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不起廖化,他的武藝也算不錯了。

關羽兵敗麥城以後,命廖化突圍去上庸求援,關平自告奮勇前去護送。此時麥城已經被吳軍四面包圍,兩人衝出去以後遇到丁奉攔截,關平擊敗丁奉,廖化趁機衝出重圍。

丁奉也是東吳的一員勇將,特別是老年以後異常活躍,斬殺了韓綜、桓嘉兩員魏將。不過他的對手關平更強,曾經和龐德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丁奉輸的不冤。但是關平僅僅是殺退了丁奉,廖化能殺出重圍,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

廖化出場是在關羽千里走單騎剛離開許昌的時候。曹操得知關羽走了,親自追上來送行。關羽讓從人護送車仗先走,自己留下來和曹操告別。不過等他說完話,再去找車仗時,車隊已經被廖化的同伴杜遠劫走。

關羽一出許昌,守城的士兵就去報告了曹操,曹操又命張遼先去喊住關羽,顯然曹操和關羽會面的地方距離不遠。而關羽跟曹操辭行以後,追了三十多里地遇到廖化,那麼廖化的寨子應該距離許昌也就是三四十里地的樣子。

能帶著幾百號人在距離許昌這麼近的地方落草為寇,廖化的本領應該不低,否則肯定早就被曹操的人馬所剿滅。但是實際上廖化在許昌附近活躍了十多年,直到劉備入川前才投奔劉備,可見他有多難纏。

廖化在蜀漢後期也非常活躍,在諸葛亮和姜維歷次北伐時表現出色,屢建戰功。在曹真伐蜀之戰時,廖化一刀砍死曹真副將秦良。而在姜維北伐時,廖化多次作為先鋒出戰,還一合斬殺了鄧艾的先鋒鄭倫。

此時的廖化至少已經七十多歲,卻依然能一刀殺敵,可見他年輕時有武藝還是相當不錯的。所以在麥城,關平幫他殺退丁奉以後,廖化殺殺東吳小兵,衝出重圍沒什麼奇怪的。


關於廖化,我手頭沒有第一手資料,從網上能看到的資料,《華陽國志》、《三國志》對他都有記載。但這與《三國演義》的故事,相差很大。

根據我的理解,就簡單說一下這個事吧。

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豪門世族。一開始就任關羽的主薄。

孫吳襲取了荊州,關羽被殺害,廖化就歸附了孫吳。

但是廖化一直思念劉備,就詐死,騙過了所有的人。

廖化趁機帶著母親西行,重新回到了蜀漢。

這裡看不到廖化追隨關公徵戰,被困成功突圍的蛛絲馬跡,也看不到廖化與關羽的恩恩怨怨。

對於如何成為關羽的部屬,也沒有具體的記載。

在演義裏,這個故事就複雜多啦。

關羽千里走單騎,與二位夫人失散。廖化與杜遠落草為寇,此時見杜遠欲把劉備的夫人強娶為壓寨夫人。廖化就殺了杜遠,想追隨關羽前往。

但關羽認為廖化畢竟是黃巾餘黨,不願意帶他玩。

之後,關公一行來到臥牛山,遇到落草為寇的黃巾餘黨周倉,要追隨關羽。

關羽就想接納,於是去問二位嫂嫂。

甘夫人就說:「你不叫廖化跟隨,卻答應周倉,這是個啥意思啊?我們都是女流之輩,沒有見識,你自己看著辦吧。」

關羽就告訴了周倉,意思就是我是很願意收留你啊,可是兩個嫂嫂不幹啊。

周倉就要求遣散人馬,獨自一人跟隨。

關羽又去請示二位嫂嫂,嫂嫂們就同意啦。

以後,周倉就一直跟隨關羽。

這麼屁大的一點事,都要請示嫂嫂做主,我就想知道,關羽攻打襄樊是自己的主意嗎?關羽攻打樊城被曹仁弓弩手用毒箭射中右臂,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

