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適逢沈勃先生百歲誕辰,他曾長期主管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工作,是首都新中國建設史上的一位標誌性人物。他的回憶文章《人民大會堂建設紀實》1986年7月第一次發表於北京市政協編輯的《文史資料選編》,2004年載於《北平解放首都建設札記》一書。2014年《建築創作》05+06「人民大會堂」專輯(第24頁~91頁)以全文形式刊發,並根據文意對該文增補註釋和插圖,力圖將歷史人物的信息收集完備,形成了共3.8萬字的長篇。

本文為該篇長文的節選。

沈勃1958年參加國慶工程時的照片《北平解放首都建設札記》 封面《人民大會堂專輯》封面 (2014年05+06《建築創作》)(從左至右)

1958年8月,已從北戴河傳來消息,為慶祝建國十周年,中央設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萬人大禮堂在內的幾項重大建築工程,要求這些工程在1959年國慶節時投入使用,時間已十分緊迫,設計部門要早作準備。萬人禮堂的地點選在天安門前,並希望能同改建天安門廣場一起考慮設計方案。我們感到,黨中央已為我們吹響了前進的號角,投入這場戰鬥的時刻來到了。

人民紀念碑已落成、天安門廣場尚未改造時的歷史照片

一九五八年國慶前夕

臨近1958年國慶節的時候,參加國慶活動的外賓、僑胞陸續到達北京。為了做好他們的接待工作,我們不得不把住在和平賓館裡的來京專家搬到西絨線衚衕旅館辦公。大家在比較窄小的房間里,繼續研究創製著設計方案。

當時的其它國慶工程項目已走在前邊,進展比較順利。如:民族文化宮已在興建中;由軍委負責的軍事博物館、由農業部負責的農業展覽館、由科委負責的科技館、由美協負責的美術館、由外交部負責的迎賓館等,由於使用內容和建築要求比較具體,爭論較少,故設計方案相繼完成。但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國家劇院,直到這一年的國慶前夕,所做的方案仍不能令人滿意。這時候,施工部門和材料部門都在催促出圖。因為這些工程都必須在次年8月底交工,才能趕上1959年國慶節使用。時間只有短短的10個月了,大家怎會不心急如焚!

國家領導人審查天安門廣場及人民大會堂方案

周總理答應10月5日或6日審閱方案,建築專家們聽後十分興奮。紛紛行動起來,連夜加班做第六稿方案。9月30日傍晚,我到西絨線衚衕旅館看望了各位專家。看到好多人的眼睛都熬紅了,有的還帶病堅持著工作。我勸說大家休息一下之後,請大家在第二天(國慶節)到天安門觀禮台去觀禮。這天的晚飯每桌特地增加兩個菜、一瓶酒,以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並把原定10月3日夜間12點前交出六稿方案的時間,推遲到10月4日晚12點,這樣大家才在國慶前夕吃了一頓舒心飯。

設計方案的初步確定

大會堂設計經過前七稿方案的探討,共做出84個平面圖,189個立面圖。我們又請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和北京市規劃局分別組織少數有經驗的建築師,在發往全國的八個綜合方案的基礎上各做一個綜合方案,以便最後提請周總理審定。

10月14日(星期日),國務院總理辦公廳通知萬里同志,為了爭取時間,在當天夜間周總理由外地返京後,立即審查大會堂設計方案。馮佩之和趙冬日(市規劃局總工程師)當即將方案送中南海國務院辦公廳。送上的方案共三份:一是清華大學作的,代表人劉小石(清華大學建築系黨總支書記);一是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作的,主要設計人是張鎛;一是北京市規劃局作的,主要設計人是趙冬日、沈其(城區規劃室主任)。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市規劃管理局設計院)張鎛總建築師(左三)向周總理彙報,左一萬里,左二鄭天翔,右二張開濟(建築師)

周總理在當夜約10時左右開始審閱。當時在場的主要人員有齊燕銘、萬里、趙鵬飛、馮佩之、劉小石、趙冬日。周總理首先詳細看了三個方案的平面圖和透視圖。然後由劉小石同志說明了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趙冬日同志介紹了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設計方案和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

周總理反覆比較了這三個方案,並多次提出詢問。最後決定採用規劃局的方案。規劃局的方案有兩個立面圖:一個台基高5米,一個台基高9米,周總理決定採用台基高5米的方案。此時已是下半夜1點鐘左右了。

