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國際化的含義中國金融戰略:2020夏斌 國家或轉軌國家而言,在探索國家金融開放戰略時,往往是不需要討論本幣國際化問題的。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來說,在世界經濟高度融合的今天,其一舉一動已對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在近十幾年中國經濟藉助相對釘住美元進一步壯大的過程中,美國經濟問題日益嚴重,美元大起大落,給中國這一全球第一的美元儲備帶來巨大風險,同時也給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化增添許多新變數的歷史新時期,不得不討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世界眾多著名專家也預測,從世界經濟發展史角度分析,如果美國今後不能很好地處理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問題,不能收縮其龐大的軍費支出,美元就有可能喪失霸權地位。到2020年或者更早的2015年,歐元將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幣在10年後將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30年後將躍入主要儲備貨幣的行列。見美國前副國務卿、現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對美元霸權地位喪失的警告(2009年11月12日《中國證券報》),及美國傑弗裏·弗蘭克爾教授和陳庚辛(Menzie Chinn)教授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的模擬預測結果(轉自2009年第4期《比較》雜誌)。 從世界相關國家興衰史看,大國的更替,必然伴隨貨幣霸權的更替。

因此,在探討中國進一步參與、推進經濟全球化過程,研製中國今後10年的金融戰略時,自然必須回答以下一系列問題:從發展趨勢看,人民幣要不要國際化?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利弊主要是什麼?當今世界格局下,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有什麼好處?在相對較短的戰略過渡期內,結合前幾章對人民幣匯率和資本管制的分析判斷,人民幣又能否國際化?如果不能徹底的國際化,能否區域化?其進程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如何實現?這構成了本章的主要討論內容。

一、貨幣國際化的含義

一般來說,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計價、結算和價值儲藏等職能,是貨幣的國內職能向國外的拓展。國際經濟交往包括商品、服務、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易。計價職能指貨幣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充當價值尺度,體現貨幣的一般等價物職能,以價值穩定為基礎。結算職能則發揮支付手段,實現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權利義務的轉移,體現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以貨幣的結算、清算系統為基礎。計價貨幣與結算貨幣,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取決於經濟主體的實際需要。價值儲藏職能則實現價值在時間上的轉移,體現貨幣的信用功能。此職能的實現以本幣金融市場為基礎,反映了資源的彙集、調度與再分配的能力。有些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當局往往利用市場選擇形成的國際貨幣,將其作為貨幣錨,用於幹預和貨幣儲備等宏觀調控目的。國際貨幣對貨幣發行國意味著什麼

以上僅是對一國貨幣國際化含義的一般討論。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本身不是財富,但其有助於提高創造財富的效率,影響財富的調配能力,特別是國家對財富的調配能力。這就是貨幣的戰略意義。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

凱恩斯也曾在1920年從另一角度指出:「要顛覆現存社會的基礎,再沒有比搞壞這個社會的貨幣更微妙且更保險的方式了。這一過程引發了經濟規律的破壞性一面中隱藏的全部力量,它是以一種無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這一點的。」

貨幣被認可、流通的範圍與程度,最終決定了可調配資源的種類和規模(也是貨幣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範圍)。保持幣值的穩定,並在更廣的範圍內使用,則成為符合貨幣發行國利益的行為。幣值的穩定,與一國的經濟實力直接相連,但是政策可在一定程度、時間內進行微調,從而減少某類行為主體持有貨幣的財富,降低其融資能力。若破壞幣值的穩定,則會減少其調配財富的能力,降低創造財富的效率。貨幣國際化:一國實力與政策推動的產物