後來,關公失利敗走麥城。於是,命廖化去上庸郡請求劉封、孟達出兵救援。

劉封、孟達不肯出兵,廖化就奔成都去了。

關公等不到援兵,就留下王甫、周倉守護麥城,帶領關平等人從北門突圍而出。

在臨沮被吳兵包圍,遇害而死。

廖化到達成都,具言關公失利、敗走麥城,劉封、孟達拒不出兵救援之事。

劉備大怒,欲親自率兵救援,隨後得知關公已經被殺。

從整個過程來看,無論廖化突圍去求救援,還是關公父子突圍西行,都沒有遇到多大阻礙。

關公父子遇害,是因為西行途中遇到了埋伏。

從零散的史料判斷,廖化最後被東吳俘獲,當時很可能是與關公守在一起或者是留守荊州。

這個橋段與史料記載相差很大,既然說的是演義,就不必過於較真啦。

演義看的是熱鬧,但實在經不起推敲,讀來也就沒啥味道。

起碼這個橋段是這樣。


蜀漢叱吒戰場的武將不在少數,除五虎上將外,還有魏延、姜維等人。廖化同屬聲名在外的武將,卻要稍遜一籌,否則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但是,戰鬥力不甚強悍的廖化,在關羽敗走麥城時,卻能突出吳軍的重圍,這是為何呢?

東吳圍困麥城,所針對的是關羽,廖化突圍影響並不大。關羽鎮守之地,距漢獻帝所在的許地極近,對曹魏構成威脅。而東吳與關羽更是一向不和。首先,孫權曾經想以聯姻的方式來拉攏關羽。但是關羽不僅嚴厲拒絕,甚至還辱罵使者。另外,東吳對於關羽鎮守的荊州極為垂涎,打敗關羽,不僅會讓蜀漢失去一員虎將,還會得到荊州。因而,蜀吳聯合擊殺的主要目標便是關羽。至於廖化,他只是關羽屬下,論武力值和政治地位都遠不及關羽。若是因為阻礙廖化突圍而耽誤對關羽的進攻,反而是得不償失。

廖化突圍有關平作為助力,關平的武力值不容小覷。關羽退守麥城之後,部下趙累建議派人前往上庸向劉封求助。廖化毛遂自薦,願意前往。但是突圍並非易事,所以關平主動請纓在旁輔佐。只是突圍成功之後,關平便返回城內,以至於許多人誤認為突圍的僅是廖化一人。虎父無犬子,關平武藝高強,可在蜀漢武將中躋身前十。關平年少時便隨關羽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實戰能力極強。曹魏名將龐德勇冠三軍,但與關平對戰時,仍未佔得便宜,雙方難分勝負。關平武力可見一斑。廖化一人尚且戰鬥力不俗,再加關平輔佐,突圍便相對簡單。

廖化所對戰的乃是丁奉,他雖然勇氣可嘉,卻武藝欠佳。丁奉是東吳小將,雖然頗有名氣,但也只是勇名。他曾先後任職在甘寧、陸遜等人手下,在作戰時極為英勇,偶爾也斬將奪旗。但是他武藝並不高強,對戰時殺人不少,自己也經常負傷。其實在孫權當政期間,丁奉並未被重用,直到孫亮繼承大統,丁奉才憑藉資歷被升遷為冠軍將軍。由此可見,丁奉實力並不是很強,與廖化對戰都未必能贏,更何況還有關平輔佐廖化。丁奉一敗,跟隨他的兵卒四散,廖化也就得以突圍成功。

吳兵剛剛圍困麥城,準備不足,給廖化可乘之機。關羽率人退守麥城後,便派士兵把守四處,並與將士商議退敵之策。而吳軍緊追不捨,在關羽議事時,便收到吳軍已經圍困麥城的訊息。關羽當機立斷,派廖化突圍去請救兵。東吳剛剛趕到,又料想關羽會暫時先守住麥城,所以沒有防備突圍。而麥城附近又多山,路徑雜亂,只要廖化擺脫吳兵糾纏,完全可以讓吳軍追趕不及而突圍成功。因而,廖化突圍也有天時地利的原因在內。

