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衆號“型物志”,作者:有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美感教育,無關階級;美好生活,無關金錢。

有熊曾在雜誌社工作了近10年。機緣巧合,迷上了陶、瓷、石等生活器物,認識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新手藝人。剛開始吸引我的是物,後來是人,以及他們對於美的堅持和理解。於是,有了“型物志”。

“型物志”想做的,是找到那些有型的物,認識那些有志的人,然後把他們介紹給更多人。並且,每個月會分享一本書,不定期舉辦一場讀書會,線上美學電商平臺即將開啓,線下手作課堂也邀讀者一起聞香、喝茶、做手工。

每天、每週、每月,花一點點時間,買手藝人的物,讀物背後的故事,讓生活變得有意思。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吸收支持和維展生命的活力。

型物志

ID:xingwuzhi

去千里之外的世界,看近在咫尺的事物,

與主理人有熊一同尋找美型物,探訪手藝人,

把人生浪費在一切美好上。

“怪婆婆”草間彌生,人氣一直很旺。2015年,紐約 David Zwirner 舉辦的「Give Me Love」個展,排隊6個小時觀看45秒;2017年,洛杉磯The Broad發售50000張門票被一搶而光;2018年,亞特蘭大High Museum的《無限鏡屋》展,公開發售第三天就全票售罄……

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辦的“正版”草間彌生大展,自從3月7日正式開展開始也天天被擠爆,尤其是雙休日,至少排隊3個小時以上。原本以爲是來欣賞展品的,到現場才發現更多人是來拗造型拍照的。

他們對展品是不是有不一樣的看法呢?

▵草間彌生全球展都繞不開“排隊”

在排隊時,不少人也會舉起手機記錄下來

photo by Amber

01

打卡大部隊:

“快來幫我拍一張。”

復星藝術中心廣場上BossaNova的背景樂響着,午後的太陽照着,早春的風吹着,身邊走過的人也不停留,基本就向着一個方向前進:復興藝術中心門口那個黃澄澄的波點大南瓜。

▵一羣姑娘穿着波點服裝站在波點南瓜前

從背影看去

她們和作品融爲了一體

photo by Amber

南瓜,是草間彌生作品裏的重要元素。她超愛南瓜,認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南瓜都非常完美、有趣和可愛。在創作前,她總會冥想,並和南瓜在靈魂和想象世界中呼應。這次的大南瓜與直島那個相比,身形更修長。

▵坐落在直島的南瓜

當有熊還在欣賞時,耳邊聽到“快來呀”,身邊一位穿着時髦,戴着黑色寬檐禮帽的小姐正招呼着同伴,並順勢掏出手機說,“快幫我拍一張。”

同伴第一時間右手接過手機,熟練的半蹲、手機仰角45度,左手比劃着,“頭往右邊轉一轉,再轉,好了。OK。”

▵拍照成了看展的必選項

觀展者摸索出了展覽拍照“祕訣”

走進一樓第一個展廳,還好,工作日參觀者並沒有“烏泱泱”。遇見的第一個裝置藝術是“隱匿的人生”。大大小小的凸面鏡鑲滿了一條長廊,好比許多被放大了幾百倍的大頭針訂在牆上。

▵展品《隱匿的人生》

這時,三個打扮時髦的阿姨衝到了展品面前。仔細打量,每一位都衣着優雅,其中一位留着及腰的小波浪,紅色LV圍巾,白色長裙搭配一件卡其色大衣,腳上踩着一雙厚底鞋,一看就是精心打扮過的。

“這種地方要拍鏡子裏面,這是凸面鏡呀,和別人拍出來不一樣。”這位阿姨指導她的小姐妹站在鏡子前,拿出手機對着鏡子自拍了一張,“你看看,靈伐?”

▵透過鏡子看自己

和現實中的自己相比

往往是有差距的

這叫“腦補”

阿姨們剛走,又來了一對母女。“媽,你一會兒就幫我這麼拍,要豎着,腳在最下面這條邊,光調暗一點,手機稍微往後斜一點兒,你一直按着連拍就可以了。”

▵在這裏

好像每一個都是攝影高手

“這裏,排隊,拍照片。”一位男士只用了三個詞,就把女孩們“吸引”了過去。在作品《我要親眼見證內心》被放置在了《隱匿的人生》中,看起來就是六面普通的落地鏡,但是透過鏡面上洞向裏望去,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

▵展品《我要親眼見證內心》外部

有熊剛掏出手機想拍一張“內心世界”,就聽到後面有人對我:“往後面一點,往下一點,誒,對了。這樣看着像不像萬花筒。”身後一位中年大叔給出了熱心指導。

▵動態幕簾在凸面鏡上,會一直在變化

這是這件作品很有意思的地

本文來自【型物志】

關注公衆號

回覆“草間彌生”閱讀全文

查看更多專題

「 今年的雙年展,保證你看得懂。 」

「 你真的看得懂浮世繪嗎?」

「 記上海“龐貝末日”大展」

點擊進入有熊記

購買手藝人作品

如你所見,我們會不定期與一些優質的公衆號互推。推薦內容由對方公衆號提供,不代表界面文化的立場和態度,不收取任何費用。歡迎根據興趣關注。感謝你的理解和支持。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