以上更多的是闡述了一國發行國際貨幣所能得到的收益,但這並不是任何國家所願就能為的。一國貨幣能否國際化,還是取決於其是否具備一定的條件。

貨幣的國際化,是該國綜合國力和政策調控能力的反映,是經濟一體化和市場自發選擇(被世界廣泛認可)的結果。

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在金融上要求貨幣和金融市場的統一,客觀上會產生世界貨幣。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前,世界選擇了黃金、白銀等金屬貨幣作為國際貨幣,此後轉向以信用貨幣為主的時代,轉為選擇具有內在價值穩定的貨幣。但是被世界真正廣泛認可、內在價值穩定的信用貨幣,需要以本國綜合國力和政策調控能力為保證,甚至還會涉及到意識形態等非經濟因素。當該國經濟增長較快、整體生產效率相對其他國家不斷提升,或該國貨幣相對其他國家保持穩定,其以商品衡量的貨幣價值就會得到提升,對外價值也會相應提高,最終表現為匯率的升值,有助於提高各國對其貨幣的信任,從而有利於其成為國際貨幣。當該國經濟實力較大,特別是國際經濟交往達到一定規模,金融市場制度日趨完善,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達到一定程度,且擁有巨大的投融資潛力時,則能吸引更多的非居民持有該國貨幣,激勵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參與該國金融市場,使其成為真正開放的市場,進而在國際社會中產生並不斷拓展其實際影響力。

所以,貨幣的國際化過程,實質上是形成貨幣區的過程。兩國實行固定匯率,特別是嚴格意義上的固定匯率,則自然形成貨幣區。但是,一國以一定的形式接受另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經濟交往甚至在國內的部分和全部交易中充當貨幣媒介,也是形成貨幣區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崛起的必然選擇

中國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末,為什麼提出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

如果有一個穩定的國際匯率制度,或者說,存在一個平等、互信、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國在其經濟崛起過程中,就無需刻意追求人民幣這一主權信用貨幣的國際化(如在黃金本位時代)。遺憾的是當今的金融世界不太平,存在的問題太多。主導世界的國際貨幣不能合理反映國家間經濟實力的變化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要避免現實金融世界給本國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需追求人民幣的國際化。或者說,當世界經濟進入21世紀,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於完善尚有欠缺的國家貨幣體系,符合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利益需要。

一國貨幣實現國際化,除了可以享有上面提到的四點好處外,從現實角度看,處於相對弱勢的一國貨幣追求國際化,對於拓展其國際影響力,從而儘可能避免受制於他國中心貨幣的負面影響,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同樣存在相應的經濟利益。因為貨幣國際化是其內在經濟實力的貨幣表現,是其拓展影響力的一個手段,也是其持續保持經濟實力增長的重要手段。歷史上,英國、美國在其經濟崛起的同時,都實現了本幣的國際化,在有力支撐自身經濟長期繁榮的同時,也支撐了世界經濟的長期發展。德國在二戰後的經濟復興中,也及時選擇了本幣國際化道路,從而保持了其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

當前,從總體經濟實力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之一,但同時又是一個轉軌中的發展中大國,其發展階段水平和經濟特徵與當前主要發達國家顯著不同。這決定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既有可能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但必須儘快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在融入有風險的全球化過程中,又要保持金融的相對獨立性。因為歷史上已有深刻的教訓,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過度依賴中心貨幣國提供的貨幣、金融網路及服務,給一國的發展增添了不少不確定性風險。特別是在當前以浮動匯率為主、且又缺乏必要的國際約束力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更是如此。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大國來說,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無非就是將對世界經濟發展有益的中國影響力用貨幣形式固化下來。當前,恰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元地位被相對削弱,世界經濟動蕩不已,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得到提升,正是世界與中國需要固化人民幣在世界的影響力的有利時機。當然,人民幣要實現完全的國際化,不是三年五載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純粹從眼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宏觀收益以及對投資、貿易的短期效應來看,不會顯著。但是,基於國內外經濟發展的長趨勢,從現在開始著手啟動,則是中國今後10年金融戰略佈局中相當重要的一著棋。人民幣國際化:漫長的歷史過程

綜上所述,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助於減輕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但從近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收益並不大,因為過快的發展反而可能引發一定的風險。近期,在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更多的是戰略意義上的佈局。

具體來說,我國當前雖已具備人民幣區域化的初步條件,也有進一步推進的機遇,但也存在著制約人民幣區域化的諸多因素。因此整個推進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與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階段相一致,滯後或者超前,都將是弊大於利。

(一)當前人民幣已具備區域化的初步條件,擁有進一步推進的機遇

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正在向亞洲轉移,中國作為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在國際平臺上的重要性穩定上升: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人民幣幣值穩中有升。對外投資近兩年內急劇上升,對外凈資產不斷累積,已成為世界資金供給的重要一方。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基本的經濟基礎。從歷史上看,英國、美國、日本都是首先藉助貿易和投資的擴張過程,推動了本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目前我國經濟整體上表現為貿易順差,但是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對東亞各國則為貿易逆差。這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在保持人民幣幣值穩中趨升的情況下,輸出人民幣的機會。

