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用了,是沒那麼大用了。

日軍的擲彈筒是二戰時期日軍輕武器中唯一一個不會被人詬病的武器,相反,評價還挺高,美軍對這個武器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打的挺疼的,喫過不少虧啊。

擲彈筒一炮幹掉一個機槍陣地,這種事情在中國戰場上挺常見。這個主要原因其實是國軍缺少強有力的支援性武器,才會被這東西壓著打。另外,這東西幹掉一個機槍陣地,主要是攻堅時用的。

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非常不錯,打個五六百米不成問題,就是個輕型迫擊炮。在戰鬥中作為一個火力延伸還是非常出色的。可以打到迫擊炮的死角,可以高於手榴彈的射程,是迫擊炮和手榴彈中間火力空白區域的一個補充。

而在太平洋上,美軍可不是像國軍那樣缺槍少炮的,美軍的60迫擊炮81迫擊炮M2迫擊炮,距離上可以覆蓋很多位置,就跑炮彈足夠充足的情況下,美軍還嫌打的不夠爽。

太平洋戰爭中的那些島嶼爭奪戰中,美軍攻擊日本佔領的島嶼時,火力支援其實是靠海上的艦炮覆蓋日軍陣地,等把日軍陣地打殘了,擲彈筒還剩幾個真就不一定了。

對於擲彈筒,美軍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被日軍的擲彈筒打的挺蒙圈的。美軍對這東西是又愛又恨,畢竟好用啊,自己被打的也挺疼。

擲彈筒這東西沒任何瞄具,也就一個瞄準線和標尺,大多數情況下全憑藉經驗來,後期日軍有經驗的射手死的差不離了,剩下那些小孩子能把榴彈打出去就不錯了。

日軍的擲彈筒,並不是不好用了,只不過就是沒在中國那樣效果那麼好了。畢竟美軍機槍打掉一個,可能換來的就是十幾發炮彈。


題目值得商榷。

在二戰期間,日軍的武器裝備相對我軍來講更加現代化,一說起日軍武器裝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八」大蓋,武士刀,歪把子機槍。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相信各位肯定不會陌生,它可是日軍攻城掠地的神器, 那就是日軍的擲彈筒。

這個武器非常特殊,雖然它射程近,威力也不大,但是它結構簡單,只需要一個炮筒,一個固定支架和幾發炮彈就可以。

而且這款89式擲彈筒重量僅有三公斤,配上彈藥箱也超不過八公斤。相比笨重的大型迫擊炮,89式擲彈筒更加靈活方便,受到廣大日本兵的青睞。

在進攻我方陣地時,因為擲彈筒的射程大約在400米左右,正好彌補了機槍射擊和炮彈之間的距離間隙,作為單兵火力支援的武器——超輕型迫擊炮就發揮了最大的威力。

一般的老兵操作這款89式擲彈筒基本上是一打一個準,我方陣地的機槍聲一響,日軍的炮彈就噼裏啪啦的往機槍陣地上砸,分分鐘報銷一個暴露的機槍陣地。

一個熟練的老兵一分鐘可以發射二十發左右的炮彈,為日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因此,這個擲彈筒又被稱之為機槍殺手。

當然這種武器用來欺負我國實屬一等一,誰讓我們的武器裝備相對日本來說實在太過落後呢?

在我國因為主要都是陣地戰,而擲彈筒這樣具有拋物線彈道的武器在壕溝戰中尤為喫香,加上我軍重武器的缺乏,所以我國軍隊遇到日本的投彈筒基本上只有被動捱打的份了。

如此厲害的武器到了太平洋戰場就沒用了?

雖然面對的是美國大兵,且戰場換成了太平洋,但是日軍還是沒有拋棄擲彈筒。

在塞班島傷亡美軍1.4萬人,在佩裏硫島擊殺擊傷美軍8000餘人,在塔拉瓦陸傷亡美軍4300餘人。真的靠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這種破爛機槍,是很難達到這種戰果的,也就是說,它仍然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美軍武器裝備十分豪華,到處都是M4坦克和裝甲車輛,海上有巡洋艦的火力打擊,天上有飛機的空中支援,只要日軍稍微露出一點動靜便會招來一頓狂轟濫炸。

