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兩岸易經分享16:泰前否後,體現聖人睿智與慈悲

學易之前,聽到的成語多是「否極泰來」。

意思是說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頭,好運就會來到。

這個詞正是出自《周易》中的《否》卦和《泰》卦 。

《易經·序卦傳》中說: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故以言運數之窮通。亦曰否泰。」

「泰」就是順利;「否」就是失利。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轉化到這個事物的對立面。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成其志同」,這是《泰》卦的吉象。

因此,《泰》的卦辭是:小的前往,大的來到,吉祥通達。(小往大來,吉亨)

《否》卦閉塞,天地不交。則說「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大往小來,不利君子。

從《易經》64卦的卦序中不難明白:從《泰》到《否》只需一卦(步),從《否》再到《泰》則要六十三卦(步)。

從《泰》卦到《否》卦只有一步之遙,從《否》再到《泰》卻路途漫漫。人生便是這樣,失敗容易成功難,所謂否極泰來,人從失敗到成功需要歷經艱辛道路漫漫,成功到失敗只需要一步而已。

心意相同,不謀而合。8月2日,台灣的黃來鎰教授分享的易經知識中提到了周易64卦中的第11卦《泰》卦與第12卦《否》卦。

黃來鎰先生同提煉出一個觀點:《泰》卦在前,《否》卦在後,體現了易經聖人的睿智與慈悲之心。同時附上了他的三點感悟。

且看黃來鎰教授的關於兩岸易經分享16文章的具體見解。

原文分享如下:

學《易》之前,吾人曰:否極泰來。

研《易》之後,知悉《泰卦》序排於《否卦》之前,11卦《泰》,12卦《否》。

此乃易經聖人睿智與慈悲之心。

聖人告誡世人:人性往往過於通《泰》而趨於萎靡與率性,終究《不通》而心情不佳以至於不開口(否)。

泰,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否,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台灣《易經》後學黃來鎰感悟:

1、《易經》乃修身養性最佳寶典,並非純然占卜之學。

2、為人處事,瞻前顧後,極其重要,切勿樂極生悲。

3、《易》理:「陽極反陰,陰極反陽」。如何臻於陽極之時能夠持盈保泰,人生之極大課題也,敝人以為,唯有《進德修業》方能致之,共勉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