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你想“入坑”戶外嗎?先來看看這些老山友的經驗之談(血淚教訓)吧。

春天是開始戶外生涯的好時節,但倉促上陣,很容易一次終結。

暖氣停了,氣溫升了,花掛枝頭俏,而樹下往往人擠人,吵嚷嚷——春天的景區未免讓人乏味。

不如去嘗試一次戶外?畢竟無限風光在山野。但毫無準備、說走就走的“第一次”,會讓你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對戶外的興趣掃地。

第一次戶外,一般都從近郊的單日徒步開始,早上出門晚上就可以回家。這看似簡單,卻必須滿足十大標準,否則很有可能讓你在山上遭罪,再也不想去戶外。

這十大標準,是你第一次戶外成功的保障,分別應用在出發前、上山、下山、下山後幾個階段。如果成功標準是100%的話,其中出發前挑合適的路線就要佔到10% 。

一、選合適的路線,成功10%

對於準備踏出戶外第一步的朋友來說,“去哪兒”是首要的難題。這主要是因爲對戶外路線的難度沒有概念,無法根據體力和經驗來做判斷。其實,新人登山重在體驗,可以選擇大多數身體健康的普通人都可以堅持的難度。

選擇心儀、難度適中的路線——通過諮詢身邊玩戶外的朋友,或者上網查詢,選擇你心儀又適合的路線,是新人戶外成功的第一步。

比如,你想去賞花、玩水,搜索篩選出相應的路線時,還要考量以下幾個要點:

爬升量:當日路線爬升垂直高度的總和,新人建議在800米以下;

徒步里程:首次徒步8~15公里左右較適宜;

所需時間:建議3~5小時的路線,但新人制定計劃時可以把這個時間稍微放寬,增加20%左右;

避開難點:避開需要渡河、繩降的路線,以及難以攀爬的陡峭路段。

不管是什麼季節,都要注意,在下午3點左右到達登山出口附近的安全範圍內。(來源:《登山基礎》第69頁【日】田部井淳子)

忽略難度,一次拉劈——選擇太難的路線,不僅疲累,還有可能落單迷路、受傷。出師不利,對戶外的幻想破滅,導致你的戶外生涯“開始即終結”。

選定了路線,你只成功了10%,在此基礎上挑選一個靠譜的隊伍才能更進一步。

二、挑靠譜的隊伍,成功20%

戶外切忌獨行,新人尤甚。在確定路線的基礎上找一個靠譜的隊伍,不僅會增加安全性,你更會在這個羣體裏學到戶外知識、收穫情誼,這是你邁出戶外的重要一步。

找隊伍——確定路線後,你可以跟有戶外經驗的朋友組隊,或者在網絡上尋找隊伍。留意領隊的帶隊經驗是否豐富,是否有領隊、收隊等團隊佈置、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等。

切勿獨行—即便是簡單的戶外路線,獨行也會風險倍增:遇到岔路時迷路、扭傷、被蜂蟄傷等,獨自一人難以尋求救助,更沒有經驗應對,切不可取。

確定了目的地和隊伍,你已成功了20%,接下來,你就該準備鞋子、衣服等裝備啦。

三、挑選合適的徒步鞋,成功30%

“我穿運動鞋可以嗎?”當你如此諮詢時,很多領隊會告訴你“買雙登山鞋”。的確,一雙合適的登山鞋有助於減少疲勞和傷害,是裝備的重中之重,有了它,你的成功率就提升至30%。

買雙輕量徒步鞋——對於初級山友來說,一雙防水透氣、抓地性強的輕量徒步鞋即可滿足需求。它具有防水層,可以滿足偶爾涉水的需求;鞋底的抓地設計可以幫你踏步更穩定。

挑選徒步鞋時,穿上襪子,讓腳趾儘可能抵到鞋子前部,腳跟和鞋之間剛好能夠塞下一根手指即爲合適。

普通運動鞋,打滑、磨腳——日常運動鞋難以應對山野的碎石下坡路、溼滑路段等路況,抓地不足容易滑倒,更容易磨腳、起水泡。

除了腳上穿得正確,身上也不能出錯。

四、穿合適的衣服,成功40%

初次去戶外的你也許覺得“隨便穿穿得了”,但真正步入春季的山野,偶爾的冷風陣陣,中午又讓人熱汗直流,下午氣溫可能又會快速下降,所以戶外穿衣是有講究的。

戶外排汗衣——對於想在春季嘗試戶外的朋友來說,戶外排汗衣、保暖防風的衣服、寬鬆的褲子是基本要求。

專業的排汗衣是貼身的基礎層,它採用拒水合成材料,在你大量出汗時,會及時將汗液帶到表面蒸發掉,及時調節體溫,不會有難受的粘膩感。

但春季天氣多變、早晚溫差大,尤其是北方尚有寒風,抓絨、薄羽絨服、衝鋒衣等保暖、防風的的衣物也需與排汗衣搭配穿着。

不要穿棉質內衣——不要穿平時的棉質內衣去登山,它會將大多數汗液吸入纖維內部,黏貼身體,蒸發時帶走身體熱量,造成感冒甚至失溫風險。

穿得裝備都有了,你還需要額外的輔助裝備:一對登山杖。

五、備好一對登山杖,成功50%

也許在從未玩過戶外的朋友眼中,登山杖等同於兩根棍子,但箇中妙處,只有你真正用上了才能體會,它會將你第一次戶外的成功率提升至50%

準備一對登山杖——一對登山杖是你徒步的好幫手:它們讓你在山野裏“四腿行走”,將雙腿的負擔轉移到手臂上,不僅可以幫你省力,還有助於維持身體平衡。

不用登山杖,易疲累——不用登山杖,登山時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腿部,上山時更易感到疲累,下山時沒有登山杖的支撐重心難以穩定。

