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戰爭的原因不是唯一的。要弄清楚玫瑰戰爭爆發的背景,我們需要從英格蘭之前的貴族世系、王朝非正常更迭來看。同時,我們決不能忽略外界因素對於英格蘭國內政治情況的影響,因為這纔是催生玫瑰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一個祖先與一場戰爭

玫瑰戰爭中捉對廝殺的兩派人:紅玫瑰蘭開斯特與白玫瑰約克,實際上都來自英王愛德華三世的血統。但他們實際上都不是愛德華子嗣中的合法第一順位繼承人。那個正統傳承世系屬於愛德華三世的太子,也就是著名的「黑太子」愛德華。

愛德華三世與黑太子

愛德華太子在16歲就跟隨父親到法國作戰,也就是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他很幸運的在1340年的克雷西戰役中指揮了英軍第一線的左翼部隊。之後,逐漸成年的他以法蘭西西南部的阿基坦地區為基地,經常襲擊法國的縱深地帶。1356年,他就在當地的普瓦捷擊敗了追上他的法國軍隊,大勝之餘,將法王約翰二世俘虜。

1376年,原本年富力強的黑太子愛德華,由於法國戰事而疲於奔命,導致因勞成疾,最後死於瘧疾。王位繼承人的位子順移到了他年幼的兒子理查德手裡。已是暮年的愛德華三世也沒能為弱冠的長孫保駕護航,一年後的1377年撒手人寰。於是,尚且年幼的理查德在他10歲那年成為了理查德二世,而他的叔叔蘭開斯特公爵約翰成為了攝政,掌控了實權。對於年輕的國王而言,最大的麻煩不僅僅是繼承自父輩的對法戰爭,爺爺愛德華在其長時間的執政期間內還給他帶來了幾位位高權重的叔叔:

包括了非常富裕的高順位繼承人約克公爵

在百年戰爭中戰功卓著的蘭開斯特公爵

野心勃勃的格羅斯特公爵

理查德二世畫像

理查德二世本人也不是治國能手,更不是軍事強人。所以他一直對外比較軟弱,對內也缺乏權威。不巧的是,法國人在名將蓋斯克蘭的帶領下,越戰越勇,將英格蘭兩代人打下的疆域蠶食殆盡。已經習慣於在對法戰爭中撈的盆滿缽滿的英國貴族們自然怨聲載道。而理查德二世連本土海岸的安全都無法保障,需要靠葡萄牙人來守護英格蘭沿海。驍勇善戰的蘭開斯特公爵則聲望日漲。

先天不足的新王朝

篡位者 亨利四世

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病死,理查德乘機廢除了這個爵位,並沒收了公爵全部的領地財產。如此觸怒眾貴族的行為讓理查德的威望降至了最低。當年,這位國王決定親自鎮壓一場愛爾蘭地區的叛亂,給自己增加軍事履歷。早有準備的亨利趁機回國奪取了王位,成為了亨利四世,新的蘭開斯特王朝也就此開始。

新建立的蘭開斯特王朝很務實的堅持了與法國的休戰協定。由於亨利四世廢除國王,又不是第一王位繼承人,「篡位者」的罵名伴隨始終。對於同樣有野心的對手而言,這是最好不過的藉口了。亨利在懇請議會廢除理查德時搬出了當年祖父愛德華三世時候議會廢除前任愛德華二世的案例作為依據,他自己的行徑則比他的祖父更具有誘惑力和說服力。

於是繼位兩年後的1401年,珀西領導的叛亂就險些扼殺這個王朝,他聚集起來的叛軍在數量上是亨利的王室軍隊的三倍。若非後者在戰場上輕率出擊被殺,亨利很有可能已經被作為叛國者而處死了。亨利四世不得不在一次次妥協中對權利日益強大的英格蘭議會讓步,後者的話語權與實力自著名的《大憲章》頒布以來一直穩步提升。無形中,國王的權利就被限制和削弱了。

亨利四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利五世,他重新開啟對法國的戰事,獲得了超出期望的空前成功。不過,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前,約克公爵的兒子劍橋伯爵理查德陰謀投降法國,被勇武的亨利五世下令處死。這一插曲不僅讓蘭開斯特家族除去了一個對自己正統地位威脅甚大的對手,也為此後兩個家族的矛盾埋下了定時炸彈。

亨利五世

百年戰爭失敗催生內戰

英格蘭歷史上的「瘋王」亨利六世

亨利五世駕崩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滿1歲。在他成年之前,英國人一度要將堅持抵抗的法國王室趕盡殺絕。結果半路上跑出來一個貞德,讓英國人開始節節後退。

1429年11月,經過精心的準備,已經8歲大的亨利六世正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自己的加冕儀式。在舉行完了特定的儀式與宴會後的第二年裏,亨利六世連同5000大軍以及眾多貴族一同渡海來到法國,以便完成自己英王與法王的雙重身份。

由於戰事的喫緊,亨利在魯昂逗留了將近2年,然後緩慢前進,一直到1431年的年底才順利進入巴黎,完成了這個長度世間罕見的加冕。回國後的他,再也沒有再來這片土地。法國人的反擊力度也是越來越強。