廖化雖然能夠突圍成功,卻並沒能帶來援軍救出關羽。東吳軍隊來勢洶洶,援軍又距麥城較遠,關羽之敗實在是難以避免。


回答問題之前,強調一點:歷史上的廖化並不是如同《三國演義》中那般是黃巾餘孽出身,相反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關羽鎮守荊州時,廖化為關羽主簿。

一、廖化突圍歸蜀

《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被呂蒙計奪荊州後,敗走麥城,然後指派廖化千萬上庸找劉封、孟達搬救兵。結果劉封聽信孟達的話不予發兵,廖化只得前往成都搬救兵。結果廖化到成都後,關羽已經兵敗被殺。因此,廖化就這樣逃過一劫。

然而歷史上,根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失敗後,廖化歸附東吳。然後詐死,讓當時的人都相信了,然後乘機扶持老母晝夜西行。直到秭歸,遇到準備東徵的劉備,被劉備拜為宜都太守。

二、廖化武藝如何

真實廖化身為關羽主簿,實乃一介文官。《三國演義》中,廖化為黃巾餘孽,最終上山落草,直到最後遇到關羽。《演義》中廖化武藝與關羽、趙雲這般武將相比,確實顯得不入流。

然而,歷史上廖化最初雖為文職,關羽死後,先被劉備拜為宜都太守;劉備死後,廖化成為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逐漸升至右車騎將軍、假節,兼任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敢剛烈著稱於世。蜀漢滅亡後,被遷往洛陽,於中途病逝。

在成都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武將,稱武將廊。排名依次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廖化塑像在其中排第八。


看官不要被《三國演義》矇住了眼睛,不要跟著羅爺的《三國演義》去點評歷史人物,廖化並沒有在關平的掩護下突圍成功,而是被俘後沒暴露身份,後來裝死得以帶著老母重回劉備懷抱的。

廖化最開始不是武將,而是文官。且聽蒼茫大地依據《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慢慢道來。

鄧張宗楊四人合傳,這四人分別是鄧芝、張翼、宗預、楊戲。廖化的傳記夾在宗預與楊戲之間,一小段而已。正因為此,所以很容易被粗心的文友們忽略。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曾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敗亡,他成了吳國的戰利品。看明白沒有,《三國志》上明確指出他當過俘虜。只不過,他不是荊州的主將,沒有被孫權他們作為重要的看護對象。

廖化想要回歸劉備,於是裝死,當時旁邊的人都以為他確實死了,因而他得以帶著老母晝夜西行。正趕上劉備東徵吳國,在秭歸相遇。劉備非常高興,任用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任丞相參軍,後又任廣武都督,逐漸升至右車騎將軍,假以符節,兼併州刺史,封爵中鄉侯。以果敢剛烈著稱。

歇後語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之說,但歷史上廖化的能力並不平庸。

劉禪接位後,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名將郭淮派王贇、遊奕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廖化分析兩軍兵力分散,遊奕軍不少營寨更是駐紮在非險要之處,廖化趁隙進擊,敗遊奕,部眾射殺王贇。

延熙十一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擋住郭淮進攻,迎回胡王治無戴。

景耀二年(259年),廖化升右車騎將軍,假節符,兼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並列,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

景耀五年秋,姜維出狄道北伐,廖化直言規勸: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伯約啊。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不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生存下去呢?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守沓中。

六年八月,鍾會、鄧艾大舉伐漢。廖化奉旨去沓中援姜,張翼、董厥前往陽安關口作為各圍守的外援。廖化進陰平,聞諸葛緒攻建威,停師以察動靜。

同年九月,姜維為鄧艾相逼,退駐陰平,姜、廖合軍,欲援陽安關口。孰料鍾會攻破陽安關口,長驅直入,於是姜廖棄陰平,赴白水,與抵漢壽的董厥、張翼會合,一同退守劍閣。十一月,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大敗,劉禪動向不明,廖化等隨姜維東進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母一帶,靜以待變。不久得到後主投降的敕令,在涪縣投降鍾會。

