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參戰,對新中國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使中國發展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現代國防工業顯得越發迫切。其次,中共中央根據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和抗美援朝戰局趨於穩定的形勢,決定從1953年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有關部門在制定計劃時反覆研究,一致認為要用較快速度發展工業,必須以重工業為重點。再次,1952年8月,周恩來、陳雲等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蘇聯明確表示願意援助我國「一五」建設,從而使我國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有了現實可行性。面對新的形勢和歷史機遇,毛澤東同志於1952年9月提出,現在就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並用10年至15年時間完成過渡。這表明,毛澤東同志關於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設想發生了變化。

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總目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把握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在經濟建設上,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把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產業結構上,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政治建設上,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在文化建設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在社會建設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扶助困難羣體,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建立更加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考覈評價體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提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在外交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爭取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同時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在黨的建設上,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革命理想高於天、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按照「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標準選拔幹部,堅持作風建設從領導幹部抓起,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等等。

  這些新思想新認識、新部署新舉措,既汲取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經驗,又總結改革開放後歷史時期的經驗;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既堅持改革開放,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和新形勢賦予其中國特色。它們標誌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又大大推進了一步,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又一新的篇章。

怎樣纔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從孫中山先生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後,始終沒有一個明確表述。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說過:「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按照毛澤東同志的設想,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30年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他說:「現在中國遇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喪失這個機遇。許多人不懂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機遇,是炎黃子孫幾百年難得遇到的機遇」。「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