像什麼重機槍,只要開槍,就會被立刻定位,因為武器沉重且不容易轉移陣地,一旦日軍開火就會引來美軍坦克和飛機的無情打擊。

到了後期,日軍只好利用複雜的防空洞,用夜襲戰和坑道戰殺敵。

面對這種打法美軍十分無奈,坦克飛機和炮彈威力被消減,只能靠步兵一個個的清剿日軍據點。

這個時候日軍的擲彈筒就充分發揮靈活的優勢,和日軍的機槍手組成火力網,由先由日軍機槍手,利用叢林和山地的優勢地形,將美軍士兵壓制,擲彈筒因為不受地形限制,所以可以從日軍隱蔽的防禦工事中發出,利用曲線彈道輕鬆擊殺美軍士兵。

這種機槍掃射迫使美軍士兵隱蔽再利用擲彈筒的協作擊殺方式令美軍十分頭痛,由於美軍缺乏近距離的類似武器,他們只能利用各種方式讓擲彈手暴露於火力之下。

可是談何容易,由於日軍早起修建的防禦工事,想就此輕易壓制日軍火力並不輕鬆。加上日軍地道四通八達,一個擲彈筒往往打幾發就會轉移陣地,這也使得美軍無法輕易定位,儘管傾斜了大量炮彈,可是造成的傷害卻並不高。

這樣看來,你還會覺得擲彈筒在太平洋戰場毫無作用嗎?


說起擲彈筒,大家想必都不會太陌生,乃是日軍最得意的武器傑作之一,與九二式,歪把子,並稱日本三大殺器。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西方將這款武器稱之為「膝蓋迫擊炮」。從它的名字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種武器裝備非常便於攜帶。除了便於攜帶之外,擲彈筒還有發射時間短、殺傷力效果大等優點。它也有缺點,就是射程短。

更為重要的是,擲彈筒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快速裝備。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軍工能力相對較弱,擲彈筒這種生產成本低、生產速度快的攜帶型武器自然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

當年,擲彈筒作為日軍制式武器,在日本的侵華戰爭中被廣泛的使用,當時的擲彈筒可以說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殘害了無數中國人。

在侵略中國時,這種武器顯得非常無敵,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殺傷,中國軍隊喫盡了日軍擲彈筒的虧。沒辦法,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很像樣的武器裝備,所以擲彈筒就能壓製得住中國軍隊。日軍還把生化武器和榴彈放在擲彈筒裏一起發射,造成了無數中國人死傷。

但是後來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裝備更加優良的美軍的時候,擲彈筒可就沒那麼風光了!

美國當時使用了一種叫做火焰噴射器的武器。在島嶼上作戰時,火焰噴射器能夠對日軍修築的防禦工事完成威脅。這種武器被命名為M2-2型火焰噴射器。噴火器的射程很遠,可以達到45米。士兵們可以在安全範圍內使用它而不會收到日軍的射擊。日軍對這種武器可以說是「聞風喪膽」,因為噴火器的火柱能夠沿著日軍修建的坑道飛濺,並且很難滅火。

所以日軍一旦身上被濺了火柱就只能等著活活被烤死。在這種武器創造出來以後,原本易守難攻的小島被美軍逐一突破。並且美國有強大的國力作為保障,戰備物資非常充分,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過來。當時的日軍普遍缺乏重武器,美軍則一個排一臺M2式60mm迫擊炮和M1917機槍。

使用M2型-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對目標轟擊的美軍炮兵。

這些「豪華」的重武器對日軍進行了強勢的火力壓制。擲彈筒再遠,也只不過能扔個幾百米。而M2式迫擊炮射程可以達到一千多米,遠遠大於擲彈筒的射程。即使日軍的擲彈筒投手再優秀,美軍的機槍手強有力的火力壓制,誰敢出來扔個擲彈筒?

剛探個頭怕是不會被美軍打成篩子!

所以說啊,這個人比人氣死人!


