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前夕,有的参战部队在进行各种物资准备时,对于和消灭敌人直接相关的武器弹药、装备器材重视有加。

而对于指战员的吃饭问题,也就是伙食保障却不太在意。到底是吃干粮还是吃热食,他们觉得这个事情不重要,“打仗嘛,什么热食冷食,部队有东西吃就行!”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队发起进攻前,多数战士出于消灭敌人的直接需要,普遍想多带弹药。有的把两天的干粮扔掉只剩下一天的,把干粮袋、挂包都装上子弹,把野战厨具都放在进攻出发阵地,炊事员全部安排去运送弹药、抢救伤员。

结果等到打起来之后,才发现吃饭问题根本不是战前想象的那么简单。以55军163师489团为例,当时气候闷热,山上没水,在激烈的战斗中体力消耗大,水分流失多的官兵们口干舌燥,咽不下压缩干粮,不想吃油腻的猪肉罐头,又得不到后方组织的热食供应。于是2月17日当天,除了5点钟吃过早饭外,部队基本上再没吃东西。

次日上午团主力撤出战斗,后方送来了大米、猪肉和蔬菜,炊事班开始做饭吃。战士们在饱餐之后普遍反映:“这个时候吃上一顿热饭热汤,比会一次餐还来劲”;有的说:“每天能吃上两餐热饭,战斗再激烈频繁我们也能顶得住”。

实战经验证明,位于越南北部的战区山高林密,部队进攻速度快,体力消耗大,流汗多,干粮太干,加上缺水,单纯靠吃干粮是不能保障部队作战需要的。

组织好热食保障,保证部队吃得上、吃得饱,才有充沛的体力进行战斗,这是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夺取胜利的重要物资条件之一,是战时军需保障的重要环节。

让部队吃上热饭热菜,是保持指战员体质,巩固部队战斗力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方面做得好的部队,往往仗也打得好。489团在20天的战斗中,所属分队和民工担架队每天都能吃上热食。

吃上一餐热食的有4天,吃上二餐的有7天,吃上三餐的有9天,热食保障率达到75%以上。团后勤战中前送给养16万斤,其中用于做饭的生给养达44批次,包括大米6.9万斤,肉、鱼、蛋、油1.5万斤,蔬菜1.2万斤。

由于热食保障有力,保证了部队连续作战,489团在整个战役中共毙敌1785名、俘敌9名;缴获各种枪支705支(挺)、各种火炮36门、各种子弹109万发、各种炮弹7928发;击毁越军装甲车、坦克7辆、汽车17辆,歼敌人数在所有参战步兵团中名列第二。

干粮的作用在于提供人体急需的热量,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不如热食,只能用来应急而不能作为常态。要想有效保持部队体力,巩固和发挥战斗力,还是得靠热菜热饭!由此也可见,当时的解放军后勤保障水平就已经很高,能够及时为部队供应各种荤素菜色,不会让官兵们在一线战场只啃干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