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物質具有強大的緩衝特性,以確保生命狀態的穩定性。

關於生命現象的緩衝概念。

我們的身體就是個複雜的緩衝體,我們的身體會遭遇來自各個不同維度矛盾的衝擊。天氣的酷熱與寒冷、食物的充沛與匱乏,這兩組矛盾是最基本的。

如果按照我們研究人體生理學的邏輯,像帝企鵝那樣兩個月不吃東西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為生理學認為長時間的飢餓,我們的身體會分解脂肪會產生酮體,會出現酸中毒,會出現電解質紊亂,長期的營養不良,還會出現肝腎功能的損害,以及各個器官功能的障礙。

現代人對於健康的理解,對於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還存在很多的誤區,這進一步增加了我們理解帝企鵝現象的難度。現代人認為健康的飲食方式應該是規律的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很重要。人們普遍認為一天只吃兩餐或者只吃一餐,或者說不吃早餐對身體的健康是不利的。但事實上如果依照我前面所提到的緩衝體的理論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益處,相反從小養成了這種生活方式,是把我們的身體給慣壞了,磨滅了我們身體的緩衝能力。等到我們成年以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不再具備應對食物充足和匱乏的能力。

也就是說帝企鵝的這種生活方式,為了孵化幼崽,兩個月不吃東西,或者其他一些動物,因為食物的匱乏,甚至半年都吃不到東西,這樣的生理緩衝機制才是生物進化後,能夠適應惡劣環境變化的優勢機制。

事實上在我們人體的基因裡邊也存在一些休眠了的古老的基因,裡面會記錄我們的祖先曾經具備這樣的潛能。現實中的人類經過一定的訓練方法也可以激發出這樣的潛能,比如我們平常所聽到的所謂的"辟穀"。

接下來我從生理機制上來解釋這種現象。

按照生理教科書所講的,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身體會動員脂肪,會燃燒蛋白質,脂肪動員的過程當中會產生酮體。飢餓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不是以葡萄糖為基本燃料,而是以酮體為基本燃料。而酮體是一種酸性物質,大量酮體產生會使我們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的酸度會增加。

血液當中的PH值下降,氫離子增加以後,會出現氫離子和鉀離子的交換,血液當中的鈉、鉀、氯離子比例發生紊亂,酸性的血液環境還會刺激我們的呼吸,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這樣血液裡面的碳酸氫根離子就會減少。就這樣從生理學機理來講,飢餓會導致身體的代謝性酸中毒。

但事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事實情況是,對於身體的物質代謝能力儲備存在嚴重缺陷的人確實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那麼所謂身體物質代謝能力儲備嚴重缺陷指的是什麼?糖尿病!

前面那一大段生理學的機理,其實就是糖尿病患者在飢餓的時候出現酮症酸中毒的發病機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會出現致命性風險的。

因為糖尿病患者他的血糖代謝是存在障礙的。通俗一點理解就是他缺乏對飢餓和過度過量食物緩衝能力。一餓就低血糖,一低血糖,身體就會調動大量的脂肪分解,產生大量的酮體,身體突然產生大量的酮體就會出現酮症酸中毒。但是他又不能吃多了,稍微吃多一點,大量的糖份入血又不能及時被轉運合成,導致血糖快速升高,血液當中血糖含量過高會導致血液的滲透壓升高,細胞內脫水,這時候又會出現高滲性昏迷。

把這個事兒搞明白以後,我們就知道帝企鵝是怎麼做到的了。

其實我們生活當中會發現有的人特別抗餓,又特別能吃。他可以連續40個小時不吃東西,居然不發生明顯的低血糖反應。其實就是當他的生理感受器,感受到他血液里的血糖下降的時候,糖原就開始分解,糖原分解到一定的程度,就已經開始緩慢的脂肪動員,學習過生理學都知道,脂肪動員一定有蛋白質分解同時發生,而蛋白質的分解是可以產生少量糖原的。

只要血糖不發生快速下降,只要酮體是緩慢產生的,我們的細胞,我們的身體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血液的PH值。

了解了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關係以後,我們其實還可以推衍出更多的道理。比如我們要保持身體健康,作為一個正常人不應該把脂肪的比例下降的過低,同理,對於一個胖子而言,他應該要有和他的脂肪總量相匹配的肌肉量,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胖子。

我們一直在強調一日三餐,均衡飲食,早餐一定要吃飽,有很多說法,比如說不吃早餐容易得膽結石,不吃早餐容易得胃病。不可以長時間的飢餓,也不能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胃不好。

但其實我們的胃他應當具備的緩衝能力是什麼?

