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於14世紀的表現第二次歆姆斯戰役的繪畫作品,"Histoire des Tartares", Hayton of Coricos,現存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背景

貴由汗死,蒙哥被諸宗王統將推選爲新汗。在推舉蒙哥爲汗的大會上,決定進行兩大遠征:由忽必烈主持的南侵金國和旭烈兀主持的西征波斯。爲準備西征,從成吉思汗系諸宗王所部軍隊,每十出其二,又在中國招募工程人員千人,負責管理攻城機械。1252年7月,乃蠻人怯的不花率12000人作爲先鋒出發。1253年10月19日,旭烈兀將他的封地委託給次子出木哈爾管理,親率大隊人馬出發。

西征中,旭烈兀先殲滅了亦斯馬因人,即伊斯蘭教阿薩辛教派,又於1256年2月13日攻陷巴格達,俘末代蘇丹穆斯塔辛,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9月旭烈兀繼續進兵敘利亞,以怯的不華爲前鋒,自統中軍。埃及馬穆魯克朝蘇丹忽禿思應敘利亞王納塞爾的請求,徵發全國軍隊,進兵敘利亞,作挽救伊斯蘭教最後之努力,並且爭取到十字軍的中立。這時,蒙哥汗被南宋軍隊擊斃於四川。死訊傳來,旭烈兀決定歸國,僅留下怯的不花率少數軍隊分散駐紮在敘利亞各地。1260年9月3日,兩軍在今天巴勒斯坦那布盧斯(Nabulus)附近的阿音扎魯特(Ayn Jalut)平原會戰。埃及軍先敗後勝,擊斃怯的不花,收復敘利亞全境。阿音扎魯特戰役被西方歷史學家評價爲“Hinge of History”,即歷史轉折點。伊斯蘭教軍隊第一次,並不是最後一次擊敗先前無敵的蒙古軍隊。埃及馬穆魯克軍隊與伊兒汗國蒙古軍隊在敘利亞長達百餘年的長期戰爭拉開序幕。

▲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的行軍路線

戰後,埃及統將貝巴爾斯(Baybars)因爲功大而賞薄,刺殺忽禿思,取而代之。蒙古統將伯答剌聽說忽禿思被刺,聚集阿音扎魯特的殘軍6000人和駐紮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一些軍隊,再次侵入敘利亞。1260年12月10日,蒙古軍6000人在歆姆斯(Homs)被埃及軍1400人和阿拉伯貝都因人一部擊敗,是爲第一次歆姆斯戰役。此後埃及軍隊轉守爲攻,多次入侵伊兒汗國盟友小亞美尼亞的領土。而伊兒汗國蒙古統治者則爲來自河中的蒙古競爭者的屢次入侵所困擾,無暇西顧。旭烈兀死後,長子阿巴哈(Abaqua)即汗位。1279年11月27日,埃及諸將推舉哈拉溫(Qalawun)爲蘇丹。敘利亞統將宋豁兒(Sunqur al-Ashqar)自立爲敘利亞王,與埃及蘇丹軍隊屢次交戰。阿巴哈意圖趁敘利亞內亂,再次出兵,一雪前恥。

▲阿音扎魯特(Ayn Jalut)古戰場的今日地貌

前奏

蒙古人即將入侵的消息於1280年9月已傳到敘利亞。埃及的敘利亞駐軍與敘利亞軍隊聚集在哈馬(Hama)城。10月初,又傳來蒙古軍撤離的消息,埃及軍派出斥候,分兩路偵查蒙古軍動向:一路向阿音塔卜(Ayn Tab)出發;另一路向幼發拉底河畔的畢拉堡(al-Bira)。兩路於11月中旬返回。埃及蘇丹哈拉溫確信即將到來的蒙古入侵,於11月2日動身前往敘利亞。但是當他到達Gaza城2周後,收到了蒙古軍撤退的消息,於是返回開羅。事實上,這是蒙古軍隊的一次試探或者炫耀武力。

1281年3月23日,埃及蘇丹哈拉溫再次領兵從埃及出發,向敘利亞進發。據信,埃及方面獲得確切情報,另一次蒙古人的入侵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埃及使團被派往十字軍聖殿騎士團(Hospitaller)駐守的阿克(Acre)去爭取十字軍的中立。一個蒙古使團曾在早些時候到達阿克以爭取法蘭克人的支持。根據一封1280年10月2日由希布倫(Hebron)主教Geoffrey寫給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一世的信,蒙古使團宣稱他們的五萬大軍很快入侵敘利亞,要求法蘭克人提供給養和人力支持。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法蘭克人同意蒙古人的要求,隨後的事實表明法蘭克人採取了中立的態度。哈拉溫於1281年5月10日抵達大馬士革。爲了共同抵擋即將帶來的蒙古人,哈拉溫決定與宋豁兒言和。

