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隨著長三角、內地及西部城市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求職者開始「就近擇業」,珠三角地區很難延續往日對務工人員的那種強勁吸引力。為此,珠三角地區很多企業主動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待遇,底薪增幅普遍在100元以上。即使這樣,「用工荒」特別是基層作業人員的短缺狀況預計會持續到五六月。(2月22日《中國青年報》)

近兩年來,珠三角勞動力短缺的警報不時拉響。當地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都發現,工人不像以往那樣好招了。據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顯示,2009年第四季度勞動力需求人數達194.4萬,求職人數為112.5萬,求人倍率為1.72,用工缺口為81.9萬。

有分析指出,隨著經濟復甦,珠三角企業工資缺乏競爭力、務工人員擇業觀的改變和中西部城市就業空間的增大是「招工難」主要原因。實際上,務工人員的「羣體性覺醒」讓他們試圖對珠三角老舊的工模式說「不」。工資低、工時長、權益難保障,這讓他們大批離開珠三角,走向西部地區,走向承接了產業轉移的家門口……

這說明,一向被認為接近於「無限供給」的中國廉價勞動力,現在卻越來越短缺。過去,一些人總是認為國內勞動力數量龐大,是「無限供給」,過剩與短缺的平衡點還遠遠沒有到來。甚至有這樣的觀點:保持工人的低工資,對於保持珠三角低成本的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有利乃至必需的。

也正是基於這一「共識」,珠三角大多數企業長期以來僅僅對務工人員開出「生存工資」。十多年來,務工人員整體的實際購買能力的增加,甚至跟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一項對珠三角五市1500餘名農民工的最新調查表明,從2007年開始,農民工每月、每週、每天的工作時間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時工資卻在下降,從2007年的8.0258元/小時,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時。

事實上,珠三角企業沒有認識到國內廉價勞動力充裕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衰減。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大、兒童與老年撫養贍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的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社會負擔相對較輕,勞動力成本低廉,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對珠三角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能源供應和原材料,促成了珠三角經濟長達20年的騰飛。珠三角經濟在遭遇經濟危機寒冬之前,曾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長。現在,從珠三角整體來看,以微利加工方式生存的企業仍佔大部分。

而一些當世地政府管理部門擔心,如果沒有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珠三角大多數企業將無法生存。問題是,珠三角的產業升級與「用工荒」的死結之間,本身就是悖論。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作為珠三角企業最主要的比較優勢,將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而逐漸失去。

中國經濟已經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儘管從全球範圍來看,特別是和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勞動力成本還很低,儘管從國內看,勞動力成本也在逐步提高。但應該說這些年在這方面提高得還不夠,所以國務院多次提出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應該看到,一個始終以廉價勞動力眾多而著稱的經濟體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始終依靠廉價勞動力默默奉獻而保持的高速發展是失衡且不可持續的。因此,別指望廉價勞動力時代還會重來。珠三角要想走出「用工荒」困境,就必須實現產業升級,就必然淘汰一批低成本、粗加工的企業,也必然需要減少低工資、低保障的「兩低型就業崗位」。

對於珠三角一些企業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而不與時俱進,那隻會削弱其自身的競爭力,因為人為設置的廉價勞動力成本遲早會被市場機制衝垮。進一步推斷,僅僅依靠低勞動成本謀發展的企業永遠是一家長不大的企業,如果因為增加務工人員工資和福利待遇就能壓垮它,那隻說明這家企業早就該倒閉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