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流放犯人的地點多有不同。隋唐至宋代,政治犯大多被流放到南邊邊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戍邊。到了元代和明代時,流放地點大多在「煙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廣地區和遼陽地區。清代流放地主要是東北和新疆。

清代發配邊疆的犯人 (網上圖片)

最初犯人被遣送到瀋陽、鐵嶺、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寧古塔、齊齊哈爾等。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寧古塔。與其他流放地相比,東北是為真正苦寒之地,在當時被稱為「絕域」、蠻荒之地,讓人聞而生畏。

寧古塔約今俄羅斯海參崴一帶,所在地事實上沒有塔。距寧古塔舊城東約2.5公里處有一座山,山名叫寧古塔,又稱寧公塔。這裡開始是因山而名,然後用為地名,之後轉為城名。據清康熙年間的風土地理類筆記《寧古塔紀略》中記載:「寧古在大漠之東......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占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箇』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箇』也......」換句話說,「寧古塔」在滿語中,「寧古」為數字「六」,「塔」為量詞「個」,所以「寧古塔」的意思在滿語是為「六個」。

《寧古塔紀略》局部 (網上圖片)

在清初時,寧古塔城是寧古塔將軍駐所所在地,是東北北部重鎮,是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由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陳嘉猷被發往寧古塔起,寧古塔就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治吉林烏拉,以原吉林副都統移駐寧古塔,寧古塔的戰略地位也逐漸消失。流放到古寧塔的重犯中,著名的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有說在古寧塔被處死。張縉彥散文集《域外集》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

清代犯人 (網上圖片)

300多年前,寧古塔是尚未開化之地,氣候嚴寒,人煙稀少。被流放意味著走向了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據了解,從山海關到瀋陽,「流人」面對的還是平緩山崗,可是從瀋陽再往前,道路卻越來越崎嶇坎坷,險峻難行。當年,黑龍江與吉林尚未開發,是一片原始大森林。樹木遮天蔽日,大雨過後山路極其難行。

即使「平安」抵埗,也要抵住當地惡劣氣候,也是對清代「流人」最大的考驗。流放至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給母親寫過一封家書,曾有過這樣描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代犯人 (網上圖片)

根據清廷規定,「流人」到達寧古塔後先要挨杖刑一百,但會根據實際情況減少或免去杖刑。到了流放地後,「流人」就要開始服勞役:為奴、當差、種地。清初發往黑龍江、吉林當差的旗人,大多在驛站、官府等地從事一些雜役,而平民則從事一些艱苦差事。康熙年間,因與沙俄作戰的需要,「流人」大多編入當地駐軍和水師營。「流人」在抗擊沙俄的反侵略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