第二次歆姆斯戰役

1281年8月中旬,阿巴哈之弟蒙哥帖木兒(Mengu Temur)統帥一支蒙古軍隊,自魯木(Rum)進軍,紮營於凱撒里亞(Qaysariyya)和阿布里斯廷(Abulustayn)之間。亞美尼亞王派出騎兵一隊僕從。

埃及軍派出斥候,從阿音塔卜(Ayn Tab)出發,向北偵察蒙古軍動向。埃及軍斥候在阿布里斯廷附近襲擊了一支蒙古偵察部隊,並俘獲一名蒙古高級軍官。另有資料稱其爲“阿巴哈的馭者”。9月6日,這名俘虜被送到大馬士革。埃及蘇丹哈拉溫好言撫慰,並詳細詢問了蒙哥帖木兒軍的人數和指揮官。這名俘虜誇大了人數,供稱蒙哥帖木兒軍多達八萬人,將於10月中旬發動進攻。另有資料稱蒙哥帖木兒本人幾乎在埃及斥候的襲擊中被俘;蒙古俘虜供述信息與一封從第亞巴克(Diyar Bakir)送來的密信中的情報相一致。

哈拉溫下令集結軍隊。埃及軍隊開出大馬士革城,在城外集結。Ahmad B. Hujja帶領4000名Al Mira部落的貝都因人,其他貝都因人,一隊敘利亞突厥蠻人和一隊從卡拉克(Karak)開來的部隊加入。埃及本土的軍隊也源源不斷來到。至10月12日爲止,埃及軍隊完成集結,並做好準備進軍。

▲第二次歆姆斯戰役部署

這時埃及軍內部關於下一步如何行動的問題產生了分歧。蘇丹哈拉溫希望以逸待勞,等待蒙古軍接近大馬士革,認爲埃及軍可以依託大馬士革城及城外許多堅固的碉堡,面對蒙古軍的進攻,立於不敗之地。萬一被蒙古軍擊敗,從位置靠南的大馬士革較之北面的歆姆斯更容易撤往埃及。另一方面,大多數異密們不願放棄敘利亞北部,任由蒙古軍蹂躪,堅持向歆姆斯進軍。許多異密在統將辛扎爾(Sanjar al-Halabi)和拜賽利(Baysari)率領下,見哈拉溫不願向北進軍,聚衆衝擊蘇丹營帳,聲稱無論蘇丹是否參加,他們都將要在歆姆斯和蒙古人戰鬥。如果蘇丹不去,統將臺巴爾思(Taybars)可以率領他們戰鬥。統將伯克塔什(Bektasch al-Fakhri)忠告哈拉溫,如果他現在不做出果斷的決定,他將會失去王權。最終,哈拉溫別無選擇,只得做出了讓步,出發去加入異密們。埃及全軍進至歆姆斯,等待蒙古軍決戰。

蒙古軍隊在蒙哥帖木兒率領下從阿布里斯廷到Marash,於10月15日左右通過阿音塔卜道,進入敘利亞北部。有埃及史料聲稱阿巴哈不願派兵入侵敘利亞,他的弟弟蒙哥帖木兒希望得到一個機會去征服敘利亞。這並不可信。阿巴哈征服敘利亞的長期計劃非常明確。他希望報復貝巴爾斯(Baybars)的埃及軍造成的種種損失。事實上,蒙哥帖木兒還年輕,缺乏戰爭經驗,他麾下蒙古軍隊聽從於兩位蒙古高級軍官,Tukna和Dolabai。至於爲什麼阿巴哈這次選擇不親自指揮蒙古軍入侵,還是一個謎。

蒙古軍繼續向南,從阿勒波(Aleppo)經過。此地的埃及駐軍和全部居民早已放棄阿勒波,撤往哈馬(Hama)和歆姆斯。據說蒙古軍共八萬人,其中五萬蒙古人,其餘是格魯吉亞人,魯木的塞爾術克突厥人,亞美尼亞人,法蘭克人和“叛教者”。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分別由其國王利昂(Leon)和德米特里(Dmitri)率領。法蘭克人來自小亞美尼亞的軍事修會成員,的黎波里(Tripoli)的騎士和一些僱傭軍。“叛教者”是一些屈服於蒙古人的穆斯林統治者派出的軍隊。蒙古軍一反常態,進軍速度緩慢。可能是由於龐大數量的軍隊需要四處抄掠搶劫已獲得補給。蒙古軍嚴重破壞了哈馬城周農田,但並未攻城,因爲其駐軍在蒙古人到達前已經撤退到歆姆斯。

