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咱介紹了代表日本出席投降儀式的重光葵,因爲他腿有殘疾,美軍代表特地把上船的舷梯設計得又窄又陡,讓他喫盡了苦頭。

其實,代表日本政府來中國戰區簽署投降協議的今井武夫,待遇也沒好到哪裏去。

在介紹這場簽字儀式之前,咱有必要先來瞭解一下今井武夫這個人。

作爲日軍少壯派軍官代表,今井武夫在侵華戰爭期間表現得“尤爲積極”,他很早就是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的得力助手,曾參與過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謀劃。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今井武夫又擔負起“拉攏人才、挖掘傀儡”的工作,上至漢奸頭子汪精衛,下至國民黨叛徒阮玄武,都是在被他做過“心理輔導”之後才下決心當漢奸的。

除了搞情報、搞策反以外,今井武夫在帶兵打仗方面也很有一套,最著名的,莫過於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率部拿下印尼、菲律賓、緬甸等國家,硬生生從美國人手裏把東南亞的控制權奪了過來。

而且,我們都很熟悉的“無條件投降”,也是由今井武夫首創,用在了當年被他逼迫投降的英軍身上。

如果他能早一點預料到日本有朝一日也會面臨“無條件投降”,可能就不會創造這麼個玩意兒了吧。

再說回投降儀式,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當天,岡村寧次便接到了蔣介石的致電,要求其派出代表簽署投降協議。實際上,最初的投降地點是定在浙江玉山,畢竟這裏海陸交通都很發達,但就在會議開始前三天,投降的地點又臨時改成了湖南芷江。

臨時更換地點的用意,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軍隊曾在湖南芷江大敗日軍,這對日本人而言無疑形成了一種心理壓制;第二,芷江被譽爲“遠東第二大機場”,交通方便,便於軍隊部署。

一切安排就緒後,8月21日上午10點多,作爲日本政府代表的今井武夫乘坐專機趕來,在全場的戲謔和鄙視中走出機艙,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所寫:“作爲戰敗國使節,我們相當於銬着雙手前來投降,內心都是絕望的孤寂感和不安的心情。

正式的簽字環節被安排在當日下午3點半左右,當今井武夫一行4人與中方代表蕭毅肅等人相對而坐時,一場較量開始了。

按照今井武夫的想法,中國人不過是沾了盟軍的光而已,所以並沒有把中方放在眼裏,面對蕭毅肅的詢問,他不僅態度蠻橫強硬,而且還很不配合,比如在簽署中方提供的第一號備忘錄時,今井武夫並沒有動筆,反而想要詢問更多的詳情。

不過,他可能忘了一個最重要的前提:他此行的目的,只是爲了完成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的使命,而當年由他提出的“無條件投降論”,如今卻成了他的“緊箍咒”,根本沒有權利去要求什麼。

面對今井武夫想要“進一步詢問”的要求,蕭毅肅自然是斷然拒絕,只留下一句:“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在聽完中方起草的協議之後,今井武夫再次提出其中的幾條,希望“再加以討論”,但這次蕭毅肅根本沒有搭理他,直接把投降協議書擺在了他面前,意思很明白:日本投降是無條件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簽字!

眼看再無周旋的餘地,今井武夫只好草草簽字,退出了會場。

伴隨着投降簽字儀式的結束,芷江地區一片歡騰,畢竟這可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第一次以勝利者的身份去面對日本人。

而今井武夫呢,在8月23日面見何應欽之後,帶着中國方面的命令匆匆返回國內覆命。估計此行下來,他可能知道了被人欺負的滋味兒不好受了吧!

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