亨利開始有了與法國休戰的想法,並且企圖靠聯姻來維持英格蘭在法國所剩不多的權益。於是查理七世的侄女---那不勒斯王國的公主,安茹家族的瑪格麗特,在1445年嫁到了英格蘭。不想,這一聯姻不僅不能保證英法兩國的長期和平,更讓亨利身邊多了一個性格強烈且主張想法極多的親法妻子。以法國血統自居的瑪格麗特則是個性強烈而意志堅定,經常勸說耳根子軟的亨利六世放棄一些英格蘭在法蘭西殘存的領地。難做三夾板的亨利只能先答應了王后的要求,等到事情公佈,又難免英格蘭議會的羣情激奮。

亨利六世的王后 瑪格麗特

不知不覺中,法王的軍隊在1450年的福爾米尼戰役獲勝後奪回了整個諾曼底。亨利六世為首的蘭開斯特家族在英格蘭國內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挑戰者不是別人,正是當年由他父親亨利五世親手得罪的約克家族。新的約克公爵理查德雖然不在議會的核心圈內,卻依然可以依靠家族產業富可敵國,每年7000磅的收入在英格蘭貴族中高居第一。同時,他還是國王之後炙手可熱的王位繼承人。

很巧的是,諾曼底失守之時,法國地區的軍事總管正是蘭開斯特家族當時的領頭人物--薩默塞特。結果,約克家族的人使用了各種辦法企圖擊敗蘭開斯特家族,控制國王和議會。包括了發動起義,進行議會鬥爭與武裝兵諫。

於是,蘭開斯特家族的重心便更多的用於對付約克家族,而不是守衛海外領地。 1452年,英格蘭軍隊在加斯科涅地區發起最後的反撲,獲得了短暫的勝利。蘭開斯特家族一方卻沒有閑著,他們按照計劃將在第二年的國會上提出並通過清算約克公爵的法案。不料第二年的國會博弈尚未分出勝負,法國軍隊在夏季捲土重來,重新佔領了波爾多。1453年7月,英國人在百年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卡斯蒂永戰役中失敗,徹底撤退會本島。

噩耗傳來,內心已是極度脆弱的亨利六世再也支撐不住而突然暈厥,之後的3個月裏一直神志不清,無法主持任何政務了。獲得機會的約克公爵乘機成為了攝政王。依靠對議會的逐步控制,約克公爵甚至獲得了國王死後的繼承人位置。然而亨利六世經常間歇性的康復,讓約克家族每次都失掉機會。

正在進行社區訓練的英格蘭弓箭手

也是在這個時期,大批從法蘭西回國的老兵已經習慣了過去戰爭年代的生活方式,因為戰爭而失去了耕地或者不願意重新務農的人大有人在。大貴族勢力的擴張讓越來越多的自耕農和小貴族選擇依附於這些大家族旗下,求得庇護。

正巧,很多貴族原本就是在海峽對岸戰場上的上下級部屬,回國後繼續維持了這種原本在國內所不必要的關係,弄的不少大貴族的領地內都有很多以耕作土地為報酬的軍事人員存在。而連這層「戰友情節」都沒有摸到的老兵則更容易成為貴族需要時候能夠找來的打手。加之英格蘭本身各郡就都有強制規定的軍事訓練,使得貴族只要能夠出錢,就很容易的可以聚集起軍隊來。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蓄勢待發的兩個陣營都兵強馬壯,玫瑰戰爭的爆發成為了一種必然。

1455年4月,蘭開斯特家族召開的新一輪議會旨在全面清算約克公爵理查德和他的整個陣營。約克家族決定先下手為強,準備在半路上攔截國王。玫瑰戰爭就在阿爾班斯鎮上,全面爆發。


1453年結束的英法百年戰爭,英國以失敗而告終,它幾乎喪失了原在法國的全部領地。喪失土地對於英國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直接波及到英國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卻是那些喫了敗仗的英國貴族。這些身為職業軍人的英國貴族從歐洲大陸返回故鄉後,使英國社會上突然增加了一大批慣於戰鬥、放澇不羈、姦淫擄掠、無惡不作的騎士。他們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經濟與生產,並且造成社會嚴重的動蕩與不安。

就在這個時代,英國不僅階級矛盾日趨嚴重,而且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更形激化。它不僅表現在封建領主之間的混戰上,也表現在英國的國會之中一「手杖國會」這個綽號的取得上。

國會中的矛盾主要發生在上、下兩院之間,在上院的代表中,特別是那些代表英國北方舊的大領主貴族的「保守派」,他們要求國家不斷增加賦稅以充實在百年戰爭中大大虧損了的國庫,而增加國庫收入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從國王那裡獲得更多的封賞。但是,這一派的要求卻經常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那一派是以南方工商業者出身的新貴族為主、並有一部分與商人接近的富有的舊貴族所組成,由於經濟富裕,他們反對一再增加賦稅,因為國家賦稅的增加實際上就是他們個人私囊的減少。所以,十五世紀中期英國國會開會期間,每次都要發生兩派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激烈的爭吵,並且從爭吵發展到格鬥甚至廝殺。英王在無法制止的情況下,下令國會開會期間,各代表一律不準佩劍進入會場。但是,參加國會的議員們為了準備戰鬥,就把攜帶武器改為隨帶手杖,它不是武器,卻可用以戰鬥。這樣,每次國會都是以議員們手持「文明棍」大打出手而告結束。所以,這個時期英國國會就獲得了「手杖國會」的稱號。

