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已經知道,巴黎聖母院遭遇了一起重大火災。當大教堂中心那個標誌性的塔尖在烈火中轟然坍塌時,很多人再也無法抑制淚水,就像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說的:

法國人民內心的一部分也被燒掉了。

▲人們跪在人行道上爲巴黎聖母院祈禱. 圖片來自:法新社

不僅對於法國,這座始建於 1163 年的哥特式建築對於全世界來說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雖然目前火災原因尚未確定,但法國已經宣佈將全力重建巴黎聖母院,預計整個修復過程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

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開始轉發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那句臺詞:「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在這次大火中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基本保持完整,一些珍貴文物也被搶救了出來,巴黎聖母院顯然不會就這麼消失,可是很多人也開始意識到:歷史建築的數字化工作應該加快了。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巴黎聖母院」這樣受損的歷史建築「復活」,還能讓它們真的永遠不會消失。

數字化技術能否幫助巴黎聖母院「復活」

從技術來說,將巴黎聖母院修復成原來的樣子是沒有問題的。但需要的過程卻是漫長的,有文物專家表示至少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徹底修復,而資金募集一直是修繕巴黎聖母院的一大問題。

▲圖片來自:Hôtel Acadie

無論如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無法走進這座擁有 850 年曆史的建築參觀了。不過因爲數字化技術,人們還是可以在互聯網上重溫巴黎聖母院建築內外的每一個細節。

其實前幾年就有一些機構開始開始對巴黎聖母院進行 3D 數字化重建工作,比如由兩名藝術史和考古學教授發起的Mapping Gothic France 項目,旨在研究哥特式建築而設立,將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通過 3D 數字掃描完整立體地呈現在網上。

其中就包括巴黎聖母院,在 Mapping Gothic France 的網站,可以看到巴黎聖母院從外到內、從地面到頂部不同角度的全景、細節圖片,一些立體圖像需要佩戴 3D 眼鏡才能看清,不過這也更加接近真實的聖母院。

▲ 戴上 3D 眼鏡看看是什麼效果

遺憾的是,負責掃描工作的瓦薩學院藝術助理教授 Andrew Tallon 在去年 11 月已經去世。但這也體現了數字化技術對歷史建築的意義,在千秋萬代後,世界各地的人民依然能在數字世界參觀巴黎聖母院。

▲圖片來自:Vassar College

這樣的數字技術除了能讓人們在線觀看歷史遺蹟,對於很多古建築和文物的修復也有幫助。通過 3D 激光掃描技術記錄的數據,在建築或文物意外損毀後也爲修復提供了更加詳細的參考模板。

巴黎聖母院遭遇了和平年代最大的一次損毀,但不幸中的萬幸是沒有波及主體建築。而去年 9 月發生大火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近2000 萬件文物都隨着這幢 200 歲的建築付之一炬,僅僅找回 1500 多塊碎片。

所幸從 2016 年開始,Google Arts&Culture 就和巴西國家博物館合作,通過高分辨率攝影、3D 掃描和 VR 等技術,將博物館和裏面的藏品帶到網上,全世界的用戶只要在 Google 街景就能在線參考,還配有導覽和展品解說。

博物館裏少數像埃及木乃伊這樣的珍貴藏品,因爲事先進行了 3D 數據採集,因此有望「復活」。但大部分的藏品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此維基百科通過社交媒體向遊客徵集拍攝的展品照片,希望能幫助焚燬的文物製作複製品。

在國內,類似的技術也被應用到敦煌莫高窟這樣的遺蹟保護和存檔中。2016 年敦煌研究院就發佈了首批 30 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和全景漫遊——數字敦煌,讓每個人都能身臨其境地探祕 1600 多年的莫高窟。

此外通過景攝影測量技術和數字掃描方法獲取敦煌壁畫圖片,清晰度和還原度都比過去更高,也避免了隨時間流逝膠片的褪色和模擬磁帶的消磁等產生圖像質量上的蛻變,還有圖像複製當中的信息減損等。

正如 Google 在官方博客所說的,巴西股價博物館這樣的災難讓充分展現了世界遺產的脆弱和麪臨的各種威脅,用數字技術來爲這些歷史遺蹟備份存檔也也越來越有必要。

雖然圖像無法取代丟失的一切,但它也爲我們提供了一種記憶的方式。

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互聯網是否真的能爲歷史存檔,雖然愛範兒表達了悲觀的態度,但同樣要感謝那些不懈地爲互聯網備份的人和機構。

