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人格幫大忙

保健時報特約撰稿人 劉新權

人們常常用「幾起幾落」來形容某人仕途不暢或官場受挫。要說這一點,北宋文學家蘇軾當為史上典型。

蘇軾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過了四年,任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因上書力陳王安石新法弊端,得罪了新黨,出為杭州通判。蘇軾42歲時,調往湖州任職。上任後,按照慣例,給皇帝上表,被人誣告訕謗朝廷,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幾年後,哲宗趙煦即位,朝廷人事更迭,蘇軾被召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但他又反對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引起舊黨不滿,受到排擠,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哲宗親政後,新黨復起,貶斥舊臣,蘇軾又先後被貶到惠州(廣東惠陽)、儋州(海南儋州),直到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才北返,卒於常州,享年64歲。

面對坎坷的人生遭遇,蘇軾的態度是怎樣的呢?研究這位北宋文學家的作品和有關史料可知,身處逆境的蘇軾具備一種強大的超然物外的曠達精神,雖然有時也流露出淡淡的哀怨悽涼之感,總體上卻是樂觀的。正是這種豁達樂觀的心態,較好地化解或減輕了一次次打擊對心理和身體造成的傷害。

蘇軾被貶黃州以後,生活拮据,不得不築室東坡,開荒種地。每日幅巾芒鞋,日曬雨淋。他不以為苦,反而有樂。有詩為證,《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二雲:「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詩中沒有悲觀情緒,更多的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趣。儋州,那時是蠻荒之地。

據說,蘇軾怕在當地住得太久,不能活著回內地,是帶了棺材去的。去這麼個地方,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又是樂觀的人格幫了蘇軾的大忙,使他能夠以神奇的心力坦然地面對一切,化孤寂為自娛,變辛酸為安適。他在詩中寫道:「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松林沒晚潮」;「晨登一葉舟,醉兀十里溪。醒來知何處,歸路老更迷。」這些妙句,將其樂天安命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林語堂先生曾稱蘇軾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看來不是隨便說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安寧莊軍休所)

來源 || 保健時報

編輯 || 全鑫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bjsbwxh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