景元五年春,廖化、宗預內遷洛陽途中,連病帶氣,去世。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千萬不要看不起廖化這個人物,他的武功還是可以的。在蜀國的後期,關羽張飛,還有一些猛將都已經死了,這個時候廖化已經是蜀國中數一數二的人物。雖然這句話帶著貶義,說蜀國已經沒有什麼人才了,只能選擇廖化這個人來當大將,帶領著蜀國的部隊去北伐。但同時也說明廖化在蜀國也是厲害的。

蜀國後期怎麼可能是沒有大將呢?只不過是因為廖化這個人太厲害了,所以才讓他當先鋒官,在這個時候蜀國還是有姜維,魏延等人。這些人的武功也是非常高強,是蜀國後期的頂樑柱,但是最後沒有讓他們當先鋒官,是因為他們的武功都沒有廖化這個人厲害。在關羽被圍困在麥城這一戰裏,既然就是想要殺死關羽,而對於其他人是不管的。

孫權攻打關羽,就是因為關羽太心高氣傲了,他想要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可是關羽卻鄙視孫權,辱罵來提親的使者。這個讓孫權非常的生氣,一氣下就派出呂蒙和陸遜去攻打關羽。

還有的就是就是當時關羽是想要打曹操,曹操嚇得都要遷都了。他知道關羽是有多麼厲害,自己一直都想要得到關羽,可是不論曹操怎麼對待關羽,可是關羽就是一心想要跟劉備走。現在關羽成為了曹操的敵人,曹操非常的害怕,那是他手底下的司馬懿告訴他,你可以聯合吳國來攻打關羽,這樣就可以解除關羽的威脅。於是曹操就是告訴孫權,要是孫權能夠打敗關羽的話,就會想給他一塊封地。

本來孫權就是非常的氣惱,現在又有這麼好處,當機立斷就去攻打關羽了。呂蒙包了關羽的後路,佔領了南郡,這個讓關羽大喫一驚,他都沒有心思去攻打曹操,想要退回來,可是因為東吳也在後方,進退兩難,只能退守在麥城這個小小的地方。

因為當時呂蒙雖然佔領了南郡,但是對於關羽和其他人的家人都是好生優待,關羽通過自己派出的使者得出了這麼一個消息,他和手底下的人都鬆了一口氣。於是所有人都鬆懈了下來,是這個並不是關羽想要的目的。他當初是他一劉備要攻打曹操,並且要取得勝利,而現在什麼功勞都沒有,反而被圍困在這個小小地方,他想要帶領手下的人去殺出去。可是手底下的人已經沒有什麼動力了,就是因為自己家人過得很好,沒有必要拚命。

於是關羽只好派其他人出去,這個時候廖化是對蜀國忠心耿耿,在關羽手底下做事。為了能夠讓蜀國知道消息,那就在關羽和蜀國之間來回跑。對於這件事情,如果都沒有阻止,因為他們的心思都是在關於手上,那廖化只不過是蜀國的一個將軍而已,根本不用他們花費很大的心思。

到了後來關羽實在是沒有辦法,手底下的將軍們都不聽他的命令,於是關羽只能率領死忠於他的士兵。可是憑藉著這麼點力量,就算關羽再怎麼厲害,終究是一個人,最後也很失敗了。更何況這是敵人為他準備的陷阱,已經在等待關羽多時了,不可能放過關羽的。

最後關羽被一羣大軍圍困在一個小小的地方,面對這樣的結局,關羽是不可能投降的,他只有拚命抵抗,最後被吳國殘忍殺害。頭顱被送給了曹操,可是曹操對關羽是有深厚感情的,把關羽厚葬了。

