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中的碑文

溫州網訊3月28日,記者在市區江心嶼的“宋井”邊看到,拓印專家正在井內作業。現場的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經過前期準備,拓印專家於本週一下井拓印,整個拓印工作將持續到下週。

現在的“宋井”和“海眼泉”哪個是青了禪師所開鑿?如果“宋井”是真正的“海眼泉”,那麼“海眼泉”是後人根據“北斗七星”佈陣加鑿的,還是另有原因呢?中國美術學院高級規劃師馬山教授在研究江心嶼七口古井的過程中,提出以上兩個疑問。關於江心嶼900歲“宋井”內壁古文被報道後,這兩大懸疑引起市民關注。

對此,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工作人員說:“馬教授提出的疑問還需考證。拓片出井後專家將進行研究,有結果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

拓印專家在工作 記者鄭鵬/攝

現場:拓印第一步是貼宣紙噴水

昨天下午1時20分,拓印專家麻老師下“宋井”開始工作。從井口往下望,他坐在離井口約3.5米高的一個僅1.5平方米的木質工作臺上拓印。他拿出準備好的宣紙,輕輕地將宣紙平整鋪貼在石碑上。等待幾分鐘,他拿起一個裝有水的瓶子,朝整張宣紙噴水,然後拿刷子在宣紙上刷了幾遍。

麻老師說:“貼宣紙、噴水是拓印的第一步,之所以在宣紙上噴水,是因爲噴水後宣紙會軟掉,利用刷子反覆刷,可以將宣紙入字口,以便蘸墨。”

蘸墨的過程也特別講究,首先要等宣紙乾燥。此時,因爲水氣增多,“宋井”內變得異常潮溼,給拓印帶來一定的難度。好在經驗豐富的麻老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吹風機,對着宣紙慢慢地吹,不一會兒,宣紙變乾燥,他趁機拿起刷子開始蘸墨。

“蘸墨的工作,需要用刷子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塗在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地白字的拓片就複製完成了。”麻老師說,所謂拓印,就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

當天下午1時40分許,一張拓片終於拓印完成,麻老師拿出一次性袋子將拓片裝好。現場的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工作人員也早有準備,用繩子將一隻鐵桶放入井,麻老師將拓片放進鐵桶內。一張拓片就這樣出井了。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雖然拓片已經出井,但拓印工作尚未完成,還需在室外將拓片曬乾。這位工作人員說:“如果天氣晴朗,在陽光下,剛出井的拓片10分鐘就可以曬乾,像今天這樣的天氣,則要曬20來分鐘。”

當天下午1時58分,經過陽光的照曬,一張拓片終於完工。只見這張拓片上共拓印了80多個字,在拓片反面,還能看到凸出的立體紋路。

直擊:一張拓片因井內潮溼出現瑕疵

貼紙、噴水、敲刷、烘乾、上墨,別看麻老師在井下做了這幾個動作,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當天下午2時30分,徵得現場工作人員同意後,記者戴上手套,沿着由兩條鋼管組成的“下井梯”下井,近距離觀察拓印手法。

下井過程中,記者近距離看到“宋井”內的古文。古文共分爲兩部分,一部分在距離井口1米多的位置,第二部分在距離井口約3.5米的位置。兩處古文均刻在7塊石頭上。

在井內的工作臺上,可以看到石壁上冒着水汽。麻老師剛上墨的一張拓片上,此時因爲井內太潮溼,出現一點小瑕疵。麻老師說:“如果拓片上面水太多,就需要重新拓印。”

記者發現,井內除了潮溼,還有點悶。在這樣的環境中,麻老師要工作半個月左右。

麻老師說:“挖掘溫州的歷史文化,瞭解當時的風貌,別有一番趣味。拓印古文挖掘歷史文化,我參與其中感覺特別快樂。”

專家:井內刻的經文是北宋字體

當天下午3時許,麻老師共拓印出兩張拓片,一張拓片上有80多個字,另一張拓片上有100多個字。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宋井”內,這樣的拓片一共要拓印14張,目前已經完成第一部分古文三分之二的拓印工作。

麻老師說:“在我20多年的拓印經歷中,這次出井的拓片是北宋的字體,書寫的文字方方正正,在我接觸過的裏面算中上。”

他還說:“井中的古文刻的是經文,這口井已有900餘年歷史,古文沒有署名,到底是誰寫的,需要全部拓印結束後再進一步考證。”

(溫州網-溫州都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