也不要以爲掰兩根棍子就可以替代登山杖,棍子重很累人,其次也不環保,易被山友鄙視。

除了登山杖,你還差最後一樣:一個揹包。

六、準備一個小揹包,成功60%

別看只是輕裝徒步,也需要帶不少零碎東西,比如水、食物、充電寶等,以及備用的衣服,這就需要你準備一個揹包,如此也就成功了60%。

20升左右、結實的揹包——你的首次輕裝徒步,雖然不需要多麼專業的戶外揹包,但也需要足夠結實,20升左右,夠裝水、食物、衣物即可。

沒有揹包,手提肩扛——沒有揹包,手提肩扛去徒步,疲累不說,雙手也不能被解放出來維持身體平衡。

至此,你的行前準備只差最後一步,那就是準備吃喝的食物。

七、合理安排吃喝,成功70%

因爲不知道什麼東西適合吃,登山“吃什麼”成了世紀大難題,很多人恨不得把揹包塞滿。其實對於第一次輕裝徒步的你來說,需要針對性地準備路餐和午餐,既能控制揹負重量,又能補充能量。

路餐——路餐是你在徒步過程中隨時食用的小零食,以碳水化合物爲主,可以快速爲你提供能量,補充體力。比如糖果、果乾、小點心。

午餐——中午山友們通常會在半小時左右的大休息中解決午餐,你可以選擇一些方便的即食食品,如麪包、餅乾、肉乾、香腸、能量棒等,以碳水爲主,又具有高蛋白、高脂肪,提升飽腹感,爲下午的行程積攢體力。

除了路餐和午餐,不要忘了備上3升左右的水,除了在徒步過程中補充水分,還有一部分作爲應急用水備用。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在和領隊約定的時間、地點集合,你就可以如約前去體驗你的人生第一次徒步了。

八、上山有節奏,成功80%

開始徒步不久,你就會迎來上坡。很多新人此時總怕落在後面,匆匆趕超,反而是那些有經驗的山友不慌不忙。哪方更爲合理?行至半山,答案自會揭曉。

把握節奏,調整呼吸——剛開始上坡,身體還沒有適應爬坡的動作,此時要放緩腳步,調整呼吸,增加氧氣輸送時間,有益於減少疲勞,更能堅持到山頂。

猛力追趕,很快沒勁——如果你在剛上坡時就追求速度,奮力攀登,導致氧氣消耗加速,氧氣供給跟不上身體的需求,很快就會氣喘吁吁,疲累不已。

在有節奏地行走中,既能充分賞春景,又能輕鬆登頂,你就成功了80%。但下山又是另一重考驗。

九、下山小步慢走,成功90%

賞了花看了景,下山時,很多初級山友會一溜煙跑下山,一些有經驗的老山友則摸摸膝蓋,搖頭嘆息:“還是沒經驗呀,慢慢下山纔是王道”。的確,下山快不得。

小步下山原則——下山時,挺身屈膝,慢慢有節奏地以小步幅下山,輔以登山杖的支撐,更能維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

大步猛衝,累腿傷膝——下山時,落地衝擊力增大,下山猛跑,雙腿肌肉很容易受到損傷,下山後感到腿疼,長期如此,更會造成膝關節的傷害。

如果是平常不太運動的人偶然去登一次山,則會連續幾天都被肌肉疼痛所困擾。正是因爲他們的肌腱比較弱,難以承受下山時的壓力,所以造成了大量肌肉細胞的損傷。(來源:《登山技巧全攻略》33頁【日】山本正嘉)

安全下山,你的第一次戶外已經成功了90%。但這還沒有結束,下山後你還要注重恢復。

十、下山後休整恢復,成功100%

安全下山、解散回家,並不意味着你此行就100%成功了。下山後你還需要抓住黃金時間,採用一些消除疲勞的措施,讓自己精力滿滿去應對工作、生活,以及下一次戶外。

拉伸肌肉——一天徒步後,肌肉因頻繁收縮和代謝物質堆積變得緊繃,下山後及時拉伸能讓肌肉得到放鬆休息,可以更好地刺激肌肉生長。

腿部、胳膊、肩部、腰臀部各有一些簡單的拉伸方法,並不麻煩,每個動作保持10~20秒,重複2~3次即可。

按摩——頭部、肩部、腳部的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痠痛,也是緩解疲勞的好方法。

熱水/冷水泡腳——下山後雙腳僵硬疲累,用熱水泡腳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帶走疲勞物質;如果雙腳有淤血、紅腫、疼痛,冷水泡腳會促進血管收縮,降低受傷部位出血和細胞死亡的概率,促進腳傷恢復。

除此之外,泡個熱水澡、聽音樂、睡個好覺,都會讓你儘快“滿血復活”。

寫在最後

對於想趁春天大好時光“入坑”戶外的朋友,以上都是決定你的“第一次”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當然,還有一些錦上添花的方法,比如戴上墨鏡、帽子、下山後飽餐一頓,都會讓你行程更完美。

山友們還有什麼好經驗或好建議?

作爲過來人,你的第一次戶外都走了哪些彎路?歡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