至於廖化,後來是被吳國抓住了,他假裝投降,最後通過詐死的方式再次逃回了到了蜀國。並且碰到了劉備,並且跟著劉備打東吳,可是劉備已經輸掉了,最後他回到了蜀國。


因為廖化是吳軍故意放走的。

廖化成功突圍的情節,只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呂蒙偷襲荊州後,在襄樊前線的關羽得知消息後,已無軍心,所以敗給於徐晃,關羽率領數萬殘兵敗將南下救援荊州。

關羽手下的士卒全是荊州人,可是由於荊州三郡被呂蒙奪去,關羽手下士卒的家屬 全部被呂蒙控制,而且呂蒙善待這些士卒的家屬,這此人都無心戀戰,很多直接逃走投靠呂蒙去了。

關羽帶後南下救援荊州時,在半路上就遇到東吳軍隊的蔣欽攔住去路,只三個回合,關羽就打敗了蔣欽,蔣欽逃走,關羽就帶兵追了二十多里,結果被帶走東吳的包圍圈,韓當、周泰各自引軍攻打關羽,而蔣欽也回頭攻打關羽。

這還沒完,東吳將領丁奉和徐盛又來了,並且帶來了荊州本地投降的士卒,東吳軍隊利用當年韓信四面楚歌的作法,用荊州本地士卒勸降關羽手下的軍隊,這一下不得了,關羽手下的荊州兵大多逃離向東吳投降,關羽手中只剩下300餘人了,眼看關羽就要命喪此處。

這時,關平和廖化各自帶著一路軍隊殺入重圍,救了關羽,蜀漢軍隊救出關羽後,一直退到麥城,不久東吳軍隊追上來把麥城也給圍了,蜀軍眾將都在商議如何應對,眾人一致贊成派人往劉封和孟達鎮守的上庸三郡求援。

廖化主動請纓前往上庸去請求援軍,於是關平帶兵護送廖化出城,東吳將領丁奉看到蜀軍出城,因此上前攔截,關平和廖化奮力拚殺,廖化終於趁亂衝出東吳軍隊重圍,趕往上庸。

廖化的求援,明顯就是東吳軍隊的放水,故意放走了廖化。

因為呂蒙早就已經判斷出關羽出逃的路徑,呂蒙拿下荊州三郡後,就與孫權商議,說關羽如果要逃走,肯定不會走大路,在麥城的北邊有一條小路,關羽如果逃走,一定會走這裡,下令朱然帶領五千精兵,埋伏在麥城北邊二十里。

並且要求朱然不可與關羽硬拼,只要關羽來了,不要硬拼,騷擾就行,關羽肯定無心戀戰,再下令讓潘璋帶領五百精兵埋伏在臨沮山間小路,就能擒獲關羽,同時讓東吳軍隊在攻打麥城時,故意在北邊留一個口子,不要圍死,讓關羽從此處逃走。

如果不僅猜到關羽的逃跑路線,而且還猜中關羽一定會向上庸救援或者會直接逃往上庸,因為關羽退回成都的路已經被東吳切斷了,除了上庸三郡,關羽已經無處可去了,往北邊更不可能,那是曹魏的勢力範圍,而麥城的南邊及東邊、西邊都是東吳的勢力範圍,呂蒙故意往上庸之地開了一個口了,讓關羽這麼逃,是因為早就安排好了伏兵。

就算廖化能請來援軍,也沒有用了,別說無法突破東吳軍隊的防線,就算能突破,估計關羽都已經不在了,因為關羽已經落入呂蒙的重重圈套中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廖化突圍沒多久後,關羽就等不及了,帶著最後的人開始突圍,結果一步一步落入呂蒙早就安排好的伏擊圈中,被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所俘虜,押送到荊州交給孫權,被孫權殺害。


