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民營體檢機構結束三足鼎立走向二強分治,但胡波認爲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公立醫院,民營機構如何發揮優勢擴大業務,如何面對專業性質疑?

  全文1829字,點擊文末鏈接可暢讀全文,也歡迎參與文末評論。

  北京,市民經過慈銘體檢的廣告牌。隨着行業利潤被不斷壓縮,民營體檢機構“巨頭”之一的慈銘體檢將在慢病管理和女性健康領域發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財新記者 丁捷 馬丹萌 實習記者 趙今朝

  隨着行業利潤被不斷壓縮,民營體檢機構原“巨頭”之一的慈銘體檢將在慢病管理和女性健康領域發力。

  3月28日,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慈銘體檢)董事長鬍波在博鰲論壇期間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體檢中心可作爲流量入口,通過數據轉化,搭建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實現體檢後對疾病的追蹤管理,這在有數據壁壘的公立醫院難以實現。

  胡波認爲,體檢行業“總的盤子”很大,但行業發展利潤越來越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17年中國健康體檢人次5.01億,超過總人口的1/3,到2018年,預計全國體檢人次可有5.63億人次,市場規模達1498億元。

  民營體檢行業巨頭競爭激烈,但不同機構提供的服務同質化嚴重,以低價競爭爲主。2017年7月,慈銘體檢被美年健康收購,國內民營體檢行業結束“三足鼎立”,呈現美年健康(002044.SZ )與愛康國賓“二元對立”局面。在此之前,慈銘體檢2016年實際淨利潤爲1.24億元,同比增長21.51%。

  據大健康領域投資諮詢公司LH Views分析,一方面,兩巨頭靠點擴張的模式面臨二三線城市發展潛力低和推高運營成本的問題。另一方面85%的體檢爲團單,客羣單一,在產品同質化情況下,遷移成本低,想要留住客戶,價格戰難以避免,充足的競爭將導致利潤率逐漸下降。

  胡波告訴財新記者,公立醫院目前仍然是大衆體檢的主流選擇,民營機構的市場空間有限,且受藥品零差價等政策影響,公立醫院利潤空間縮小,政府撥款不足,部分醫院的體檢收入甚至可佔總收入20%到30%。

  但公立醫院體檢業務有其侷限性,難以構建系統、打通數據,做到持續跟蹤管理。胡波提到,民營體檢機構可創建系統,連接各地的體檢中心,一方面方便管理所有客戶,另一方面,體檢者也可對比自己多年來的體檢數據,對後期慢病管理有益。

  而隨着女性主導地位在消費羣體中日益凸顯,“她經濟”也成爲健康產業關注的重點領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