1、擲彈筒的射程有限只要400米,而且沒有瞄準裝置,想射的準,只能憑感覺。老兵海可以,在太平洋老兵死光了,新兵完全憑感覺發射了。

2、美軍火力壓制,遠距離有艦炮、飛機、大口徑火炮洗地,好不容易近戰了,迫擊炮的射程、威力、射速都要比擲彈筒強,所以沒得玩。

最後總結:擲彈筒只能欺負欺負火力不如自己的一方,在美軍絕對的火力優勢下面,啥都是沒用滴。


迫擊炮由於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座力,大多採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

而且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是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所以便於攜帶。

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所以日本在我國大面積的使用,造成很大的傷害。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使用效果很差,原因有兩點:

1、地理環境,太平洋多屬於太平洋溫帶雨林所以多高大樹木,而且比較密,形成空間,所以迫擊炮的用處不大,且容易誤傷。

2、美國的武器先進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大量用火焰噴射器,火焰噴射器射程遠,即使躲在樹上,也直接給燒成渣渣,更別說在戰壕,只要是粘上就不容易滅掉。所以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迫擊炮沒多大用。


日軍擲彈筒分輕重二型,步兵分隊裝備的主要是輕型擲彈筒,重型主要裝備海軍陸戰隊和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海洋旅團。輕型擲彈筒除了發射專門的榴彈還能發射日軍的2式手榴彈。重型只能發射榴彈。擲彈筒主要是彌補手榴彈與92步兵炮或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輕型發射榴彈時射程50~300米(手榴彈最大150米),重型最大射程可達800米。擲彈筒無論輕重都無瞄準裝置,筒身上有一簡易標尺,用筒身與擲彈筒背帶成一定夾角,參考標尺進行概率射擊,有訓練有素的射手操控下,能有非常可怕的準度。精度超過英國和德國的50㎜輕迫擊炮。

在中國戰場上,由於當時國軍支援火力非常薄弱,大部份營、團一級的部隊連輕機槍都做不到每排一挺,所以在防禦時重機槍就是最強的基幹火力。而單兵素質日軍是遠超國軍的,日軍擲彈筒手往往在機槍火力掩護下躍進至防禦陣地前100米內精準射擊國軍機槍火力點。如進攻時有大隊炮兵掩護,則此任務可由37mm速射炮和92步兵炮完成。但在太平洋戰場上,以瓜島為例的進攻中,擲彈筒碰到了二大問題,1、在從林遭遇戰中,由於熱帶雨林的阻擋,擲彈筒發射的拋射類榴彈經常打不到目標,甚至於被巨大樹冠彈回來反殺自己。2、美軍的自動火力,支援火力,單兵素質遠勝於國軍。而且美軍在防禦時為了發揚自動火器的威力,一定會掃清射界,日軍擲彈筒手很少能靠近到100米以內。而且美軍步兵連裝備有迫擊炮,可輕鬆壓制日軍。在後期防禦做戰時,日軍在山洞,坑道,永備工事等處拚死抵抗,但這樣,擲彈筒的弱點就被放大化了,射程近,威力小。容易被壓制。而機動性(伴隨性)好這一優點又被弱化。

綜上所述,擲彈筒是日軍的一種針對性裝備,對於高火力,高輸出的美軍,所起作用不大。欺侮下火力弱,無支援的國軍,八路軍等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日軍的擲彈筒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武器,同樣是發射炮彈,它只不過五六斤重,但是如果使用坦克,那就是幾百斤、超過千斤重。不過因為太小,所以它的威力有限,僅僅在近距離的時候,才能使用。

如果是在遠距離轟炸陣地的話,還是需要藉助大炮。這種武器的射程一般在兩百米左右,炮彈不過一斤重,但是別看個頭小,如果命中的話,能給敵人帶來很多的傷害。一旦離得夠近,就能用這種武器來做比較精確的轟炸。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在抗戰時期,往往日軍的一發炮彈,就能炸開我軍陣地的一個口子。

當然這種武器在中國戰場上好使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裝備太差了。即便是一百米的距離,我們的武器都不好打中。而這種擲彈筒的射程卻能達到兩百米,即便是我們想衝鋒擊斃投擲手,也會被敵人猛烈的火力壓制。擲彈筒的造價很低,關鍵是非常輕,一個人就能扛起來,而且炮彈也只有一斤左右的重量,所以非常便於攜帶。如果有敵人的據點不能攻下,就可以近距離使用這種武器來轟炸。別看炮彈很輕,威力有限,但是在進攻途中突然遇到對方死守,是很難突破的,這時候用擲彈筒炸幾次,就能很快瓦解敵人的守勢。在抗戰中,日軍經常倆人一組,最多可以攜帶12枚炮彈,這對於我方來說,顯然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甚至還會用這種武器來投擲毒氣彈,這種裝備在當時造成的傷亡,佔總人數的兩成。