▲第一次歆姆斯戰役中蒙古騎兵與馬穆魯克騎兵的對決

10月12日阿巴哈自統一支3000人的小部隊,進圍幼發拉底河右岸的剌合伯特(al-Rahba)堡。阿巴哈計劃在此處等待蒙哥帖木兒的戰役的結果。當得知伊兒汗阿巴哈親率的蒙古軍出現在剌合伯特堡,哈拉溫立即派出一支偵察部隊前往,並命令阿拉伯酋長愛薛(Isa b. Muhanna)率所部進往幼發拉底河,但後來取消了此命令。

10月18日,哈拉溫到達歆姆斯。10月26日,埃及軍開到歆姆斯城北的預定戰場,一片平原,並與和阿拉伯酋長愛薛的貝都因人,哈馬王滿速兒(al-Mansur)的軍隊,Sanjar al-Bashqardi al-Salihi的阿勒波駐軍會師。10月23日或27日,宋豁兒率七異密來會。埃及軍威大振。

接下來幾日,埃及軍坐等蒙古軍的到來。最新情報也不斷送至哈拉溫面前。一名蒙古兵叛逃到哈馬並告訴哈馬長官,蒙古軍共八萬人,其中44000人的中軍將會進攻埃及中軍。此外,蒙古軍右翼很強。建議蘇丹加強左翼並保護好中軍旗幟。這條情報被用信鴿送至歆姆斯。另有情報說蒙古軍從的黎波里方向開來,結果證明是錯誤的。

根據最新情報,哈拉溫將其軍隊部署在歆姆斯城北和東北的平原上,列陣背靠號稱“安拉之劍”的哈利德之墓。像蒙古叛逃者建議的那樣,哈拉溫加強了左翼,有宋豁兒及其所屬諸異密,包括比裏克(Bilig al-Aydemuri),伯克塔失(Bektash al-Fakhri),辛札兒(Sanjar al-Halabi),伯徹哈(Bajka al-Alai),伯克禿特(Bektut al-Alai),扯萊克(Jabrak al-Tatari)。左翼前鋒是突厥蠻軍。埃及軍的右翼有哈馬王滿速兒的哈馬軍,大馬士革長官拉真(Latchin)的大馬士革軍,拜塞利,Aydegin al-Bunduqdar,臺巴兒思,艾伯克(Aybeg al-Afram),克思託合的(Kushtoghdi)和其他10至40名異密及所部。右翼前鋒是阿拉伯酋長愛薛的貝都因人。左翼以宋豁兒爲首。右翼以拜塞利爲首。埃及副王塔朗臺(Turantay),統將阿牙赤(Abaji al-hajib),伯克塔失與蘇丹皇家馬姆魯克衛兵800人組成埃及中軍前鋒。埃及蘇丹哈拉溫自率文官武將及4000精銳騎兵爲中軍。戰時,哈拉溫帶領200皇家馬姆魯克衛兵將旗幟立於附近一座可以俯瞰戰場的小山上。如果他發現哪個軍團作戰不利,處於下風,他計劃隨時派出300皇家馬姆魯克衛兵前去支援。事實上,哈拉溫的大部分馬姆魯克衛兵相當年輕而且缺乏作戰經驗。可見,與兩翼相比,埃及中軍較弱。埃及軍的人數不得而知,據推測與蒙古軍大致相等。

▲蒙古騎兵與馬穆魯克騎兵的對決

10月29日,蒙古軍離開哈馬,開始向南進軍。蒙古軍行軍時展開寬大的正面,蒙古軍右翼還在哈馬時,左翼已經到達薩拉米亞(Salamiyya),大約24公里。當靠近敵軍時,行軍正面開始減小。可能這樣做仍是爲了搶劫補給品和牧馬的需要。蒙古軍右翼有馬速黑(Mazuq Aqa)和忻都忽兒(Hinduqur)率領的2000斡亦剌(Oirat)蒙古人,1000-5000格魯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和Samaghar的3000魯木突厥人。左翼有阿里納(Alinac),Taiju Bahadur,“王子”Huleju和Qara Bugha。蒙古中軍是主帥蒙哥帖木兒,和兩位事實上的指揮官,Tukna和Doladai。

