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為什麼要愛海德格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9:08 南方日報

沙龍女人/侯虹斌專欄

  1952年,普林斯頓大學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主持極具聲譽的克里斯蒂安·高斯講座,強調她是第一位有資格走上這個講台的女性。這令阿倫特感到不快。不難理解,阿倫特心智完整、力量強大,把她放在一個需要加以突出和照顧的性別位置上,就是一種輕視。就像說一個人是美女作家,就是暗示她既長得不夠美,也寫得不夠好,只能縮小範圍,將參賽資格另起一行。

  而我們的阿倫特,她犯不著。

  在20世紀的哲學天空里,阿倫特亮得晃眼。所以,有時人們習慣性地加一個定語:海德格爾的情人、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瞧,歷史就是那麼不公正。大家都忘了,不是海德格爾成就了阿倫特,而是阿倫特成就了海德格爾。可是,阿倫特不是活在情愛佳話里。現在的公論是:「海德格爾和阿倫特的愛情,已經成為一個哲學事件。」

  說實話,我要是阿倫特她媽,一早掄起鎚子把這個除了會思考、一輩子只配活在老婆艾弗蕾德陰影底下的小癟三給滅了。海德格爾當然是大師,可是,他的人品和道德現在大家都沒有爭議了,純粹一個真小人。可惜,阿倫特早年父母雙亡,沒有給她出這口鳥氣。天才的阿倫特,18歲進入馬堡大學,先是當了海德格爾的學生,後來當了胡塞爾的學生,然後又成為雅斯貝爾斯的學生。海德格爾對阿倫特宣稱:我從見你的第一眼開始,就愛上了你。35歲的鄉下農民出身的有婦之夫,把這個教養良好的清麗羞澀的小白兔視為「上天賜給我的禮物」。而這個小白兔呢,懷著對哲學世界隱秘國王的崇拜之情,聽從了他的所有安排,使出她的渾身解數來討他歡心。

  那時,18歲的少女每天走到山腳下,看看半山腰他的小木屋的燈會閃幾下,那是他們的暗號。他和她在小木屋裡頻繁地交往著。他要求她隱忍,她默默承受。他在說,她在聽;他要她來,她來;他要她走,她走。——這期間,這個男人靈感勃發,寫就了他聞名世界的著作—— 《存在與時間》

  過了4年,工於心計的海德格爾要求阿倫特消失,阿倫特身心俱傷,只好轉學,她先去了弗萊堡大學,再到海德堡大學後,22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分手後的情況大抵如此:阿倫特匆匆嫁人,匆匆離婚,身為猶太人四處避難,最後被迫移居美國;而海德格爾接受了納粹政府的聘用,擔任了一年的校長職務,幫著迫害猶太人。這一年,成為了他後半生被人詬病的致命問題。二戰結束後,他因此被監控,被軟禁,被打擊,無人理睬無人承認,幾乎發瘋。

  阿倫特,這隻當初的小白兔又出現了。這才是故事跌宕起伏的高潮。1950年1月,阿倫特已經有一個傾心相愛、志同道合的丈夫海茵利希·布魯希爾了。名揚歐洲的阿倫特首次回德國,海德格爾此時已成一條失魂落魄的狗,可是,她仍然願意為他傾盡所有。為把海德格爾的哲學著作介紹到美國學界而奔波,苦苦為他尋求教職,還得把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藏匿起來,免得海德格爾因為妒忌而大發脾氣。而海德格爾在幹嘛呢?這個納粹分子,依然對導師胡塞爾、朋友雅斯貝爾斯、學生鮑姆加登等冷酷自私,盡搞小動作,對身邊的阿倫特等數位女人一概無情無義,拈酸吃醋。

  這不是愛情,這是犯賤。尤其是對一個猶太籍的、極為理智的、以反對極權、伸張正義為終生事業的偉大哲學家來說。

  但我想,阿倫特絕非沒有自制力。對於同時擁有智性和情慾力量的人來說,他會恐懼,害怕情慾的力量會毀了智性的力量。用智性來抵擋情慾,像康德、叔本華、維特根斯坦許許多多的人,都這麼幹了。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跨越這種障礙,仍然把自己當作整體的人加以對待和體驗,不掩飾,不壓制。阿倫特就是這樣。事實上,她的寬宏大量,在後期拯救了海德格爾這個人。

  阿倫特65歲時,她的丈夫去世了,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漢斯·摩根索還向她求婚。看來,她是20世紀偉大的哲學心靈,還是一位迷人的女人,大家都沒有忘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