歷史上,廖化可沒有成功突圍。至於小說裏的突圍,那就是增添一點戲劇性罷了。

正史《三國志》對廖化西歸的記載是這樣的:「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所以這裡說的很清楚了,關羽戰敗後,廖化歸了東吳。因為心繫劉備,於是詐死,旁人都信以為真,廖化就乘機帶著老母親日夜不停往西逃。後來「會先主東徵,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正好碰到了出兵伐東吳的劉備,終於重歸蜀漢陣營。

其實道理很簡單。關羽走麥城,已經是窮途末路。東吳四下埋伏,要的是斬草除根。怎麼可能輕易讓某個將領逃出去呢?有的人說東吳的關注點都在關羽身上,不會關注一個普通將領。這就大錯特錯了。東吳為了抓關羽,自然要確保萬無一失,不要說將領,就是普通士兵也不會放走。誰能保證關羽不會化妝成普通士兵逃走?所以,甭管廖化武藝如何,都是逃不出去的。

那為什麼小說《三國演義》讓廖化逃出去了?為了戲劇性嘛!要突出劉封、孟達不肯救援關羽,所以安排了廖化先突出重圍到上庸求救,遭到劉封孟達拒絕,無奈之下再往成都求援,已經來不及了。目的兩個:一是表達劉封孟達可惡,二是給這位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加點戲份。

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根本沒發生。因為歷史上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援遭拒不是在敗走麥城窮途末路之後,而是在關羽率軍圍攻襄樊時希望劉封孟達從上庸增兵支援,劉封孟達以上庸新定需要嚴加防範為由不出兵。因此,實際上劉封孟達不是見死不救,最多隻是不想幫關羽立功而已。後來劉備殺劉封更主要原因也不是不支援關羽,而是他欺壓孟達導致孟達投奔曹魏讓蜀漢丟了上庸,以及怕劉封今後會對劉禪的皇位造成威脅。

因此,歷史上廖化沒有突圍出去,那是小說為了戲劇衝突的虛構。


廖化的武功和能力在三國人物並不出眾,但是廖化的名氣卻一點都不小。廖化的名聲大主要和一句歇後語有關。「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歇後語雖然不是誇廖化,卻讓廖化的知名度大增。廖化在三國正史中出身很高,是有名的豪族,劉備入蜀的時候,廖化在關羽軍營中任職,留守荊州。廖化本人非常忠於劉備,也忠於興復漢室的大業。蜀漢建立以後,廖化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是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將領。諸葛亮去世以後,廖化又跟隨姜維多次北伐中原。廖化在歷次北伐中均有不錯表現,但是也一直難以獨當一面,算是一名中規中矩的武將。蜀漢滅亡以後,廖化和其他將軍一起投降魏國。這不是廖化第一次當俘虜,早在四十多年前廖化就曾經當過一次俘虜。

關羽在荊州被擊敗的時候,關羽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滅,沒有一人倖免,廖化也沒有倖免。關羽被擊敗斬殺以後,廖化等人投降了東吳。但是廖化身在吳營心在漢,一直想方設法回到蜀漢。後來廖化策劃了一場裝死事件。廖化的演技騙過了所有人,最終廖化得以帶著母親逃回蜀漢。廖化忠於劉備的事蹟,不僅感動了劉備和蜀漢政治人物,還感動了羅貫中。擁劉反曹的羅貫中,非常欣賞廖化的這種忠於舊主的行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此行為大加讚賞。但是,廖化採取的辦法畢竟不夠英雄,甚至有些猥瑣。為了突出廖化的英雄行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做了一些修改。羅貫中把廖化歸吳之後裝死逃回蜀漢的史實,改成廖化突圍請求救兵得以倖存的演義。經過這樣修改,廖化的形象就顯得高大很多,也顯得英雄許多。也就說,廖化突圍請求援兵只存在於小說演義之中,並不存在於歷史之中。