10月30日清晨,兩軍會於哈馬和歆姆斯之間的平原,據歆姆斯大約25公里。埃及軍隊一夜未下馬,列陣直至天明。而蒙古軍隊連夜行軍,馬匹疲勞。

這場戰役基本上由兩場幾乎獨立的戰鬥組成。在西面,蒙古軍的右翼對埃及軍左翼宋豁兒部發動進攻並擊敗之。埃及軍左翼大部分和中軍左隊崩潰後,遠遠撤離戰場至大馬士革,合匝(Gaza)甚至直逃回埃及。埃及軍左翼的部分異密成功地加入埃及中軍,並繼續堅持戰鬥,直到勝利。蒙古軍右翼追擊逃敵至歆姆斯城門時,砍殺城外的平民,埃及步兵,馬伕僕役無數,並在大道上搶劫埃及軍需物資。當追至歆姆斯湖畔,蒙古軍右翼官兵以爲蒙古全軍都勝利了,所以離鞍下馬,就地聚餐休息,等待其他部隊跟上來。蒙古軍右翼的勝利被歸功於其相對於埃及軍左翼的數量優勢。

埃及軍在戰場其他地方的表現更好。戰爭之初,蒙古軍左翼對埃及軍右翼的衝鋒被粉碎。在此期間,埃及蘇丹哈拉溫堅定地立於旗幟之下。受其感召,一些異密,包括右翼的拜賽利,臺巴爾思,中軍前鋒的塔朗臺,從潰敗的左翼靠攏過來的宋豁兒,伯克塔失對蒙古軍左翼發動了一次有決定意義的攻勢。阿拉伯酋長愛薛的貝都因人則從側翼攻擊蒙古左翼,共同擊敗蒙古軍左翼並將其逐出戰場。

▲馬穆魯克騎兵

此刻,埃及將領阿思迭米兒(al-Hajj Ozdemur)突然單槍匹馬出陣,直奔蒙古中軍,稱要投降,求見蒙哥帖木兒。當他被帶到蒙哥帖木爾面前時,突然襲擊蒙古主帥。蒙哥帖木爾因此墜馬受傷,阿思迭米兒當然被亂刀砍死。這導致蒙古中軍的混亂。蒙古人紛紛下馬,也許是爲了救護主帥,也許是因爲此時馬匹已經精疲力竭。不久,蒙古中軍帶着受傷的蒙哥帖木爾撤離戰場。

大部分埃及中軍和右翼兵力一起去追逐敗退的蒙古中軍和左翼。而戰場上僅留下埃及蘇丹哈拉溫和300至1000人。這時,勝利的蒙古右翼突然返回戰場。這些在歆姆斯湖畔悠閒等待其他部隊到來的蒙古人,發覺友軍遲遲不到,派出斥候回到戰場,結果帶回全軍失敗的消息。蒙古右翼統帥別無選擇,只能率部回師,加入敗退的大部隊。蒙古右翼回師的路線恰好非常靠近埃及蘇丹哈拉溫和他的小部隊的位置。面對蜂擁而至的蒙古人,哈拉溫命令偃旗息鼓。蒙古人沒有發現哈拉溫的存在,從而失去了翻盤的大好機會。有資料說待蒙古右翼通過後,哈拉溫和他的小部隊對蒙古隊尾發動了一次進攻。此時黑夜已經降臨,蒙古軍敗局已定。

直到次日黎明,哈拉溫恐怕蒙古軍去而復返,埃及軍又是一夜列陣以待。而蒙古軍化整爲零,試圖逃離戰場。一些蒙古人和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盟友向北逃往阿勒波,另一些人向東逃往薩拉米亞和沙漠。哈拉溫命令比勒伯(Bilbey)率一軍清除殘敵。比勒伯先進至阿勒波,然後分兵追敵到幼發拉底河畔。由於受到埃及馬穆魯克軍和貝都因遊牧部落的圍追堵截,當地居民的騷擾,加之飢餓,乾渴和精疲力盡,大量蒙古士兵死於撤退途中。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剌合伯特堡先是遭到蒙古軍的圍攻。埃及軍勝利的當天,有信鴿傳書到此城,報告埃及軍的勝利,城中奏樂慶祝。圍城的蒙古軍解圍而去。逃往薩拉米亞的蒙古軍有4000人,見到前面有剌合伯特堡守軍攔路,於是竄入沙漠,大部分飢渴死。餘下600騎,被剌合伯特堡守軍擒殺。圍攻幼發拉底河東岸畢萊塔(al-Bira)堡的一部分蒙古軍,同時被守軍擊敗,死500人,餘下被擒。蒙哥帖木兒率殘軍渡過幼發拉底河,退守其母親的封地哲吉萊特城。

