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9.10 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1)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故死之為道也(2),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槨十重(3),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4);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願,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天子之喪動四海,屬諸侯(5)。

諸侯之喪動通國,屬大夫。大夫之喪動一國,屬修士。修士之喪動一鄉,屬朋友。庶人之喪,合族黨,動州里(6)。刑餘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7),凡緣而往埋之(8) ,反,無哭泣之節,無衰麻之服(9),無親疏月數之等(10),各反其平,各復其始,已葬埋,若無喪者而止,夫是之謂至辱。

  [注釋]

  (1)倍:通「背」。倍叛之心:別人活著就敬重他,他一死就怠慢他,這就是背叛了他,所以說是「倍叛之心」。(2)故:猶「夫」。為:猶「有」。(3)棺槨(gu%裹):古代的棺材有多層,最裡面的一口叫「棺」,套在「棺」外的大棺材都叫「槨」。十:當為「七」字之誤。《莊子·天下》作「天子棺槨七重」。(4)翣(sh4 煞)菨:當為「翣蔞」之誤,古書中也寫作「菨蔞」、「翣柳」、「蔞翣」、「縷翣」,是棺材的遮蔽物。翣,形似團扇,用木條製成框,蒙上畫著圖案的布,寬三尺,高二尺四寸,柄長五尺。靈車駛行時讓人拿著遮蔽靈柩,埋葬時便插在墓穴中遮蔽棺材。蔞(li(柳):通「柳」,古代遮蔽襯墊棺材的飾物統稱「柳」,它包括在旁的「帷」,在上的「荒」,以及襯墊棺材的木材。文章:見 5.13 注(2),此指翣蔞上的花紋圖案。(5)屬(zh(囑):聚集,會合。(6)州里:周代的行政單位,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二千五百戶為一州,二十五戶為一里,(7)(j@n 進):通「墐」,用土掩埋。(8)緣:衣服的邊飾。凡緣:指平常的服裝。古代送葬時穿喪服,此言穿平常的衣服,實是不作為喪禮來辦。(9)衰(cu9 崔):通「縗」,古代的喪服之一,是一種披在胸前的麻布條,寬四寸,長六寸。(10)無親疏月數之等:古代的喪禮規定,生者和死者的親疏關係不同,服喪的期限也就有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之類的差別。由於罪人之死「不得合族黨」沒有親戚參加,所以就無親疏之分,也就沒有喪期的分等。

  [譯文]

  禮,是嚴謹地處理生與死的。生,是人生的開始;死,是人生的終結。這終結和開始都處理得好,那麼為人之道也就完備了。所以君子嚴肅地對待人生的開始而慎重地對待人生的終結。對待這終結與開始就像對待同一件事一樣,這是君子的原則,是禮義的具體規定。看重人活著的時候而看輕人的死亡,這是敬重活人的有知覺而怠慢死人的沒有知覺,這是邪惡之人的原則,是一種背叛別人的心腸。君子拿背叛別人的心腸去對待奴僕、兒童,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用這種心腸來事奉自己所尊重的君主和親愛的父母呢!再說死亡有一條規律,就是每人只死一次而不可能再重複一次,所以臣子要表達對君主的敬重,子女要表達對父母的敬重,在這個時候也就到頭了。所以侍奉生者不忠誠篤厚、不恭敬有禮,就稱之為粗野;葬送死者不忠誠篤厚、不恭敬有禮,就稱之為薄待。君子鄙視粗野而把薄待看作為羞恥。所以天子的棺材有七層,諸侯五層,大夫三層,士兩層;其次,他們又都有衣服被子方面或多或少、或厚或薄的數目規定,都有棺材遮蔽物及其花紋圖案的等級差別;用這些來恭敬地裝飾死者,使他們在生前與死後、結束一生時與開始一生時都像一個樣子,使這始終如一的完全滿足成為人們的願望,這是古代聖王的原則,也是忠臣孝子的最高準則。天子的喪事牽動整個天下,聚集諸侯來送葬。諸侯的喪事牽動有友好交往的國家,聚集大夫來送葬。大夫的喪事牽動一國,聚集上士來送葬。上士的喪事牽動一鄉,聚集朋友來送葬。百姓的喪事,集合同族親屬來送葬,牽動州里。受過刑罰的罪犯的喪事,不準聚集同族親屬來送葬,只能會合妻子兒女來送葬,棺材三寸厚,衣服被子三套,不準文飾棺材,不準白日送葬,只能在黃昏埋葬,而且妻子兒女只能穿著平常的服裝去埋掉他,回來後,沒有哭泣的禮節,沒有披麻戴孝的喪服,沒有因為親戚的親疏關係而形成的服喪日期的等級差別,各人都回到自己平常的情況,各人都恢復到自己當初的樣子,已經把他埋葬之後,就像沒有死過人一樣而什麼也不做,這叫做最大的恥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