的豐富發展,詮釋了兩大主題。這些作品將在平遙呈現,不同的影像風格也反映著不同地域的文化。

我注意到,對於主題,國外的策展更注重對主題的契合,反觀國內許多策展人和攝影師投送的展覽卻忽略了主題,沒有在一個主題下進行策展,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策展人對於一個大型展覽的主題回應,在專業性上有所欠缺,也給組織審核製造了大量的工作,人為地增加了更多的溝通與協調環節。

記者:觀眾並不知道幕後的艱辛,看到的只是一個個展場,一個個展覽,一張張作品,所以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策展理念和空間安排上,今年的大展有什麼特別的亮點?

張國田:平遙大展更多體現的是開放和包容,既有陽春白雪的殿堂級作品,也有老百姓的大眾藝術。我們每年都要花去大量時間對參加報名展的作品進行分類,對空間進行規劃設計。

作品的水準反映了當今攝影的現狀,而作品的呈現決定了大展的品質。今年大展邀請了15位國外策展人,以獨有的視角,推出一系列代表當代攝影不同發展傾向的展覽,提升了大展的學術水準。

平遙作為國內參展人數最多的攝影大展,如申報社會生活展覽的攝影師由去年的140位增加到210位。如果分散呈現,不僅沒有足夠的空間,展線凌亂,同時也會造成觀者的視覺疲勞,更會讓人感覺平遙大展亂而雜。如何讓這些作品更加有序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保持過去如生活展篩選攝影師的策展方式的同時,今年我們採取了「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將紀實攝影作品、風光攝影作品與女性攝影師的攝影作品作為整體進行呈現,邀請了三位既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深刻的影像洞察力,又具有強大的執行力和溝通能力的策展人對這些作品進行策劃。他們集項目負責人、編輯、策展人三種角色於一身,從上百位攝影師的幾百幅作品中篩選作品,集中呈現,已大大超出一個普通策展人的工作範疇。比如對風光攝影,我們從近700幅攝影作品減至150餘幅進行展示,大大縮減了作品的重複性,也讓展覽更具欣賞性。

這樣的策展方式體現了對展覽的整體把握與呈現,當然,對於參展攝影師來說,這也是個痛苦的過程,是對他們的專業性提升與促進的過程。

記者:大展在籌備上遇到的主要難題是什麼?如何化解?

張國田:平遙大展是開放包容的,但不意味著混亂與隨意,它是以一座城來結構和呈現所有的作品。由於參展作品水平的參差不齊,對作品呈現的未知,使整個展覽的規劃充滿挑戰。圍繞著作品及展覽空間、展線設計,與策展人或攝影師的溝通就成為非常必要的環節,許多問題及疑難也正是在這樣的溝通中得到解決。

同時,我也在不斷思考,未來的平遙大展,以什麼樣的展覽空間、什麼樣的展覽方式、什麼樣的規模,才能把平遙大展做得更好。

我還要更正許多人的錯誤認知,展場並非越大越好、展線也非越長越好。一個好的展覽,體現的是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以及他對作品內容、風格的把握,包括對展覽空間的整體設計和呈現。

青年策展人培養計劃,著眼未來的擔當

中國攝影界,需要出現一些新面孔了。對於藝術,我們需要一種敬畏,一種規範,一種責任。

記者:今年新推出的「青年策展人培養計劃」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將在平遙得到哪些方面的鍛煉?

張國田:平遙大展在展覽空間、展覽環境、硬體設施始終沒有達到理想的展覽標準,同時,很多攝影人在作品呈現方面還不具專業水準。

要達成理想中的平遙大展,還亟需提升自己的水準,也需要更加專業的力量加入。這也是我們今年推出青年策展人培養計劃的初衷。

平遙大展有著良好的平臺和資源,我們選拔出13位具有一定策展經驗和較強理論知識的青年策展人,通過平遙向國際知名策展人學習,由此獲得豐富的策劃大型攝影活動和展覽的經驗。

這次僅僅是一個開始,「青年策展人培養計劃」是推動策展人發展的良好方式,希望能為平遙大展、為中國攝影界培養和造就一批新生的專業策展力量,推動大展「國際化、專業化、多樣化」辦展理念的實踐。

中國攝影,需要出現一些新面孔。

記者:很多人注意到,您8月15日發了一條朋友圈,抨擊當下的策展亂象,內容是:「此刻,看到一些攝影師的作品夾雜在所謂策展人策劃的展覽中,這些作品之間毫無聯繫,實質上還是單獨個展的集合。這中間不乏不錯的作品,無法凸顯,很無奈。策展人應該設定展覽的風格與主題,而不是簡單地將不同風格的作品混雜在一起做聯展。攝影師也要學會選擇策展人,要知道策展人的風格與他擅長策劃的攝影類型是否與自己的作品契合。最重要的是攝影師,你要有自己的態度……」。

張國田:我這條微信發出後,很多人私信我,以為我說的是他。其實我批評的是一種現象。

雖然從2004年,平遙大展就引進了策展人制,策展人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但事實上,專業的、優秀的策展人還很缺乏。作為展覽的靈魂人物,有的策展人扮演的卻是一個展覽召集人的角色,甚至當成了一個「活兒」。甚至一些大展藝術委員會委員推薦的展覽,水平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完善策展人制度,培養青年策展人。制定規則迫在眉睫。

對藝術,我們需要一種敬畏,一種規範,一種責任。

苦樂年華,開放包容,不負夢想

一個人要不斷地把自己敲碎,才能跟得上時代。只要你有攝影的情結、攝影的夢想,歡迎你到平遙來!

記者:您從2008年開始擔任平遙大展藝術總監,對於自己的工作是怎麼認識的?

張國田:作為藝術總監,需要把握攝影大展的總體方向,去發現一些攝影家、策展人,組織一些好的展覽,開創一些新的影像領域,為攝影人服務。

如果說過去是帶著很多的熱情和夢想去做大展的話,那麼今天的平遙大展對我來說,越來越覺得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有責任,有態度,有管理。

記者:熱情和夢想還在嗎?

張國田:在。平遙大展展覽的呈現很多是未知的,這是極其痛苦的,也是極有魅力的。每每在展場中為攝影師的作品尋找空間的時候,熱情和夢想就會不自覺地散發出來。

記者:您喜歡這份工作嗎?

張國田:喜歡!把一座城給你,讓你去完成一個作品,這種挑戰與機遇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我是不是很幸運?這可能就是平遙大展對我的誘惑吧。當然,在這個平臺上,我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很多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記者:平遙大展在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在你的心目中,未來的平遙大展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張國田:平遙大展作為一個中國攝影的整體平臺,以一種強烈的形式,推動我們對攝影的認知,不斷開闊攝影的視野,也讓我們反思攝影。同時,它也集中反映了中國當下攝影的生態。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是中國攝影的一個前沿陣地,平遙大展已經有了自己的特殊性格,開放、包容、民主。未來的大展,分類應該更清晰,展覽方向更明確,參展方式和規則更科學,評選更公平……這一切都需要在更完善更科學的機制下運行,當然,這一願景的實現需要時間,更離不開所有攝影人的支持。

作為大展的組織者,我也在不斷追問自己,大展究竟是什麼?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世界攝影的大舞臺上增加影響力?希望能用我的熱情和責任、經驗和理解去推動大展的進步、發展。

一個人要不斷地把自己敲碎,才能跟得上時代。

只要你有攝影的情結、攝影的夢想,歡迎你到平遙來!

9月19日,我們平遙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