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aron-Kostia

【鳴謝】

感謝Sharon-Kostia女士授權「法與思」刊發本文!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最早的文字是位於西亞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的蘇美爾人發明的圖形文字,距今已有5500年:▼▼▼

大約在4500年前,蘇美爾文明被古巴比倫文明所代替,蘇美爾人的文字也就逐漸過渡到以蘆葦筆在泥板上刻寫的較為簡易的楔形文字。

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現:▼▼▼

中國的甲骨文目前發現的,最早出現大概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間。▼▼▼

依照周有光先生的見解: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 形意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並不能用於記錄語言。

  • 意音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意音文字。

  • 拼音文字又稱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後人類文字史的第三個階段。

  •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階段只是表現了各種不同文字出現的順序及相互關係,並不等於後者就一定比前者優越。

    一、字母的起源

    字母的歷史起源於古埃及。公元前27世紀,古埃及人就發展出一套含22個單音的象形文字來表達他們語言的子音,而第23個則估計是用來表示字首和字尾的母音。

    這些字母的作用是作為意音文字的發音指標、標示文法的變調,及後來用作寫外來字和名字。儘管是以字母為基本,但這個系統並不是單單用來書寫的。

    第一種單純用作書寫的字母約於公元前20世紀,由埃及中部的閃米特人發明。經過五個世紀,這套字母向北傳開,而後來差不多每一種的字母都是從此承襲或啟發的。

    腓尼基是第一個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區,因此迦南字母的發展後期稱為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位於地中海東岸,其地理位置大約相當於今天黎巴嫩和敘利亞的沿海一帶。腓尼基是希臘人對迦南人(Canaan)的稱呼,迦南一詞在閃米特語的意思是「紫紅」,這同他們衣服的染料有很大的關係。迦南在希臘語中的意譯便是腓尼基(Phoenicia)。

    沿海的腓尼基是貿易網路的樞紐,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在文字歷史上有深遠的意義。

    可以說,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拼音文字的開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希臘字母,後者又發展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國家字母的基礎。

    在公元前7世紀,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是波斯帝國的官方文字,幾乎是亞洲所有字母系統的始祖︰它派生出阿拉美亞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萊、波斯、蒙古、回鶴、滿族等民族字母。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公元六世紀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他們皈依基督教的同時採用了羅馬人的字母來書寫古英語。

    二、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種,又稱「音素文字」。

    公元前900年左右,希臘人的音素字母進入一個新階段。希臘人把帶有母音的「輔音字母」分解成為純粹的輔音字母和母音字母,能夠高度地將語音分析,彷佛像化學研究把分子分解成原子那樣。

    拼音造字法大大減輕文字的複雜程度。由於人類能夠發出的聲音很有限,所以代表聲音的符號可以很簡單。而且,拼音文字不需要眾多意符,而意義本身是無窮盡的。

    拼音文字一旦發生,符號所代表的概念丟失了。拼音標識的出現,也就強迫要用一種邏輯結構為每一個拼音標識尋找被公認的概念。

    沒有人看得懂「sun」就是一個太陽,所以需要命題和結構,使用拼音文字的時候,必須在說每句話前,都需要在邏輯上先構想,由此構成了西方人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我們看到西方哲學家探索世界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一個概念:「存在」,也就是「being」,「be」就是「是」,而加上「ing」竟然代表萬物之存在,也就是在「是」的後面可以延展任何命題,於是就代表「萬物之存在」。▼▼▼

    三、象形的漢字

    中國的漢字經歷了由表意為主向意音兼顧的過渡。早期的漢字中表意的象形字較多,後來,用形旁加聲旁的造字法創造的形聲字不斷增多。

    象形文字,令中國人訓練出以「觀物取象」為主的思維方式,因而中國人的思維呈具象化特徵。

    象形文字如何影響人的思維呢?第一,字形邏輯推衍,第二,字序邏輯推衍,第三,字組邏輯推衍。這三種邏輯築構的是一種線性直觀化思維模式。

    由於形聲字能同時表示詞的聲音和意義,故漢語學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從字的形旁和聲旁猜出陌生字的發音與字意。

    這時的漢字使用,訓練了中國人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即類推。識漢字是一個分析、綜合過程,又是一個比較過程,促成了中國人使用的類比思維習慣。

    在語言交流中使用「類比」,因為比較容易理解,邏輯也因此減弱。

    由於具像符號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一個字元的直接表達比抽象文字的表達來得豐富,範圍也很寬廣,因而不需要有一個很精確的定義。這也是古代中國人難以建立很清晰的概念界別的一個因素.

    漢字的直觀形象性,容易引起直覺想像,又構成了中國人喜歡靠直覺來進行判斷和思考的潛在影響因素。

    在這樣文字使用狀態下,中國人的具象思維特別發達,中國文化傾向於技藝文化,即技術和藝術文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夠出現早熟的以技術和藝術為主的文化文明。

    非字母的中文適合發展緩慢的古代中國,這也是古代中國在高度工藝技術基礎上無法發展理論科學的重要原因。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漢字構成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個字就像一個小的圖畫一樣,既要表達聲音,又要表達含義,又要表達它的邏輯關係,又要表達某種形狀。

    當這些信號是綜合在一起的時候,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最注意的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的關係,它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關聯的,它非常注意現實世界的統一性。▼▼▼

    四、「文字,是判斷人類處境的一個依據」 ---Steven Roger Fischer

    象形文字系統訓練出來的思維模式是以直覺、體驗、類比、象徵取代了理性、邏輯,從而感性強、理性弱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徵上。

    這種思維模式下建立的宇宙觀,是通過感觀上建立的,所獲得的思想理論,並非通過邏輯推演出來的。

    中國人的具像性思維導引出來的這種宇宙觀是基於一種平面、線性的思維方式的,這就讓什麼都有了「終極答案」,難有「追問過程」,因而也難以產生質疑、邏輯、推理的訓練。

    象形漢字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圖畫整體攝入大腦而理解字義,因而漢字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培養中國人從整體思考問題的方式。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通過一個個音符的攝入拼讀字音聯想字義,整體是由個體拼成的,因而拼音文字培養西方人從個體出發思考問題。

    對此,費正清先生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寫到:「一個中國人只有在他與別人的關係中才能界定自我,在『道』中去發現自己,這種『道』把他和其他人連接在一個互相依賴的人際關係的網路中。跟西方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相比,中國的文化可稱為『環境中心文化。...........中國的語言(文)體系是權力主義想法的天然基礎。」▼▼▼

    (資料來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