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自由话语: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何在? 2016-12-05 09:43:55来源:非菩提者微信作者:陈培永 点击:178评论:0(查看) 0

  有人说,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自由主义的时代,自由主义的若干话语被人们普遍接受,自由主义的理论设想都在得到印证,现代社会已经不能想像自由主义之外的理论和实践。

  有学者甚至认为,自由主义的理念与原则正从中国文化的外部走向内部,从边缘走向核心,成为中国人社会想像的重要构成性部分。平等主义、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自由主义比其他思想更有可能同时满足平等主义、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要求与限制,因而更有可能提出一种可欲与可行的中国现代性的规范论述。

  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来说,我们确实要迎接这个挑战。自由主义在中国最初仅仅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一度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发展,虽然在今天少了狂躁和喧嚣而变得平静,实际上已经成为颇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它从精英知识分子的学术话语,广泛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实际行动上。

  我们应该明白,追求自由、平等、多元不代表就是自由主义,要祛除谈个人自由就是自由主义,谈社会主义就不要个人自由的社会观念,马克思主义也追求自由,也追求平等,也追求多元。我们不能放弃对这些理念的阐释,要去争夺对自由的话语权、解释权、实践权。

  我们需要避免走进一种话语误区,好像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而自由主义所讲的一切都真真切切,美好无比。充满诱惑性的话语会把人伤得更厉害,它远比一开始就够冷峻、够直白的话语带来得伤害更大。

  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确实比自由主义显得不太动听,因为它除了讲民主,还讲专政,除了讲公民,还讲阶级,除了讲自由,还将剥削等等。但对现实的国家有所认识的话,你就会明白,有任何一个国家只有民主没有专政,只有公民没有阶级,只有自由没有剥削吗?自由主义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它的实践真得就完全做到这些而就没有推行专政、等级、歧视的政策吗?

  中国自由主义天真的地方在于,用西方的药来治中国的病。它认为追求个人自由是基本原则,需要制度保障,而最好的制度是西方民主宪政,因此中国必须走向以西方为模板的民主宪政道路。中国要深化改革,就得进一步市场化,抵制政府权力的干涉,西方所推行的宪政民主、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必然是要实现的目标。

  中国自由主义实际上缺少对中国问题的真正分析,不可能建构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以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为依归的理论体系,不能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独到路径,只能沦落为西方自由主义话语的贩卖者和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辩护者。

  当然,批判中国自由主义最有力的一招,就是加强制度的建构,切实把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转化为现实。为此,我们要抓住自由主义的软肋,它局限于追求政治上的自由权、公民权、平等权,而不知道物质生产领域的不自由、不公平,已经注定不可能带来实质意义上的自由和公平。

  个人自由、社会公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在生产领域,而不是市场的交换领域和政治领域。不能在政治上讲人人自由和平等,而在经济社会领域讲弱肉强食,讲谁有钱谁就是老大。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自由主义的批判者,但不是盲目的批判者,它应该是治疗自由主义的良药。自由主义抓住了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抓住政治领域,还要抓住生产领域,不仅要追求政治领域的自由和公平,还要追求经济社会领域的自由和公平。

  从关注国家层面的公民、法治,再进一步关注生产领域的社会成员的真实处境,解决生产关系的公平,才是真正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也才能真正超越自由主义。

  节选自《解放的图景》: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