人民大會堂方案透視圖

緊張的開工前後

為了進一步明確國慶工程範圍落實設計任務,9月15日,趙鵬飛、馮佩之、張鴻舜和我參加了由萬里同志召開的會議,進一步研究了有關國慶工程項目問題。初步決定:大會堂、國家劇院、革命歷史博物館、農業展覽館、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科技館、迎賓館及一個新建旅館等十項為既定項目;電影宮和工人體育場為爭取項目。並決定把農業展覽館、美術館、電影宮技術設計和施工圖紙,交由建工部領導的工業設計院負責;國家劇院和科技館交由清華大學負責具體設計;其餘的工程則全由北京市建築設計院負責解決。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尚未拆遷時的情景(鏡頭由南向北)

北京市建築設計院黨委經過研究,把當時院里的工作分成幾條戰線,決定把設計院承擔的各個國慶工程項目統交我負責領導。我們考慮到國慶工程的複雜性,決定以大會堂為重點,吸取經驗,來組織領導其它國慶工程的設計工作。並確定由張鎛總工程師負責領導大會堂的建築設計;朱兆雪總工程師負責領導結構設計;甘東同志(院政治部副主任)負責領導政治思想工作,並迅速確定了各專業設計的負責人。

對這些工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們大家是心裡有教的。因此早在人大會堂方案尚未確定之前,設計院就有部分同志對該工程的結構、計算和繪圖方法的統一等等問題,預先做了一些準備。所以能在10月14日人大會堂方案確定之後,使總體布置、體形輪廓、柱網安排、各層高度、結構類型、設備條件等原則問題迅速確定下來。同時,由萬里、趙鵬飛主持討論,確定了大會堂的大禮堂和宴會廳的八度烈度抗震標準。

10月17日,建築組就繪製出柱網尺寸圖,並把建築位置放線圖提交給施工單位。

10月22日繪出了各主要部位的剖面草圖。根據建築圖紙,結構組連夜計算。

10月25日向施工單位發出基礎刨槽圖。

10月28日發出全部基礎圖。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大會堂的工期雖然緊迫。但各項準備工作還是有條不紊的。

人民大會堂開始施工後,天安門廣場尚未完成拆遷時的情況

三天沒說一句完整話

工程浩大的大會堂工程,共需挖掘土方430000立方米以上,澆鑄鋼筋混凝土127000多立方米,鋼結構使用型鋼3600多噸,使用大理石、花崗石、水磨石和剁斧石170000多平方米琉璃瓦23000多平方米,鋪設通風管道26公里,動力電纜和電線45公里,照明電纜和電線670多公里。

用如此短暫時間建造這樣浩大的工程,只好邊設計邊施工邊備料。所以施工的同志急如星火,一天到晚在催圖。當時,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是全國最大的一個民用建築設計單位,全院職工達1000多人。但因當時正處在大躍進時期,院里除承接了大量的民用建築以外,還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工業建築設計,而且這次所承擔的國慶工程項目又多,因此,人力十分緊張。

設計院費了很大力量才為大會堂工程抽出50多名設計人員。這些同志雖晝夜加班,但仍不能滿足施工和備料的要求,施工中又常常出現一些矛盾急需解決。而從工地到設計院雖然不算太遠(不足4公里),但施工部門卻有往返找設計院太誤事的強烈反映,況且從工地來的個別同志對問題往往說不清楚。為密切配合施工和備料工作,我們經過反覆研究,決將全體設計人員搬駐工地現場進行設計工作。

人民大會堂施工工地 圖片來自網路,原圖收藏著趙慶偉源自北京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檔案資料

經過思想動員,搞設計的同志們提出了以下充滿信心的口號:「建築結構大躍進,設備安裝齊向前,加工定貨要提出,裝修圖紙早做完。」12月6日,全體設計同志搬到現場的工棚里辦公。

當時,我們這些人還不懂得系統工程學,也沒有電子計算機,工作千頭萬緒,感到十分勞累緊張。設計人員下到工地後,工人師傅和備料人員當然十分歡迎,出現什麼問題就直接到畫圖桌旁商談。這樣,配合是密切了,但卻使設計人員應接不暇,一天忙得團團轉,白天根本沒有時間畫圖。

人民大會堂施工工地 圖片來自網路,原圖收藏著趙慶偉源自北京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檔案資料

負責這一工程的總建築師張鎛同志更是忙得不可開交,身邊老是圍著一大堆人,一句話還沒答完,另一個人又插進來要求回答另一問題。張鎛同志說:「到工地後,三天沒說一句完整的話。」這時候,有不少人提出還是搬回設計院去,不然沒法工作。經過我和甘東同志與設計人員一起商量,最後決定:為了把這一工程搞好,不但不能回設計院,而且設計人員要進一步下到各分指揮部,去和施工部門密切配合,把設計工作做好。

