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著作《列子》一書中,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這個故事後來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象徵。那麼《列子》一書中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個故事呢?是否表達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呢?其實並非如此。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於《列子·湯問》一篇,要探究這個故事本來的內涵,就要弄清《湯問》一篇主要說的是什麼。在《湯問》中,作者描寫殷湯與夏革兩位古人探討了一個問題:不同事物的大小、長短、同異是否有分別?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作者還描寫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東方遙遠的海面上,有五座十分巨大的仙山,高三萬裏,山頂的平地方圓九千里,分別叫做: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與蓬萊。這五座仙山就在海中漂浮,在風流中起伏搖擺。

在這五座仙山上,還住著很多仙人。天帝擔心這五座仙山漂到西極去,那樣這些仙人就沒有居所了,於是他派了十五隻巨大的海龜來馱這些仙山,每三隻海龜馱一座山,一隻龜馱六萬年再換另一隻。

這些海龜就安安穩穩地馱著仙山,直到一天,龍伯之國有個巨人來釣海龜,一下子就把負責馱岱輿和員嶠這兩座仙山的海龜釣走啦。於是岱輿和員嶠飄到了北極去,最終沉沒了。

這兩個故事說明瞭一個問題: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大隻是相對於小而言的,遇到更大的事物,大也變成了小。比如,這五座仙山非常巨大,可是天地派出的海龜能把仙山馱在背上,海龜比山大多了。然而龍伯之國的巨人一鉤就能釣走六隻海龜,說明巨人又比海龜大多了。

《湯問》中還講了另一個故事:有一種小蟲子叫做焦螟,它們非常細小,小到哪怕聚集在蚊子的睫毛眉毛上,蚊子都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不過,黃帝和容成子齋戒三個月後再看焦螟,感覺它們像高山一樣巨大,聲音像雷霆一樣響亮。作者想說明,大可以變為小,小也可以變為大,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大小也就不同。

其實,「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想說明這個道理。在智叟看來,王屋、太行兩座大山非常大,與之相比人的壽命、力量有限,顯得十分渺小。然而愚公卻認為,人可以生兒子,兒子可以生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卻不會生長,所以與無窮的人力相比,王屋與太行又是很渺小的。

所以,《列子》中這個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實想說明,大與小、長與短的對立並非靜止不變的,大能變成小,短也可以化為長。其實智與愚也是這樣,智叟看似智慧,但他不明白大與小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他其實是愚蠢的。愚公看似愚癡,但他明白大小轉化的道理,所以他是智慧的,最終感動了天帝,搬走了兩座大山。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道家思想的實質,是萬物一體之常自然。

人定勝天這句話的解讀,其實很多都是各懷心思,各說各話。

還是經常說的那句話:要想正確解讀聖賢的論說,一定要契合聖賢的思想實質,否則,就是歪解胡說。

天,地,以及天地間萬物共融一體,共和一體,共成一體,共存一體,共同完整於一體,此乃道家的思想實質。

所謂人定,是指居於天地之間的人,應當與天地間萬物共融和諧,此為常自然,不可有亂。

王屋太行二山,時時處處影響著愚公等村民的正常存續,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座山並不是常自然之存在,而是另有因緣或另當安於他處,由此,才能保障這裡的人們正常存續。由此,這裡的人們才能常自然,正常的生存,安定生活。

這裡的人定,是指人的正常生活狀態,也是與萬物一體的和諧共融狀態,人,要和諧於萬物,萬物也要和諧於人,而不是單相式的關係,並不是人就不能改變環境,並不是人改變了環境就由此破壞了一體的常自然。這一點,希望朋友們能夠清楚。

所謂勝天,並不是戰勝天的意思,而是指人們為了保持或實現常自然的生存狀態所能激發出來的能力 ,是超過於天的力量的,因為天都沒有把這兩座山移走。


《列子》一書真的想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表達「人定勝天,改造自然」的思想嗎?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列子》想表達的並非改造自然的思想。下面居士我為你詳細分析一下這個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在這個故事之前,作者借殷湯與夏革之口討論了一個問題:事物是否有大小、長短、同異的分別?夏革先說了另一個故事。

在東海之外不知有幾億萬裏的海面上,飄著五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與蓬萊。這五座仙山非常高大,上下週圍三萬裏,山頂平地九千里,上面住著許多仙人。但是這五座仙山沒有根,就在大海水飄著,隨著風浪而搖晃。

時間一長,仙人們就受不了了,他們暈船啊,於是便向天帝訴苦。天帝也怕五座仙山漂到西極去,讓山上的仙人們流離失所。於是他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隻巨大的海龜把大山頂在背上。一隻龜馱一座山,馱六萬年再換另一隻龜,十五隻海龜正好三班倒。