蒙古軍在敗亡過程中損失極大,甚至超過在戰鬥中的損失。埃及方面損失名將12員,包括將蒙哥帖木爾擊於馬下的阿思迭米兒。

幾天來,大馬士革城中居民惶惶不可終日,天天到清真寺中禱告,祈求真主保佑回教徒戰勝敵人。

戰勝的當天,有信鴿傳書到,報告戰勝的喜訊,於是舉城歡騰,奏樂慶祝,城堡張燈結綵。

半夜時,前線有埃及軍左翼的潰兵到大馬士革,稱戰事不利,於是變歡樂爲驚憂,打開城門,城中居民出城逃難。

轉天,清晨第一次祈禱時,郵差到達大馬士革,在清真寺內朗讀勝利的消息,才使全城居民安定。

埃及副王塔朗臺在追擊敵人時,俘獲蒙哥帖木爾的隨從,繳獲宋豁兒與其它埃及將領通敵書信,其中許諾將幫助蒙古人入侵敘利亞。

哈拉溫將書信當衆扔到水中,以安定軍心。

11月7日,哈拉溫還軍大馬士革。

停留10天后,回到開羅。

入城時,命蒙古俘虜揹着繳獲的蒙古軍的旗鼓作爲先導。

當蒙哥帖木爾從北面進入敘利亞時,阿巴哈也進兵剌合伯特堡,但並未渡過幼發拉底河,而是於9月25日回到辛札爾。

11月初回到位於馬合裏比耶(Mahlibiye)的宮帳。

當聽說失敗的消息後,阿巴哈大怒,指責諸將作戰不利,並計劃親征埃及。

但是阿巴哈於1282年4月1日暴亡於哈馬丹。

25天后,蒙哥帖木兒也死於哲吉萊特。

二人一同葬在塔剌堡旭烈兀墓旁。

二十年後,在同一地點,新伊兒汗合贊率領蒙古軍隊終於擊敗了埃及馬穆魯克軍隊,是爲第三次歆姆斯戰役。

▲12~13世紀的馬穆魯克騎兵

戰術分析

蒙古騎兵擁有多達3-5匹備用戰馬,這樣他們擁有比只有一匹戰馬的埃及對手好得多的移動性。當蒙古人發動進攻時,他們往往組成數個騎兵分隊,前後依次發動衝鋒。距離敵人較遠時,不斷地放箭以削弱敵人;接近敵人後,最終獲取勝利還是要靠斧頭,劍,錘子,狼牙棒的近身肉搏完成。當蒙古人防守時,往往會下馬,站立放箭,一方面可能因爲馬匹力盡,另一方面站立放箭的準確性比在顛簸的馬上放箭要好很多。蒙古人在撤退時,會採用所謂“帕提亞”射法,即回身向後放箭。

馬穆魯克騎兵的優勢在於比蒙古對手更好的戰鬥訓練,精良的盔甲,舉世聞名的阿拉伯馬,更具威力的武器,包括弓箭。

在面對蒙古人進攻時,馬穆魯克騎兵不僅僅坐在馬上,用強弓對敵人一波波放箭,從他們接受的在全速奔跑的馬背上放箭的訓練來看,馬穆魯克騎兵會發動反衝鋒,先放箭削弱敵人,最後依靠近戰中的優勢壓倒敵人,並迫使其後退。

戰略分析

蒙古人在與埃及馬穆路克人爭奪敘利亞的戰爭中遭遇了一連串失敗。

其原因有很多,伊兒汗國一直受到來自金帳汗和河中蒙古競爭者的牽制,這裏僅僅就敘利亞方面的後勤保障問題淺談。

蒙古人在敘利亞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而且主要原因在於敘利亞的草場和水源都很缺乏,無法供養大批蒙古軍隊,導致大部分戰役中蒙古軍隊處於數量劣勢。

既然埃及馬穆魯克士兵的單兵能力要強於蒙古士兵,蒙古軍隊若要取得勝利,必然至少要在數量上壓倒埃及人。

事實上,1299年的第三次歆慕斯戰役中,合贊汗的蒙古大軍在擊敗埃及軍隊後,不得不迅速撤離敘利亞,原因就是在於敘利亞無法提供足夠的草場。

蒙古軍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往往會減少每個騎兵的馬匹數量,這樣降低了機動性和持續作戰能力;

或者增加軍隊中同盟者的數量,如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其中一些人是步兵而不是騎兵。

▲蒙古帝國在中亞至西亞的推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