我們的胃應當具備兩種能力,應對飽的能力和應對餓的能力。那如何去比較兩個人誰的胃更強大,誰的胃具備更好的功能儲備?誰的胃更不容易出問題?其實就是通過比較這兩種能力。一個特別抗餓,又特別能吃的人,他的胃一定是很矯健的,他很不容易得胃病。相反一個餓又餓不得,撐又撐不得的人,他的胃一定是相當矯情的,他很容易的胃方面的疾病。

在原始社會,人類是沒有機會這樣規律的一日三餐的,他們經常會面臨飢餓。當有食物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必須要具備短時間內攝入大量食物的能力,把食物儲存到身體里這樣是最有保障的。

在動物界這樣的現象就更多了。我們看動物世界裡面那些野生的獅子老虎獵豹個個都是飢腸轆轆的狀態。每當打到獵物以後,一頓飽餐可能吃下幾十公斤的肉。

非洲的鱷魚,在雨季的時候,他們在水裡邊等待過河的瞪羚和角馬,吃的非常好,長很多肉。旱季的時候,沒有吃的,他們只能把身體藏在一個縫隙里,一藏可能就是半年,一動不動。

非洲還有一種魚叫做肺魚。你要了解了這種魚的生存本領,你會覺得帝企鵝的這點本身那簡直太小菜一碟了。肺魚生藏在淤泥里,非洲人用這些泥砌牆。這些魚在牆裡邊兒經歷了寒暑、乾旱,休眠好幾年,依然有機會復活。

雖然我前面講到生理緩衝能力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恣意妄為的去冒犯我們生理緩衝的極限。這就好像一個汽車發動機,你的發動機很好,具備250公里時速的能力,但是如果你讓它長期都是以250公里時速奔跑,它的使用壽命肯定不敵120公里時速穩定行駛那麼好。

我能耐受40個小時不吃東西的長時間工作,但是我並不能承受長期這樣的工作狀態,肆意的冒犯極限也是對生命的極不尊重。只有當這種狀態經過進化的自然選擇,成為物種穩定的生活習性以後,該物種才能長期反覆在這種極端模式下生存。


兄弟,首選你得知道表現型是由基因型和環境共同決定的,就像東北的天氣嚴寒氣溫低,你讓一個沿海地區的人去東北那肯定有一段時間受不了,然後慢慢會適應。而企鵝在南極那種嚴寒的地區肯定相應進化了,比如那企鵝的毛皮肯定不是一般的抵禦寒冷,大家也都知道運動會出汗散熱,企鵝肯定不會亂動,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企鵝的肚子下面有一顆企鵝蛋,你想南極零下幾十度,企鵝如果不用肚子覆蓋蛋來保護,那小企鵝根本抵禦不了寒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鵝需要孵蛋,孵蛋的都是雄性企鵝,大家也都知道脂肪不僅僅是儲能物質,脂肪含碳氫比例高釋放的能量很高,而且還能保暖,企鵝的脂肪層不會薄,因為寒冬季節雄企鵝需要保護孩子肯定不會去捕食,企鵝肯定是在寒冬來臨前瘋狂捕食,長膘,來熬過寒冬,與狗熊冬眠道理應該是一樣的。我建議喜歡這方面的人多看看《人與自然》這個片子解釋的很好央視欄目肯定有權威的。望採納關注+贊激勵一下,謝謝了


帝企鵝是最大的企鵝,身體表面有厚厚的脂肪,一次進食可以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


帝企鵝身含厚厚的脂肪可為自身提供大量的能量,就如熊熊一樣,有厚厚的肥肥的熊掌為自身提供過冬的能量。


可以理解為冬眠,他也懂運用能量守恆定律!


他們從生小孩就開始在儲存脂肪。其實他們很重視孩子。 當孩子死了,它就會搶其他人的孩子來扶養。


就是存儲足夠兩個月消耗的能量維持生命。有兩個方面,一是少消耗,二是多儲存,當然是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了。類似的還有冬眠的動物,熊和青蛙之類的都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