《三國演義》關於這段的描寫並不詳細。當趙累提出可以到上庸請求劉封和孟達發兵救援的時候,廖化主動請纓。為了廖化能夠順利突圍,關羽派關平掩護廖化。廖化突圍之際,吳將丁奉殺出。關平主動阻擋丁奉,並且打敗了丁奉。丁奉被打敗之後,廖化趁機逃出包圍圈,前往上庸請求援兵。廖化在上庸求兵不得,只得前往成都請求援兵。也正是因為如此,廖化才躲過了一劫。

通過《三國演義》之前的描寫,我們發現廖化的武藝確實平平,他能突破包圍圈靠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關平的掩護。如果沒有關平擊敗丁奉,廖化很難突破包圍圈。其實羅貫中之所以讓廖化突圍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正史中廖化沒有死在這次戰役之中。按照當時的真實情況看,關平突圍請求援兵的成功率更高,劉封有可能因為關平而發兵。關平突圍出去,同時也意味著關羽可以保住自己的義子。但是正史是關平被殺,廖化得以活命。所以羅貫中只能讓廖化突圍,廖化也一定可以突出重圍,也只有廖化才能突出重圍。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被吳軍團團包圍,為何武藝平平的廖化卻能成功突圍?這應該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說法而已,並不是真實歷史事件。我們既然談歷史,我們應該看歷史而不是小說,一起分析一下真實歷史中的廖化到底怎麼樣。

關羽在麥城被吳軍團團包圍時。

關羽逃到麥城的時候,身邊人數不多,還不夠防守整個麥城,而此時孫權又不識時務過來誘降。關羽就在城牆上放置假人來迷惑孫權。當然這個拙劣的把戲一眼就被孫權看破,而在《資治通鑒》中是這樣描述的:

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

在這裡用到了一個字「遁」,也就是說關羽是偷偷的溜走的,城牆上守衛的兵士還不知道他們的主將已經逃跑了,等他們知道後,大家都一鬨而散,因此關羽身邊只剩下十來個人跟隨。由此可見,孫權對於麥城的包圍也是非常嚴密,導致關羽不得不採取分散突圍的方式出去,掩護關羽突圍,以關羽後來的遭遇來看,其他分散突圍的人馬應該也失敗了。

為何武藝平平的廖化卻能成功突圍?

這裡談到廖化武藝平平可能是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俗語判斷,我們一起再分析一下。

第一,廖化並不在麥城中。

廖化和關羽一起駐守荊州的時候,廖化只是關羽的主薄。這裡的主薄就是掌管關羽文書的官吏,屬於文官類型,不屬於帶兵打仗的將官,也就是說關羽討伐樊城的時候,廖化還在荊州,並沒有隨軍,所以麥城中並沒有廖化,也談不上廖化突圍麥城的事情。

第二,廖化逃離荊州回歸劉備。

荊州盡歸孫權後,無奈的廖化也一起歸降孫權了。在這裡我們無需過多的苛求廖化為何不和孫權死磕協助防守荊州。別忘了,此時的廖化還只是一個文官,並沒有統兵的權力。

歸降孫權後,廖化就裝死,這個行為雖然不雅,但是騙過了孫權。那個時候的廖化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吏,在荊州投降的數千官吏中並不起眼,即使死了也不會引起東吳的注意,這就是為廖化創造了機會。

在劉備討伐孫權的時候,廖化偷偷攜帶母親逃離荊州,在秭歸遇到了劉備,然後隨劉備一起討伐孫權,也算是忠義兩全吧。

第三,廖化由文職轉為武職。

在荊州跟隨關羽的時候,廖化一直都是從事文職工作,直到逃離荊州遇到劉備後,廖化被任為宜都太守,後來兼任別督一職,開始了他武職生涯,也就是手下開始有兵了,不再是以前那個手無縛雞之力之力的書生。

由此可見,如果只是閱讀《三國演義》,可能真的認為連關羽都逃不掉的麥城居然讓廖化給逃走了,那麼就太過於矮化關羽了吧,尊重事實纔是真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