大會堂施工分指揮部先為三個,後來改為四個(中央部分分為大禮堂分指揮部和中央大廳分指揮部)。由阮志大同志帶領一個設計組配合大禮堂分指揮部;劉開濟同志帶一個設計組配合中央大廳分指揮部;田萬新同志帶一個設計組配合宴會廳分指揮部;錢韻蓮同志帶一個設計組配合人大常委辦公樓分指揮部。上面由朱兆雪總工程師全面領導結構設計,由張浩、郁彥同志幫助領導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劉振宗、李雲同志幫助領導鋼結構設計,建築方面由張鎛總工程師負責全面領導。為了統一外裝修、鋼門窗和木門窗的結構設計,由孫榮樵、楊維新、王鍾仁分負其責;電氣設計由王時煦同志領導;設備設計由那景成同志領導;防水設計由顧鵬程同志領導。整個設計工作的政治思想工作,由建築設計院政治部副主任甘東負責。

這種集中領導,分工負責,密切了和施工部門的關係,了解情況比以前深入了。由於許多施工方法,能直接和工人商量(有些大樣由工人翻樣師傅先提出草圖),加快了出圖速度,對各項工作又按輕重緩急做了適當安排,也就使工作不象以前那麼忙亂了。

周總理視察工地(右二為沈勃)

11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為國慶工程在北京專門召開了一次美術工作會議,號召大家把十大建築的裝飾設計工作,當做國家和人民給予的一項重大而光榮的政治任務來完成。會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雷圭元率領師生四十多人參加了大會堂的裝修設計工作,奚小彭和常沙娜兩位老師也到現場參加設計,一直到工程交工。

工人師傅在精心地瀝粉貼金

經過以上安排,設計工作的被動局面有所改善,而且後來由於各方面的努力,在設計不斷改變的情況下,這個設計集體晝夜奮戰,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地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

水天一色

1月20日會議之後,接著吳晗在北京市交際處召開了建築審查會議,討論大會堂的建築形式、立面色彩、音響照明以及使用面積的分配等問題。除了意見一致的以外,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有:大禮堂牆面裝修用料問題、大禮堂頂棚的處理問題、正門柱頭的處理問題、北門口是否要汽車坡道問題以及燈光布置問題等。

觀眾廳吸音構造做法圖
滿天星燈孔圖紙

為了把萬人大禮堂內部設計處理好,我們特地在故宮午門前做了一個1:10的大模型。2月初的一天上午,周總理由萬里、吳晗和我陪同去看了這個模型。大禮堂的天花板到地面的實際高度為33米,所以1:10的模型裡面有3米多高,人可以進到裡面看。進去後周總理先問了一下各方面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我彙報說,不少建築師認為凈空33米太高,人在裡面會顯得太渺小;但是後面有兩層挑台,如果壓的太低,又會使人感到壓抑。並說這個問題過去彭真同志聽取彙報後,曾講過人在室外並沒有感到天高可怕的話。周總理思忖了一會說:牆面和頂棚相交處,不要用折角,可做成水天一色,看看效果如何?

周總理在模型里與技術人員探討空間問題
水天一色滿天星的實際效果

東門廊柱巧搬家

彭真同志在太原視察的時候,就對我們講了大門的重要,並要求採用我們中國自己的風格。後來在具體設計中,我們也特別注意了不採用西方建築廊柱等距離的辦法,而是把中間的三開間尺寸特別加寬。

東立面外牆大樣

在劉仁同志的辦公室,沈其同志拿來東門廊柱圖,我發現中間三開間的柱距差不多已是其它柱距的二倍,於是,我提出了中間柱距過大問題。後經研究修改,制定了中間柱距縮減為9米、其它柱距為7米的施工方案。

1959年1月中的一天傍晚,彭真和劉仁同志到工地視察。這時,東大門的混凝土柱子已經澆灌完畢,只是還沒有拆模。彭真同志仔細看了各個柱子的距離後,認為中間廊柱的距離還是做小了,要我們一定設法把中間的柱子搬搬家,哪怕用角鋼重做基礎也可以。視察完了一起吃晚飯時,彭真同志還一再叮囑柱子搬家的事。當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因為在太原時彭真同志己交待過這個問題,結果還是把廊柱做窄了。可是,在工期如此緊迫的情況下,要把這個23米高、1.25米見方的鋼筋混凝土柱子搬個家又談何容易!一連好幾天把我急得團團轉,吃不下、睡不著。

