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假如警察致傷華裔老人發生在中國 2014年01月22日07:17環球時報 我有話說(279人參與)

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中國,輿論會作何反應?

  84歲的華裔老人黃康春(音譯)19日下午在紐約曼哈頓步行穿越一條街道時,大概因闖紅燈加上語言不通與攔截開單的警察發生拉扯,隨後被多名警察包圍,並疑遭暴力制服,最後頭破血流地被警方帶離現場。此事在中美兩國都成為新聞。

  美國廣播公司報道此事時,強調了警方的說法,即那個路口過去9天已有3名行人因車禍死亡,因此警方加強了管理。新浪發起的網上調查吸引了3萬餘人投票,其中31%都表示「老人違反交規、拘捕,警察做得沒錯」,佔第一位。

  但很多人也都這樣反問: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中國,一位八旬老人因闖紅燈過馬路疑被警察打傷,輿論會作何反應?他們都自問自答說,輿論一定會同聲譴責警察暴力執法。還有人補充道,接下來就是公安局的領導要出面道歉、澄清,再接下來是涉事警察檢討,甚至被開除。

  這樣的分析頗有道理,對於中美兩國警察同樣的執法行為,中國有很多人的價值判斷標準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事美國警察做了可能被認為是對的,但中國警察做了就是錯的。我們常批評美國對中國搞「雙重標準」,其實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自己也不自覺地對中美兩國警察使用了「雙重標準」。

  「美國崇拜」到了極點!有人忿忿不平地說。這當然有些道理,但又過於簡單。更進一步展開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發現中國的執法力量權威不足,中國的道路交通違規司空見慣等,都強化了部分國人「自賤」一般的「雙重標準」。

  此外,部分人對法律採取功利主義態度,當法律能保護他們的利益、彰顯他們的價值觀時,就支持法治;當法律法規妨礙他們的利益、或與他們的價值觀衝突時,就對執法採取敵視態度。

  就事論事而言,黃康春老人違規過馬路,與警察衝突致傷,雙方的責任問題需要細緻的法律甄別。雖然這當中也牽涉到倫理,人們會有不同態度,但法治精神在美國社會是佔上風的。中國的問題是,一旦一件事成為公共事件,價值和倫理立刻就能壓倒法律,輿論場會一邊倒地站到前者一邊。

  黃康春老人受傷這件事,不僅顯示了美國警察執法使用暴力時「心無旁騖」,而且告訴我們,法律的權威高不高,公眾對警方使用暴力的接受度也將有很大不同。受傷的是華裔老人,但中國互聯網上竟有那麼多人支持美國警方,這在「民族主義」很有市場的中國網上頗顯戲劇性。

  中國法治尚未形成權威,這個現實無法立刻改變。但輿論應當對這個現實有能力隨時開展反思,不讓對法律的懷疑以及用倫理代替法律走得太遠。當這一切走遠時,我們要及時把它們拉回來。

  倫理的支點在哪裡?這也是重大問題。在事情搞不太清楚時,中國人多為中國人說話,美國人多為美國人說話,大家多給弱者留維護權益的空間,這些都是全球通行的倫理要素。黃康春老人致傷的原因尚不清楚,那麼多國人就遠隔重洋對他進行譴責、嘲諷,這顯然稱不上是中國輿論場自尊的表現。

  要知道,一位84歲英語不通的老人,會有多少可能的原因減輕他闖紅燈的主觀責任。很多同胞為什麼在中國警察一旦對這樣的老人「粗暴執法」就羣情激奮,而美國警察這樣做就慨然贊之,即使我們分析了以上所有原因,這個巨大的問號依然有充分理由存在。

  中國面對西方處於弱勢,中國人在西方更是弱勢。如果我們自己不對祖國和同胞多一份支持,那麼我們還能指望誰?▲

(編輯:SN090)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