「手杖國會」象徵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也可以說是導致以後爆發「玫瑰戰爭」的前奏。「手杖國會」所不能解決的矛盾終於發展到了會外,形成了兩個誓不兩立的封建主集團,它們是: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代表的北方大封建領主集團,這個集團以蘭開斯特家族的紅玫瑰族徽為標誌。另外的一派則是以約克家族為首的南方資產階級新貴族以及接近於資產階級的一些大貴族所組成,這個家族是以白玫瑰作為族徽的。兩個不同利益的封建主集團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戰鬥,從1455年進行第一場戰役起,斷斷續續地延續了三十年之久。由於兩派族徽之不同,在歷史上就稱之為「紅白玫瑰戰爭」,或簡稱為「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是一場封建領主之間的混戰,是一場爭權奪利的戰爭。也是一場非常激烈和殘酷的戰爭,戰爭中勝負無定,而每一次勝負總是伴隨著一次財產被沒收、大批的封建主被判刑和遭到屠戮。三十年的玫瑰戰爭不啻是封建貴族對於自身所進行的一場流血的大手術。

公元1461年,約克家族的愛德華終於最後擊敗蘭開斯特家族,佔領了倫敦,並被宣佈為英王,他就是愛德華四世。愛德華四世即位後,主要依靠新貴族和中產階級,竭力壓制蘭開斯特家族及各北方出身的大封建主,同時又提拔一批內戚幫他助理國務,因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並未很好地解決。

1483年愛德華四世死後,因為他的兒子還在幼年,所以由他的弟弟理查攝政。理查是個既陰險毒辣又權欲很強的人,趁他侄兒年幼之機,篡位奪權殺害了他的侄兒,成為英王,他就是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即位後,受到了各方面的責難,因此,他就以高壓和屠殺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從而激起了一切貴族的反抗。而蘭開斯特家族又成為領導反抗理查三世的一面旗幟一一蘭開斯特家的繼承人都鐸家的亨利被推上了領導的地位,掀起了反抗理查三世統治的戰鬥。

享利都鐸是個頗有計謀的人,當他從逃亡的法蘭西回英國時,舉起了威爾士地區的傳統徽章——紅龍旗,因此,這支所謂的「仁義之師」又獲得了一定的羣眾的擁戴。 1485年8月22日,理查與亨利·都鐸在包斯華茲附近進行決戰,享利大勝,並斬殺了理查三世。這樣,亨利就繼承了王位,成為享利七世,從此開始建立了英國都鐸王朝的統治。

享利七世即位後,深感兩個家族對立戰爭所造成的混亂必須停止,他娶了約克家的繼承人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自作為妻子,以政治性的婚姻結束了兩個派別、兩個家族、兩個王朝之間多年來的宿仇,三十年的玫瑰戰爭到此也就最後地結束了。


玫瑰戰爭的起因簡單來說就是王位爭奪戰,其中牽涉到的兩大家族蘭卡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之間的後代誰更有資格繼承皇位。而這次繼承權的糾紛起源於先皇愛德華三世於1377年的死亡。

愛德華三世原本有五個合法繼承人,但是大兒子黑太子愛德華英年早逝,他最大的長子也緊隨其後,所以王位最終是由黑太子愛德華的二兒子理查德二世繼承,繼承王位時他只有10歲。看到這裡大家就要質疑了,命名愛德華三世還有其他的子嗣,為什麼要把王位傳給孫子?那是因為根據當時傳位原則:兄長的兒子的繼承權要優先於叔伯。可是當時年齡尚且年幼的理查德二世面對正值青壯年的叔父們,繼承王位的不確定性以及質疑的確很多,更何況他還不是長子。依照慣例,理查德立了羅傑·莫提梅,也就是愛德華三世的外孫為王位合法的繼承人,但是這一慣例又因為愛德華三世在世時,於1376年簽署的一項特令,裡面規定女性沒有無權繼承王位。所以羅傑的繼承權就落到了他的叔父之後。

之後理查德二世一直與當時的世家大族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不合,更因為他在威爾士以及柴郡的政策導致了貴族們的不滿。於是1399年,流放歸來的亨利·博林布魯克利用這些矛盾,最終擠開了羅傑,加冕為王,稱作亨利五世,蘭開斯特家族從此佔據王位。然而他的後代並沒有他這麼好運,到了亨利六世的時候,由於統治不當以及自身間歇性精神病的困擾,他一直被其他貴族詬病。當時約克公爵趁機對王位發起挑戰,


起因本質上來說就是繼承權的問題,而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 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 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蘭開斯 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誌;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誌。這兩個封建 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