後來,我請有關建築師和工程師湊到一起想辦法。結構工程師認為前面這幾根廊柱上面托著一個小禮堂,目前要給柱子搬家是不可想像的事。經過反覆研究,還是張鎛同志提出了一個從包皮上打主意的辦法。混凝土廊柱本身斷面是1.25米×1.25米,外面再包磚、鑲大理石後,才做成斷面為2.5米直徑的圓柱。所謂從包皮上打主意,就是把中間兩根柱子的包皮偏心外移,兩側兩根柱子的包皮稍內移,即可使中間的開間擴大1米左右。這樣,就取得了中間開間最大,兩側柱間次大,再兩側的兩個柱間也比其它柱距稍大的效果。這符合中國建築主間、次間、稍間的安排。

偏心柱子的處理

改造後,從外表上看起來,它的中間柱子的距離是10.30米,次間柱距為8.20米,稍間柱距為7.15米,其餘柱距為7米。最後,我們畫成透視圖,送到彭真同志手中,經趙鵬飛同志解釋說明,取得彭真同志同意,才算過了一個大難關,門廊也取得較好效果。

制服「巨蟒搗亂」

萬人禮堂是大會堂的主體(包括附加建築結構空間),總體積達181000立方米。禮堂的頂子是用12榀鋼骨架做成,跨度60.9米,高7米,每榀鋼骨架重55噸。禮堂的三層挑台外挑22米,二層挑台外挑29米,每層挑台都有12根鋼樑構成鋼架,挑台根部由12根鋼柱支撐,鋼結構共重2625噸。

因為這些鋼樑吊裝完成的時間,關係到整個大禮堂能否如期完成,所以早在年初,工程指揮部就把鋼樑的製作與吊裝作為整個工程的重點。

3月5日,趙鵬飛同志帶領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去瀋陽橋樑廠詳細檢查了鋼材質量及加工情況。除北京的吊裝工人外,又從富拉爾基、包頭、太原、酒泉等地調來了大批有經驗的吊裝工人和技術人員,以保證鋼樑吊裝工作的順利進行。

按照吊裝的順序,最先吊裝的應是位居屋頂的12榀跨度為60.9米的鋼樑,只有在這12榀鋼樑吊上去後,其它工作才能展開。指揮部經過多次研究,採用了兩台30TL952履帶式起重機和人字把桿抬吊。

3月21日,大禮堂工地上的工人們,做好了一切吊裝準備,地面上橫擺著3條高7米、長60.9米、寬0.8米、有如黑色巨蟒似的鋼樑。當工人在最南側鋼樑兩端掛好吊鉤準備起吊時,指揮部的領導及有關技術人員也都聚集在現場,大家懷著十分緊張的心情,期待著吊裝的順利完成。

鋼樑吊裝

誰知恰在這裡發生了麻煩。當指揮工長舉起旗子、吹響哨音、開動機器、鋼樑一端剛剛離地時,只見黑色的鋼樑一扭頭、一擺尾,就象一條活著的巨蟒那樣拚力掙扎,不願離開地面。它這一扭一擺,使所有在場的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都大吃一驚。因為鋼樑的製作,從選材到加工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把鋼樑搞壞,重新製作,時間就來不及了。指揮工長看到這種情況,立即下令停止了起吊。當鋼樑放回地面時,它又一扭頭、一擺尾,恢復了原狀。經過檢查,幸喜鋼樑並沒有損壞,只是鋼樑橫向剛度不夠,使其起吊後發生扭曲。

巨大的鋼樑吊裝

為了增加橫向剛度,我們在鋼樑兩側各加了一些杉槁二次起吊,結果還是沒有成功。後來兩側加了鋼管,連夜三次起吊,又失敗了。這時候,距離整個工程竣工的期限(8月底)只有4個多月了,所以大家急得眼中冒火。大家經過反覆討論、研究,最後決定做一個菱形鋼架固定在鋼樑的上邊,然後再行起吊。經過三天三夜的設計製作,做好了菱形鋼架,終於3月26日制服了黑色巨蟒的搗亂,從地面上順利提高到45米的高度就位。直到5月17日,共用了57天的時間,才把總重量2625噸,的鋼結構安裝完畢。這時距8月底交工期限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了。

大禮堂吊裝後的場景
1959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視察即將落成的人民大會堂

*未經標註的插圖,均來自《奇蹟是怎樣創造的——人民大會堂建設史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