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是传统的蚕桑重镇,自古以来就有蚕熟半年粮的说法,在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接触过种桑养蚕这项农事。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周王庙镇的桑农们又忙得不可开交。

浙江海宁:桑苗嫁接正当时 亩均产值超万元

记者金荷淼:今天,我们财经频道“春耕走一线”报道组来到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重点关注桑苗种植业。这两天气温回升,可以看到桑农们也三五成群,抓紧时间把嫁接好的桑苗移栽下田,像我手上这样一株小小的桑苗嫁接体,他们每天通过纯手工的方式可以栽种超过五千株,这些栽种下去的小桑苗20天内会冒出新芽,八个月之后就能作为商品苗进行销售。

周王庙镇嫁接桑苗的产业有着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传统嫁接的方法是以一棵实生桑苗的根系作为砧木,以品种桑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成小桑苗之后移栽到田地里,培育为成林桑,这样长大的桑苗品质更好,产量也更高。

浙江海宁周王庙镇星火村桑农:这个有一定难度的,嫁接桑苗的话,只有我们这里,其它地方真的是很少的。

桑农邢菜明告诉记者,嫁接的桑苗需要在清明节之前全部移栽到田地里,这两天大伙儿正在赶工。现在他家里还有两亩多的地,能栽种7万多棵小桑苗,今年种晚了,还有几千株没有种完。

浙江海宁周王庙镇星火村桑农邢菜明:一般的一亩地卖到个一万几千元,这个我两亩多的地卖快四万多的钱。这个小桑苗是比较快的,是成效比较快一点。

据统计,2018年全镇嫁接桑苗面积5650亩,总产值达到1.06亿元。从品种结构来看,全镇优新桑品种的繁育比例已达99%以上

浙江海宁:蚕桑产业链薄弱 亟需转型升级

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桑农构成了春日里蚕乡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我们也注意到,桑农们的耕作方式依然是纯手工的,蚕桑产业链有待完善。

早上八点钟,在周王庙镇的桑苗交易市场上,一车桑苗刚刚到货,桑农们正在把成捆的桑苗搬运到仓库里,安置妥当后等待销售。这里的营销户告诉记者,桑苗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2017年的时候一株桑苗能卖到一毛多,现在每株只能卖五六分钱。

浙江海宁周王庙镇实生桑苗营销户金德生:一株嘛,开始的时候,我们这里六分多,现在卖到是三分到五分,原来开始的时候,五六分,六分多一点,今年行情差呀。库存现在不多了,原来我们这里库存只有几十万,那边还没卖掉,还有好几百万呢 .

浙江海宁蚕桑技术服务站站长林蔚红:(桑苗)它整一亩成本都要达到1万块钱,所以风险是很大的。

目前周王庙镇的嫁接桑苗主要依靠内销,其中近八成会发往广西、云南等地。由于桑苗市场价格波动,一旦市场行情下行,高昂的人工成本就可能直接导致亏损。作为全国嫁接桑苗的主产区之一,当地在品种培育以及嫁接技术等方面依然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随着这两年桑苗电商兴起,当地出台政策,吸引年轻人返乡加入桑苗产业发展,逐渐发展出19家新的桑苗销售电商,销售出近500万支桑苗,销售额近900万元。他们还在销售端向外拓展,探索了一条走出国门的致富之路,将桑苗出口到希腊、土耳其、越南、葡萄牙、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桑苗出口总量近3000万株。

周王庙镇星富桑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炳华:我们合作社拿到那个桑苗出口(备案许可)以后呢,经常跟国外联系,十几个国家已经跟我们建立了一个外贸的关系,所以这一块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