不料有一天出了意外,龍伯之國有個巨人,他投下釣鉤,一鉤就釣走了六隻海龜。這六隻海龜正好是負責岱輿和員嶠這兩座仙山的,這兩座山沒有海龜負責,於是一直漂流到北極,沉沒在大海里了。

《列子》想用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你看,這五座仙山夠大吧,上下週圍三萬裏。可是北方之神禺疆派出的海龜比仙山大多了,能馱著山在海里遊。海龜夠大吧,可是龍伯國的巨人一鉤就釣走六隻。可見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大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小的事物,小的事物也可以變為大的事物,全依賴於你如何看待了。

接下來,夏革列舉了很多長壽的事物與短命的事物,大的事物與小的事物。

如楚國之南有一種叫冥靈的生物,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些是非常長壽的生物。腐朽的土壤上會生出菌芝,早上長出來傍晚就死,春夏時節下雨時會生出蠓蚋,看見太陽就死,這些都是極端短命的生物。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有幾千里之大,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它的翅膀就彷彿天邊的雲彩,這是非常巨大的生物。江浦之間有一種叫做焦螟的小蟲子,它們羣聚在蚊子的睫毛上,蚊子居然感覺不到它們,這是異常微小的生物。

看起來,事物確實有長短、大小的分別了。但是夏革話鋒一轉說道,黃帝和容成子住在崆峒山上齋戒三個月後,他倆看焦螟的身形如同嵩山一般巍然聳立,聽焦螟的聲音如霹靂一般響亮。可見《列子》一書確實想說明,大與小是沒有界限、分別的。

《列子》論證道,雖然事物的形體性情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各自適應各自的環境,每一種生物的生理功能都是完備的,具有充足的天分,又怎麼能去辨別他們的大小、長短、同異呢?

接下來,《列子》中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想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大小、長短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換。

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居士我就不複述了。愚公想要挖王屋、太行兩座大山,可是這兩座大山真的太大了,所以智叟笑話愚公說,你如此老邁,連山上的一根小草都拔不動,又怎麼可能把山挖平呢?愚公反駁道,人力與山相比雖然渺小,但是我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山卻不會增加,又怎麼會挖不完呢?可見與無盡的人力相比,這兩座山又變渺小了。

因此,《列子》中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並不是要說人定勝天,而是想論證大與小、長與短是相對的,並沒有固定的界限

但是我們後人借用這一寓言故事,來表達人定勝天的思想,鼓舞勞動人民的鬥志與幹勁,也是十分合理的。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謝邀請簡作答。列子是道家人物,似乎與其所作巜愚公移山》極不相襯,細推究,全在情理之中,簡述於後。O第一,世人一提到諸子百家,首先想到的是孔子,老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而忽視了列子,告子,管子等名家。特別是列子,戰國時期鄭國人(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地區),原名列禦寇。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的列子學。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個階段學說。其關於宇宙和天體的學說都早於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學者!列子生性豁達,在戰國後期影響很大。列子在老子和莊子的過渡階段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列子》記錄了很多當時背景下的風土人情,人物文化,地域特徵等。該書長達十幾萬字,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巜杞人憂天》《夸父追日》巜愚公移山》等等。有不少寓言被收編在《山海經》中。《列子》一書為我國的思想文化長河留下了光輝的一頁!O第二,道家思想產生於中華先人們對大自然威力的崇拜!巜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一是太極,生二是陰陽,二生三指三爻的八經卦,又指天地人。進而產生萬物,與周易天地生萬物的思想同出一轍!道家崇尚自然,列子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O第三,寓言故事巜愚公移山》與《夸父追日》思想內容大體雷同,都是寫人與自然的關係。巜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當時並沒有人定勝天的想法,這個故事主要告訴世人,做任何事只要有毅力,有信心,最後都會有好的結果!原文中,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段文字足以證之。毛主席在1945年6月11日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引用這個寓言故事,也是藉此告誡共產黨人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就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嶄新的中國!


