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BBC新聞、紐約時報、歐洲新聞網(Euronext)、環球新聞等外媒消息,著名

作家、演說家伊恩·布魯瑪於9月19日卸任紐約書評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主編。

此時距離其就任,僅過去16個月。

伊恩·布魯瑪的離開與去年以來持續發酵的

#

metoo運動以及對其相關反思的整個風潮

相關。

上週,紐約書評因發表加拿大音樂人Jian Ghomeshi的文章《對#標籤的反思》

(Reflections from a Hashtag)而陷入爭議。

Jian Ghomeshi曾被指控性騷擾多名女性,但2016年,Jian Ghomeshi逃脫了所有指控,被判無罪。

Jian Ghomeshi的文章發表之後,布魯瑪在接受Slate採訪時表示他本人沒有判斷指控對錯的權力。「我所知道的是,他被判無罪,且沒有證據證明他犯下罪行。」

而這些言論隨後引起軒然大波,

激發了更多要求他罷免的聲音。在觀點的分歧之外,更多讀者認為此文章質量堪憂,降低了紐約書評的調性。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紐約書評,對於

伊恩·布魯瑪的卸任,各方媒體的爭議仍在發酵。

編譯整理 |  新京報實習記者 李雯雯

伊恩·布魯瑪,1951年12月28日生於荷蘭海牙,先後在荷蘭和日本接受教育,之後曾從事話劇表演、紀錄片製作和攝影等工作。

 

20世紀80年代後,他主要從事記者和文化編輯,為主要出版物撰寫以政治和文化為主題的文章。於2008年被授予肖倫斯坦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這一年度獎項,「不僅是因為他傑出的作品,而且也是因為其幫助美國讀者瞭解亞洲的複雜性。」

 

2017年5月,伊恩·布魯瑪出任紐約書評主編。

-事件如何發酵?

紐約書評的發言人Nicholas During已證實了時任紐約書評主編的伊恩·布魯瑪在刊登加拿大前電臺主持人Jian Ghomeshi的一篇文章後卸任,但目前還不清楚伊恩·布魯瑪是主動辭職還是被解僱。

《紐約書評》所刊發的

Jian Ghomeshi的文章《對#標籤的反思》

 

上週,紐約書評因發表加拿大音樂人Jian Ghomeshi的文章《對#標籤的反思》而陷入爭議。在《對#標籤的反思》一文中,Jian Ghomeshi說自己受到了「足夠多的羞辱」。

紐約時報批評Jian Ghomeshi在該文章中採取了自我憐憫的語氣,並弱化自己曾經被指控行為。如Jian Ghomeshi此前曾被超過20名女性指控性騷擾,但在文章中他只寫道「幾名」。另據BBC報道,除了20餘名女性之外,還有一名男性指控Jian Ghomeshi對他進行性騷擾。

-伊恩·布魯瑪曾透露自己被迫離職

 

伊恩·布魯瑪沒有回復紐約時報、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記者要求置評的電話和電子郵件。

伊恩·布魯瑪

但據紐約時報報道,布魯瑪曾向一家荷蘭雜誌Vrij Nederland透露他自己被迫辭職:不僅是因為這些批評,同時也因為大學圖書出版社和紐約書評的核心贊助商被威脅會受到抵制。

 

「我預計到(發表文章)會有強烈的反應,但我希望這能夠開啟相關的討論——對於哪些行為不端卻被法院判處無罪的人,我們該如何處理。」

——伊恩·布魯瑪回答Vrij Nederland雜誌。

 

-伊恩·布魯瑪如何看待#METOO?

 

《對#標籤的反思》發表之後不久,布魯瑪在接受數字媒體出版物Slate的Isaac Chotiner採訪過程中談及了這篇文章的來歷、自己與Jian Ghomeshi的接觸過程以及自己對Jian Ghomeshi行為的看法。

 

幾個月前,布魯瑪通過另一位編輯與Jian Ghomeshi認識並對他的故事產生了興趣。在採訪中,他指出發表文章的目的不是為Jian Ghomeshi的行為辯護而是是為了激發社會公眾的討論。

 

「我之所以有興趣發表這篇文章,恰恰是為了幫助人們思考這類事情。」布魯瑪在採訪中說,」我不是在討論違法的人,也不是討論強姦犯,我討論的是那些性行為不端、以某種方式濫用權力的人,而問題是應該如何制裁這些行為。」

加拿大音樂人Jian Ghomeshi。

在採訪中布魯瑪針對Jian Ghomeshi的行為和#Me Too運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聲稱自己對Jian Ghomeshi 的指控並不完全清楚、也不真正關心,「我不是判斷每一項指控正確或錯誤與否的人」。

 

而對於#Me Too運動,他認為是對男性行為的必要糾正,完全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同時表示「就像所有好事一樣,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

 

-是蒼白無情的編輯,還是真正的#ME TOO先鋒?

 

社交媒體上針對布魯瑪事件的討論仍然在持續發酵。

 

@Elaine Corden

布魯瑪在Slate採訪中的回應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和冷酷無情,而這樣的人竟然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學雜誌編輯。

 

@Kathleen Frydl

老實說,這應當成為伊恩·布魯瑪在紐約書評的終點。

引起爭議的最新一期紐約書評。

 

@Rakesh Satyal 

如果伊恩·布魯瑪在週一仍然受僱於紐約書評,這對於每一位從事出版工作的女權主義者來說,都將是一個任性的侮辱。

 

@

紐約大學教授Jay Rosen

 「如果你要發表具有挑釁意味的文章,你認為對此表示沉默是不公平的。你最好確認它的寫作水平極佳,真誠,真實。」

 

但《名利場》雜誌稱,布魯瑪很可能是一個真正的#Me Too運動先鋒——一個不是因任何性騷擾行為而因為此種行為辯護從而失去工作的人。該雜誌同時指出整個圖書行業都存在一個重要悖論:許多消費者,讀者和低級別員工都是女性,但是許多高級編輯和高管都是男性。而布魯瑪事件說明#Me Too運動已經對誰可以領導美國傳統出版物產生了影響。

 

本文為獨家原內容。整理及編譯:實習記者 李雯雯;編輯:走走。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槓精的誕生

 | 貓奴的誕生 | 曉書館 | 4·23書系 | 好書致敬禮|2017十大好書|聚會方式

|第一批90後|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黃仁宇|

社會我

XX

 

孩子們的詩

 | 

2017

年度好書

 

call

 | 

至愛梵高

 | 

南京大屠殺

 | 

隱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華》

 | 

西南聯大

  | 

性社會學

 | 

11

 | 

秋季書單

 | 

江歌案

 | 

魚山

 | 

龍榆生

 | 

閱讀評審團

 | 

黴土豆

 | 

我和你

 | 

兒童性侵

 | 

廣播體操

 | 

嘉年華

 | 

保溫杯與中年危機

 

|

《二十二》

人性惡

 

低慾望社會

點擊

閱讀原文

,選出你心目中的「40年40本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