(二)人民幣國際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然,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過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既與本國經濟實力、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宏觀政策和幣值穩定、本國政策扶植力度相關,同時又受當時國際社會現存的主導國際貨幣「歷史性」的競爭、幹擾的影響。對當今中國而言,還面臨大量的非經濟的、意識形態因素的幹擾。

國際主導貨幣具有歷史慣性。新的國際貨幣要想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部分替代主導國際貨幣的地位(這是就歷史過程一般而言,並非強調「取代」意思),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同時歷史表明,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必然會給原有國際貨幣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必然會遭到抵制。這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同樣需要在潤物細無聲中,逐步積聚國際影響力,最後水到渠成,否則很容易被扼殺在搖籃裏。人民幣區域化的戰略支點:離岸市場鑒於上述可知,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還相當漫長,不是單純通過政策推動就可以左右的,而是一國經濟發展和國際金融政策博弈的結果。政策只能在局部領域發揮有限的作用。而且,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的現實意義,並不在於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鑄幣稅的單項意義。以穩妥的方式全方位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短期內直接追求人民幣區域化(有些人提到的周邊化其實是更狹窄意義上的區域化),應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環境的情況下謹慎推進,不應以某個顯性的國際化數量指標為目標,譬如,在某年的國際經濟交往和外匯儲備中,人民幣一定要達到某個比例,等等。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近期主要目標是實現區域化。區域化貨幣相對於國際化貨幣而言,並不是在貨幣本質、功能上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而只是一國貨幣在本國金融市場對外延伸意義上的差異,以及在國際貨幣職能使用程度上的差異。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風險及其防範

人民幣國際化是把雙刃劍。結合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國情,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在享有人民幣國際化好處的同時,又要防範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危害。但是,該市場一旦形成後,又會帶來新的問題與苦惱。

首先,只要我國經濟整體保持貿易順差,且仍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加工貿易為主,那麼,人民幣國際化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微觀主體使用本幣作為國際經濟交往的計價、結算的動機不強。由於國際貿易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只要進出口採取同一種貨幣計價、結算,則大部分的匯率風險在單個企業內就能進行較好的對沖,真正承受匯率風險的只是增加值部分。但是如果企業在進口部分採取人民幣計價結算,出口部分因受議價能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外幣計價結算,則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這決定了其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積極性不高。為此,在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中,仍有必要保持人民幣與主要儲備貨幣間匯率大體相對的穩定。然而,如果主要儲備貨幣匯率是固定的,則沒有必要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了,因為人民幣只不過是這一貨幣的另一種表現而已。

二是在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中,有可能在某一時期內反而加劇我國外匯儲備的積累。我國對於東亞、非洲等地區以貿易逆差為主,存在區域的貨幣輸出條件。同時經濟整體又表現為貿易順差,而且人民幣表現為長期持續升值。這雖然有利於區域內的境外機構獲得、使用並保留人民幣,但是隻要我國的出口中人民幣結算比例沒有得到相應的大幅度提高,進口中人民幣使用比例不斷上升,這時的貿易順差會表現為更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增加。這本質上是將非政府機構承擔的匯率風險轉移給了政府,人民幣升值的好處更多的由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獲得。為此,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拓寬思路,加快擴展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和戰略性使用。配合人民幣區域進程的特有困難,政府必須加大政策力度,將部分外匯儲備通過各種方式轉借給民間企業使用,支持其走出去與擴大進口。

如何實現區域化目標?到2020年前後,要實現中國金融的大開放。戰略的取向不是為了金融本身,而是為了確保中國經濟在今後10年內保持穩定的增長,這是最高目標。中國正在或者說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但是在金融領域,遠沒有充分地全球化,因此還談不上金融強國,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同時,一個事實上的經濟大國但又非金融強國的地位,決定了其經濟最後真正崛起的局面難以持久。這一判斷告訴人們,配合各國經濟實力競爭的同時,從一個非金融強國跨入金融強國,必須要體現「追趕」戰略的藝術與特點。這一藝術與特點應該是,既能基本順應國際貨幣體系原有缺失的遊戲規則,同時又能體現有助於改善該體系缺失的相關要素,即在保持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化趨勢不會突然崩潰、逆轉的前提下,推進其漸進性改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