就像前文提到的,對於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的歷史遺蹟,也有很多人正在用數字技術記錄它們,這樣的機構也被被稱爲「數字方舟」。

比如 Google Arts&Culture 項目,除了巴西國家博物館,還幫助全球 70 多個國家的 1000 多個藝術博物館進行數字化。

Arts&Culture 通過超高清的攝影設備對歷史名畫等展品進一次性拍攝數百上千張特寫鏡頭,再把這些高清的特寫細節拼成一張清晰度高達數萬億像素的照片。

雖然線上博物館無法完全複製現場的觀感,但最大限度將藏品的細節記錄了下來。去年 Arts&Culture 還和另一家非營利機構 CyArk ,用 3D 激光掃描技術記錄記錄世界各地的歷史遺蹟,並以 VR 的形式展示。

說到對歷史遺蹟的數字化, 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家機構。CyArk 和 Google Arts&Culture 項目一樣成立於 2011 年,目標是利用激光掃描和 3D 建模技術保存文化遺產的數據,以確保這些人類的共同記憶不會徹底消失。

CyArk 的技術支撐了這個宏大的目標,其創辦人 Ben Kacyra 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一臺 3D 激光掃描儀系統的發明者之一。2001 年塔利班炸燬巴米揚大佛讓 Ben Kacyra 萌生了將 3D 激光掃描應用到古蹟保護和修復中。

CyArk 項目一位負責人伊麗莎白·李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曾介紹,像墨西哥薩波特克神廟 3D 透視模型,由 4.15 億個精確座標點構成,整體可以精確到毫米。

建築的每個部分,甚至牆壁上的每一處裂縫都被完美地復原,如果神廟因頻繁的地震、雷擊或者其他因素遭到損害,高清全息結構圖可以幫助考古學家和文物遺址保護工程負責人有效、精確地實施修復、重建。

▲ 薩波特克神廟掃描圖

目前 CyArk 對全球超過 200 座古蹟完成了掃描工作,包括瑪雅遺蹟、羅馬的龐貝城、德國的勃蘭登堡門等,未來還有更多古蹟和城市地標會加入其中, CyArk 的目標是掃描世界 500 個的遺蹟。

除了這些非營利機構,一些遊戲大作中的歷史建築也足夠逼真。比如在《刺客信條:大革命》中的巴黎聖母院就和真實版本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如果不是因爲版權原因無法準確還原所有裝潢和擺設,不然直接可以當做巴黎聖母院的數字版了。

▲《刺客信條》中的巴黎聖母院

這也說明瞭,我們已經有能力去建立所有歷史建築的數字檔案了,打造一個永不消失的數字方舟。

數字化技術重建真能復刻歷史嗎?

雖然數字化技術對視歷史遺蹟的保護和修復能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認爲就算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把歷史遺蹟真正還原,比如藝術史研究者 Nelson 就表示:

任何圖片或 3D 掃描都無法捕捉龐貝壁畫表面的紋理或塵土飛揚的氣味,數字化的文物也無法進行 DNA 分析。

巴西國家博物館通過 3D 掃描和照片等數據復原藏品的做法也存在爭議,阿姆斯特丹博物館館長 Taco Dibbits 認爲這些複製品「無法讓你重溫歷史,因爲它不是真的」。

而在國內,對是否重建圓明園其實也爭論了很久。有人認爲圓明園的燒燬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對國家和民族都有警示意義,如果按照原貌重建則失去了這層意義。

但同時也有人認爲圓明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集大成之作,是古代建築和園林文化的重要部分。雖然圓明園沒有重建,但過去 20 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團隊一直在用數字化技術來還原圓明園。

歷史上古建築不少都經歷過多次重大修復,每一次修復和重建都意味着原有的部分越來越少了,某種程度上數字化和重建是一樣的,當通過技術手段重建後,是否削弱了原有建築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人想起那個著名的忒修斯之船悖論,當一艘船在被不間斷地維修和替換部件,直到所有部件都不是原來那批,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不可否認,數字化重構很難復刻那些遺蹟的質感和厚重感,但是這些數字化的記錄的確能減輕自然災害或各種意外對歷史建築造成的的損失,萬一某個建築真的灰飛煙滅了,你至少在互聯網還能找到一個地方讓人們去重溫它的風采。

題圖來自:法新社

#歡迎關注愛範兒官方微信公衆號: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爲您奉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