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倒長城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首先孟姜女哭倒長城,這是一個傳說,是個美麗的傳說。真實是不是有這樣一個事實,這個實際上並沒有記載。 第二,孟姜女哭倒長城,只是民間的表達的一種對當時的政府的一種不滿。對一個女性失去丈夫的一種思念,是一種理想的情緒化表達,也是一種文學作品。 第三,向來民間有仇富文化。主張窮人有好報,富人得到抑制,壞人得到懲罰。 所以孟姜女哭倒長城,是一種用民間的力量反對政權的一種方式,表達的是人們內心的苦悶和不滿。 人們在無助額時候,需要有一種外力去救助孟姜女,哭倒長城就是這種思維方式。是弱者的吶喊和反抗。


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時代不同,對問題的看法自然不一樣。

六王畢,四海一,原先該燕趙魏防守的匈奴,自然該秦人來防守,為江山永固,徵天下民夫修築長城。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底層羣眾,要交租子,服勞役,兵役。一個壯勞力,種三年地才能餘一年的糧。秦法酷烈,虐民太甚,要修皇陵,築長城,建阿房宮,還要徵百越。全天下的百姓圍繞著皇帝的意志連軸轉,毫無喘息的機會。

作為統治階級來說,自然是豐功偉績。作為勞動人民來說,那就意味著妻離子散,客死他鄉。

秦國經過商鞅的打造,變成了一臺剛猛的戰爭機器,所有的資源人口,皆為徵戰六國。六國滅後,始皇帝堅持制度自信,將他照搬到六國故民,但是這套制度過於剛猛,不能持久。隨著始皇帝駕崩,他的帝國也隨著而亡。

長城不是孟姜哭倒的,秦帝國也不是匈奴滅的。

治國之道要張弛有度,懂得這個道理纔不會覺得長城是孟姜女毀的。

真正的長城是民心。


這是我國流傳很廣的神話故事,與嫦娥奔月,牛郎織女,董永賣身葬母等故事一樣被民間熱情歌頌。

最早的傳說是:春秋時,齊國勇士紀梁隨齊莊公攻打莒國時戰死。其屍體被運回齊國,他的妻子孟姜(就是姜氏的長女)準備將他葬於城外,在城外舉行悲苦的葬禮,孟姜女撫屍痛哭不止,連續三天,哭幹了眼淚,眼裡流出了血。這時,忽然大地開裂,城牆也隨之倒塌一大塊。

後來由於老百姓痛恨秦始皇瘋狂地抽伕服苦役,把這段故事搬到秦始皇修長城,孟姜女送寒衣到長城下,得知丈夫勞累而死又找不到屍首,於是哭倒長城云云。傳說哭倒長城地點也是各種各樣,有說是在山海關的,也有說是在山東的。就連孟姜女丈夫的名字也不下十餘個。

所以,我們對於傳說故事,聽聽就好,不必較真。至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孟姜女哭長城只是歷史傳說,它的傳播只是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及情感。長城是哭不倒的,感天動地也是可以的。上綱上線是上不去的,用腳指頭思維的邏輯性,客觀性是可想而知的。


那白娘子水漫金山還破壞生態平衡呢。

不看側重點,不看故事要說什麼,自顧自摳字眼以為個性,此為鐵杆噴子,噴界先鋒。


孟姜女哭倒長城是毀我長城這是污陷,長城是哭不倒的,連電線杆都沒人能哭倒,要說孟姜女哭倒了長城那也是流淚過多泡倒的,那也不應負任何法律責任,因為那是偷工減料建的不結實。


一種抽象思維方式


角度不同。——站著說話不腰疼,坐著說話差底氣,趴著說話難成器。

長城倒塌了,建築長城的人會哭否?期待長城保護的朝廷和民眾,誰會哭的更稀里嘩啦一點?


那僅僅存在於民間傳說,簡單點講就是 就像中國的廣告一樣 看一下,聽一下就好了,廣而告之嘛。至於真要是去認證它的真假,實者也沒多大意義。


不太清楚,不好意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