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時期,強悍的匈奴在內有天災政變,外與漢軍交惡的情況下,單於呼韓邪被逼無奈,來到長安,入朝覲見,可見當時的漢朝還是強盛。公元前33年,年近古稀的呼韓邪單於向漢朝求婚,這時的漢朝是漢元帝劉奭在位。

劉奭雖然好學好儒,治理朝政的辦法雖然不多,但是,後宮嬪妃很多很多。多到臨幸時要通過畫像才能選擇她們。所以說呼韓邪單於向漢朝求婚算是找對了地方,漢元帝不願意皇室的女兒去塞北,就到嬪妃裏找。當時的嬪妃們為了讓畫工把自己畫的好看點,紛紛行賄於畫工。有個叫王昭君的宮女,自始至終不願行賄於畫工。自願出塞,遠嫁匈奴。

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三年,呼韓邪就死了。由於匈奴實行的收繼婚制,所以,呼韓邪的兒子復株累單於又娶了王昭君。後來複株累也死了,呼韓邪的孫子也要王昭君,但是沒有成真。

王昭君遠嫁塞外能夠流芳百世,是因為她和她的子女們為漢朝和匈奴的和諧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有人說,漢武帝對匈奴徵戰那麼多年,還不如昭君一個琵琶曲。其實不然,昭君出塞正是匈奴被漢朝打的屈服的情況下,才通過和親走向和平的。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有時為著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聯婚,被稱為「和親」。這種「和親」關係最早是在漢朝統治者和匈奴族的單於之間進行的。

秦末漢初,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在其首領冒頓單於的統治下,向東滅掉了東胡,向西趕走了大月氏,在北邊打敗了丁零等部族,往南征服了樓煩、白羊,不斷地進攻燕代,並且渡過黃河,佔領了河套廣大地區。這時,匈奴擁有騎兵三、四十萬成為西漢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脅。

為了防禦匈奴進攻,漢高祖劉邦把韓王信封於代北。公元前201年,匈奴大舉進攻馬邑,韓王信投降匈奴。第二年,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韓王信,結果中了匈奴的誘兵計,在自登山被冒頓的騎兵圍困七天七夜。最後,劉邦用陳平計,派人買通了冒頓的閼氏,才得以突圍。白登戰役後,冒頓單於仍不斷進攻漢朝的北部邊境,連封在代地的代王喜也嚇得棄掉封國逃回長安。由於當時漢朝的社會經濟殘破,國力空虛,內部統治還不夠鞏固在無力與匈奴逃行大規模戰爭。於是,劉邦在公元前199年採納了劉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決定以宗女為公主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送去大量的袈,繒、酒、食物;並且與匈奴單於約為兄弟。

劉邦以後的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時期,基本形勢沒有大的變化,西漢政府繼續執行劉邦開始的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2年、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5年和公元前152年,漢朝皇帝都曾經送宗女嫁給匈奴單於,或者重申堅持與匈奴實行「和親」。漢朝政府送給匈奴單於的東西也逐年加多。漢文帝六年與匈奴「和親」時,一次就贈送給匈奴單於錦繡衣袍、黃金裝飾的帶子、黃金帶鉤、漢族人用的篦梳以及幾十匹刺繡、織錦等大量物品。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說到底是帶有貢納性質的政治聯婚。送去的女子,和其他物品一樣,不過是對匈奴貴族的貢品。西漢統治者當時實行這一政策,也是迫於形勢而不得已的。儘管如此,這種和親政策,卻也帶來了相對和平局面,。西漢政府與匈奴同意在邊界地區「通關市」,允許兩地間的貿易交換。於是,匈奴人帶著驢、馬、羊、駝和獸皮等物產在「關市」與漢族商人交換繒、帛、酒和糧食。「關市」貿易,一時相當繁盛。當然,只靠「和親」政策,並不能徹底解除匈奴貴族勢力的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景帝的七十多年間,匈奴貴族一有機會,仍然不斷地攻掠漢的邊郡。每次進攻都要「殺略人民」,搶掠牲畜。特別是雲中和遼東兩郡受害最深,每年都要有一萬多人被匈奴貴族殺害或掠去做奴隸。有時匈奴進攻的報警烽火直達甘泉和西漢都城長安。有一次入犯的匈奴竟然連皇帝御苑的馬都給搶走了。雖然如此,在當時漢朝政府國力不足的情況下,採用和親政策,還是爭得了「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的局面。這樣就給西漢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不斷積蓄軍事力量,準備反擊匈奴的攻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隨著西漢初年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同時,文、景兩朝還積極移徙人民充實邊塞,墾田積糧,養殖戰馬,軍事力量也有了充足的準備。到了漢武帝時,便放棄對匈奴單方面退讓的和親政策,向匈奴貴族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爭。從此,西漢與匈奴「絕和親」八十多年,到漢宣帝時,由於匈奴在漢朝軍隊的連續打擊下,勢力衰落下去,加上連年天災,致使「人民、畜產死什六七」。原來被匈奴征服的丁零等部族,這時也都紛紛脫離匈奴貴族的控制,併合漢軍進攻匈奴。匈奴也沒有向漢朝發動進攻的力量了。同時,在長期戰爭的影響之下,西漢王朝內部的社會矛盾也日趨尖銳。於是,漢朝政府與匈奴貴族之間的戰爭漸漸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復了兩族間的「和親」。不過,這已經是漢朝略居優勢的形勢下,雙方走向妥協的產物。比起漢初的和親,雖然都是政治聯婚,情況已有不同了。

漢宣帝時,匈奴內部經過「五單於爭立」的紛爭混戰,接著又出現了呼韓邪單於與郅支單於的南北對抗的局面。呼韓邪單於想藉助漢朝的支持,挽救匈奴的危境,決心歸依漢朝。公元前51年和公元前49年,呼韓邪單於兩次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漢宣帝對呼韓邪單於以客禮相待,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給他的禮遇位置,甚至放到漢朝各個諸侯王之上。同時還贈送給他黃金單於璽、漢式衣裳、冠帶、玉貝劍、佩刀等物,表示對呼韓邪政權的支持和友好。呼韓邪單於也向漢宣帝表示,願意留居漠南,協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域塞。雙方建立了和平相處,互相支持的關係。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出兵攻殺了郅支單於。呼韓邪單於實現了重新統一整個匈奴的願望。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漢朝對他隆迂如初,而且贈賜加多一倍。呼韓邪向漢元帝提出,願意當漢家女婿,復通和親之好,元帝立即應許。一個叫王嬙,字昭君的官女,原是「良家子」出身,這時慷慨應召,主動出來「請掖庭令求行」。漢元帝決定將她許配呼韓邪單於。王昭君容貌豐美,儀態大方,通情識理,深得呼韓邪單於的傾心敬愛,特加稱號「寧胡閼氏」,意思是通過這次和親,將與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寧的關係。漢元帝也很高興,下詔改元:「竟寧元年」,表示取得了永遠和平相處的局面。王昭君伴同呼韓邪出塞以後,一直生活在匈奴遊牧地區幾十年。呼韓邪死後,又「從胡俗」,改嫁給復株累單於。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漢匈通好關係。這種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西漢的終了。史載當時:城晏閉,牛馬布昭君出塞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北方邊郡出現了空前安定的景象。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們傳頌的「昭君出塞」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