這樣厲害的裝備,我國的軍隊也在後來加以學習,製造了不少這類武器,但是這種擲彈筒真的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就沒用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種武器既適合近距離打擊工事裡面的敵人,也能在掩體後面來攻擊敵人。因為它的彈道圓滑,所以很適合登島作戰,面對美國人的工事,這種武器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

雖然日本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軍備相當不錯,但是美國那時候的武器已經極為先進,他們的機槍可以有效阻擋日軍的進攻。但是為何美軍還是在那裡出現了重大的傷亡?一個是日本人發起的夜戰,一個就是這種擲彈筒的運用。雖然拼槍不好拼,但是擲彈筒一出,美國人就傻眼了。手雷雖然更加輕便,可是人們扔個一百米就算不錯了,根本威脅不到擲彈筒的投彈兵。

當時美軍的空軍就已經很厲害了,但是日軍面對這個情況,卻選擇了挖地道,在掩體地下避開飛機的轟炸,然後再拿擲彈筒來攻擊美軍,傷害很客觀。當時島上的叢林很多,美軍用飛機大炮對他們構不成威脅,但是他們卻能背著幾斤重的擲彈筒,再拿上幾個炮彈,來到陣前就能轟炸美軍,這樣的優勢是美國人實現想不到的。就因為他們缺少這種武器,所以他們最後很害怕和日軍交戰,為了避免損失,他們就使用了核彈,這才平息了戰事。


日軍擲彈筒能在中國戰場發揮巨大作用,是因為我軍在火力上對它無法形成有效壓制。而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火力強大的美國,擲彈筒的作用就減弱了很多。

日軍擲彈筒的構想,來源於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俄軍的迫擊炮卻給日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於是日軍開始仿製迫擊炮,但基層官兵又提建議希望設計一款武器,可以彌補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將它裝備到小隊,以加強火力。這就有了後來的大正十年擲彈筒。

由於大正擲彈筒精度不夠,射程短,作戰時無法形成火力優勢。所以日軍就有了改進版的89式擲彈筒,後來被大量應用於中國戰場。

89式擲彈筒有幾大優點:1、造價低,不及一把三八大蓋的成本,可以大量裝備部隊。

2、重量輕,擲彈筒加炮彈全套僅7公斤,適合單兵攜帶,機動性強。

3、射角大,最大射程可達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4、殺傷半徑大,可達5~7米。雖然日軍小隊隨身攜帶的只有16發炮彈。但擲彈筒還可以發射手榴彈、地雷、毒氣彈,所以一般情況下,不用擔心彈藥不足的問題。

抗戰初期,日軍的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老兵,使用擲彈筒的命中率非常高,幾乎達到95%。對我軍的掩體和機槍陣地構成了巨大威脅。

淞滬會戰時,第18軍的一個機槍陣地,有36挺重機槍,但只要火力一暴露,日軍的炮彈就呼嘯而來,還沒怎麼開打,就被日軍的擲彈筒摧毀32挺機槍,剩下的4挺只能不停移動射擊。

日軍的擲彈筒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但到了太平洋戰爭,對美軍火力就毫無優勢可言。

拋開美國飛機、大炮、海軍炮不說,就拿同類的曲線火力來講。美軍的M2型迫擊炮射程最大1800千米,有效射程也在700米以上。遠超日軍的擲彈筒,對戰時日軍夠不著美軍。

另外,美軍的M2迫擊炮有炮架,有瞄準設備。而日軍的擲彈筒更多是靠經驗判斷對手位置。

侵華戰爭之初,日軍都是有經驗的老兵,到了二戰後期,大部分是新兵,所以從射擊精度上來說,日軍武器也沒法同美軍相比。

其實,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的角色,就類似於中國戰場我軍的角色。擲彈筒之所以在中國戰場能發揮巨大作用,主要還是我軍火力差,無法對它形成壓制。