因為「人定勝天,改造自然」壓根就不是原書想要論述的道理。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整個這一卷都是虛荒誕幻的故事集,整體的大主題是對自然界最根本的哲學探討,尤其是關於一些基本相對概念的辨析,是道家事物對立統一思想的闡發。

《湯問》的第一則,是以湯問夏革的形式展開的,探討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出現有沒有先後」「天地是否有窮盡」「事物是否有巨細、修短、同異」。

《愚公移山》是接在這一段之後的,怎麼會忽然如此接地氣兒,就變成「人定勝天,改造自然」了,不可能。

這個故事探討的依然是深刻的哲思,愚公在這個故事裡頭,代表的是一種對待時間的態度,智叟則是另一種,愚公的時間觀裏的「子子孫孫無窮匱」,和上文中夏革說的「荊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是一個意思;而智叟則對應了「因雨而生,見陽而死」的蠓蚋。

最後天帝出來幫助愚公,並不是被他「人定勝天」的精神所感動,而是讚賞愚公符合天道的時間觀。晉人張湛在他的《列子注》註解這個故事說:「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說得就是愚公的關鍵是在時間觀上。

所以,《愚公移山》的原始含義,和我們一般認為的並不一樣,「人定勝天」是後人無意間的改造,不能說是錯的,僅僅是與道家原來的思想不同罷了。


《愚公移山》,所反應的是一種教導人們的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那個年代,列子能有這種激勵人們並且能傳承到現今的教誨,確實了不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的本性的應該有的東西,是不是也需要不斷的有人鞭策?

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把《愚公夠山》單純的去看做是所謂的;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那種思想。我更覺得「天人合一」更好,也必須是「天人合一」,這樣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借用現在的一個詞: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不是這樣嗎?


老子被尊為道家的鼻祖。老子主張天道,天道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天地不仁。天道就是人道,道之行就是德。天道是公平的,對誰都一樣。有本事你就和大自然去鬥,鬥不過就服從大自然的安排。人們錯誤的理解了老子的無為。無為就是讓你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別瞎折騰。愚公移山不就是挖土不止嗎?挖一點少一點,這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我翻了幾個回答,看不下去了,自己來。

先解全書脈絡,天瑞篇與說符篇是對應的;黃帝篇「至道不可以情求」,神全之道在心如淵、無私而誠,說道用於言行性的修鍊上;周穆王篇論神,這篇要結合內經理解,神主氣(陰陽二氣)所以主命也主壽;仲尼篇說為治,為治者怎麼修身,通俗點說是決策者思維漸進的順序,所以說列子補全聖人之道。

商湯前是夏朝,夏朝好鬼神之術而滅,所以湯問篇直接論道、意、願、行、達、教。思維層次的差異是至理、就是說本來如此,天下可運於一握在心主謀斷行。心主志、氣主斷,內心有外應。發心動神先感於心且五臟相應,要懂這篇一定要懂內經,醫即道!

湯問第一章:天地亦物,物有不足。六萬歲一交焉,生滅春秋「徐以神視」,因「地氣然,形氣異。性鈞已,無相易已。生皆已全,分皆已足」這句是意思是做好自己別人你羨慕不來,用天瑞篇的話叫「物職所宜」,中醫的理念是這樣才能全壽不損天年。

湯問第二篇就是愚公移山,主旨是至誠而行、感心通神!這裡涉及五臟神的關係。內經的「四時之氣相勝」,你把它擺到河圖上去對應臟器所主神志,這是說神氣之間循環和互相影響。

第三篇夸父追日,神在而體化。人的心神循環能反過來補全人體氣血循環的不足。注意看河圖:先天精為一,後天能志成能補全成六,就是「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心為地二,修心神全能成為天七,這叫「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其它不贅述,各位有興趣自己推去。神氣通人道成,河圖的四面是心腎肝肺成就魂魄志神也就成就了意。脾主思,這個意是思維穩定發展的意思,從天賦到思維到行為的擔當這是完整的人道。人道是健全的體魄到思維與行為的對應。

再多講一章,禹曰「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不待神靈而生者、其道自然,非聖人之所通也。人道是天然!不是自然。

再往後是決策者為治決策所持了,講思維差異也說識人用勢,最後一章「農赴時、商趣利、工追術、仕逐勢,勢使然也!」


修道就是改造自然之道,要不然修道,修什麼,順道還用修嗎。修道,修行一個意思,不修順其自然自由自在,生老病死,算了。冷了加棉衣不至凍死,熱了乘涼不至熱死,多活幾年才修道呢。


《山海經》還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呢!這隻能說是中華民族一種不屈服的、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人定勝天」需要真正解釋清楚「定和天」的概念,我們現在都說定是一定的意思,可是《大學》上說的定,是心定。天,是哪一個天?自然的天?形而上本體的天?老天爺的天還是過日子一天兩天的天?這一個辭彙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的,但是,有一種解釋我覺得最合適。那就是帶有佛家因素的「人在甚深禪定中是可以勝過諸天(佛家說的三十三天)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