有不同觀點,歡迎留言區分享。瞭解更多歷史,請關注花木童說史。


「他孃的,把鬼子那個機槍點給我端了」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了《亮劍》中,李雲龍讓手下人用大拇哥幹鬼子陣地的畫面,想想就帶勁。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咋們說說,為何擲彈筒在不同環境下,看上去有如此明顯的差距,難不成擲彈筒也和人一樣,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其實,事情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下面咋們就來贅述下,看看這種情況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用個恰當的例子來說,這就和現代的單兵火箭筒見到導彈車是一個道理。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在通常只有步槍機槍的情況下,持有單兵火箭筒就老大的存在,基本上是指哪打哪。但在出現導彈車之後,不論是其機動性還是精度以及射程都不是火箭筒能夠比擬的。

同樣,日軍早期主要針對我國實行的是地面部隊的戰鬥,而在那個時候我國國內軍工技術落後,人們沒有那種強烈的保家衛國的意識,即便是有部隊想要人手一把槍都比較困難。試想下,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扛著擲彈筒,隨時隨地都能夠對我軍陣地實施炮轟,這樣一來擲彈筒可以說是寶貝的存在。畢竟,這個東西殺傷範圍大,同樣有著攜帶方便,機動性強的特點。

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也就是機槍能夠打5 600米的距離,但精確性還不能保證。除此之外,想要對擲彈筒的這種小規模陣地造成傷害,只能偷襲,但這種情況顯然不是那麼容易實現。如此一來,擲彈筒被看做是大殺器也情有可原。

那麼,到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擲彈筒真的沒用了嗎?錯,只是派不是大用場而已。要知道,擲彈筒射程也不過只有幾百米的距離,稍微超出範圍就會失效。況且這種海戰,面對的是軍工技術可以說是當時高度發達的美國,人家軍艦上面都有射程達千米的大炮,並且儘管當時的軍艦沒有如今抗打擊能力強,但多少防禦能力還是不錯的。

如此一來,在美軍面前,擲彈筒當然不會有那麼顯眼。也僅僅是不那麼顯眼,但用處還是不少的。何況在地面戰爭期間,美軍可沒有少喫鬼子這方面的虧。所以,不能這樣籠統的說,擲彈筒沒用。

軍武視界原創稿件,嚴禁抄襲。


日軍因為國家工業實力的限制,難以大規模裝備火炮,於是發明瞭一種輕型迫擊炮又叫擲彈筒。

這種擲彈筒大規模裝備日軍中隊,為日軍步兵提供一種曲線火力支持,彌補了日軍大規模火力的不足。

而且這種擲彈筒攜帶方便,操作簡單。擲彈筒的射程為一百米左右,正好可以摧毀暴露的機槍陣地,為後續的步兵衝鋒掃清障礙。

這種擲彈筒在中國戰場上對中國軍隊造成了極大傷亡,使中國軍隊不僅失去了優秀的射手還失去了機槍的火力支持。

可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為什麼擲彈筒就沒有發揮這麼強大的作用呢?

一:地形影響。

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展開的大部分戰鬥都是在平原之上,在這樣的地形上有利於擲彈筒的瞄準發射。

視野開闊,而且對於彈道也沒有什麼明顯的阻擋。所以在這樣的地形上,擲彈筒的效率非常的高。

而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大部分都是在島嶼山丘之上與美軍進行作戰,在這島嶼上視野不夠開闊,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叢林影響擲彈筒的發揮。

二:作戰方式不同,擲彈筒的作用不同。

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執行的大部分都是進攻性的陣地戰,經常需要日軍步兵攜帶擲彈筒進行衝鋒。

這時的擲彈筒就可以很好的發揮它作為曲射武器的作用,可以定點拔掉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但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執行大部分卻是島嶼防禦作戰,並且經常需要躲在防禦工事中。

在工事中防禦時擲彈筒就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日軍此時需要是大火力的機槍直射火炮等武器。

根據不同的戰鬥選擇不同的武器,在與中國軍隊作戰時需要定點清除機槍陣地減少日軍步兵傷亡時,擲彈筒這種武器就可以大展身手。

並且在陣地上對付中國軍隊暴露的機槍陣地更是綽綽有餘。

但是在與美軍作戰時不僅僅躲在工事內防禦不適合使用擲彈筒,而且在那種多林木的地方,萬一炸傷自己人就很麻煩。

美軍擁有強大的火力支持,日軍擲彈筒這種小口徑的火炮簡直不夠看。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擲彈筒就沒有什麼用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