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杖可以讓你在登山時節省約20%的能量。(數據來自《我的第一本登山書》【韓】金成基)

但這個前提是,你能否根據不同地形“因地制宜”用好登山杖。

山友們剛接觸登山,通常會被告知先買登山杖,目的是爲了在山野”四腿行走“更輕鬆、穩健,同時保護膝蓋。

但登山杖看似簡單,用不好卻會“四條腿打架”,導致摔倒,山友們甚至會覺得用登山杖更累,不如不用。

作爲基礎裝備,登山杖用不好,總會被人糾正到底該怎麼用,頗爲尷尬。

其實,把登山杖暗藏玄機的設計與具體地形結合起來,“因地制宜”使用,是較省力、安全的方法。

比如,走平路、上緩坡,登山杖要這樣用。

平路、緩上坡:腳杖反向交替揮動

平路、坡度很小的緩坡,是登山時很輕鬆的地形,此時使用登山杖是爲了“助推”:使用上身力量,推動身體向前行進,減輕腿部負擔。

腳杖反向交替揮動——平路、緩坡時,使用登山杖如平常走路一般,腳手反向、自然擺臂。將握把朝前,杖尖置於自己腳後20~30釐米的地方,用手輕輕向後推動腕帶。

如此,在慣性作用下,胳膊和手無需使太大力氣,便可以通過反作用力,把身體向前推進。

90°原則——另外,把登山杖的長度調至當人直立手握登山杖時,胳膊肘能呈90度角的程度,最有利於揮杖省力。

不揮杖、用單杖,並不省力——走平路、緩上坡時把登山杖攥在手裏不揮動,或者只用一根登山杖,遠遠不如上述方法省力,因爲不能弱化力矩。

我們在自然行走時,以身體的中心爲軸旋轉時會出現力矩,通常由一對等大、反向的力產生。當一側腳向前邁步時,只有另一側胳膊也向前擺動才能弱化力矩的作用。

同樣,在使用登山杖時,也要考慮力矩的原理,一定要使用兩根登山杖才能發揮出效果。(來源:《我的第一本登山書》第105頁【韓】金成基)

與平路、緩坡不同,上陡坡則需要登山杖換一種用法。

陡坡:前後杖分工協作

登山時攀爬坡度大的陡坡,雙腿要向上同時提起身體和揹包,往往最累,也不利於身體穩定,這時就需要藉助登山杖:向上推動身體緩解雙腿壓力、保持身體重心。

前杖保持重心,推動後杖——上陡坡時,登山杖要前後分工:在邁步時,登山杖在身體兩側一前一後落地,用前面的登山杖來保持重心(握把向上),同時推動後面的登山杖(握把向前),爲身體增加向上的反作用力。

在陡峭的上坡,登山杖的前後幅度要放寬一些……最好每次揮動能步行兩次,這樣上山時就不會覺得特別累了。(來源:《我的第一本登山書》第104頁【韓】金成基)

另外,坡度越陡,登山杖的長度要調得越短,以免肩部擡得過高而感到疲憊。

一直雙杖齊出,較費力——上陡坡時,山友們也會先把雙杖都落於身前,然後再向上邁步。這需要雙側肩膀一直維持擡升,又缺少了登山杖推動身體前行的動作,持續使用容易疲累。

上陡坡完畢,下緩坡時,你又該換個登山杖使用姿勢了。

下緩坡:前杖支撐

坡度較緩的下坡,看似輕鬆,實則不然:落地衝擊力增加,腿部肌肉逐漸疲勞,膝關節壓力也會增大。此時需要登山杖來支撐身體、保護膝蓋。

前杖支撐——下緩坡時,山友們自然邁步,登山杖依然一前一後,前面的登山杖支撐的同時邁步,後面的登山杖輕點地面即可。

這樣可以保證速度,並將一部分落地衝擊力轉移到手臂上,減緩對膝關節的衝擊。

緩下坡時,保持上身挺立姿勢,登山杖的長度與平路、緩上坡一樣,或者適度調長。

不用登山杖,累腿、傷膝——很多山友容易被緩下坡“矇蔽”,登山杖不用了,一路飛奔下山。雙腿長時間承受落地衝擊力的“錘擊”,腿軟打顫,膝蓋更容易受損。

下山時的落地衝擊力是上山時的兩倍。(來源:《登山技巧全攻略》第35頁【日】山本正嘉)

與下緩坡不同,下陡坡時,登山杖又是另一種用法。

陡坡:雙杖齊出

坡度陡峭的下坡,是登山危險最多的地形,雙腿除了要承受落地衝擊力,還要控制速度來“剎車”,身體很容易失去重心。此時正確使用登山杖,可以幫你穩定身體、安全下山。

雙杖齊出——下陡坡時,山友們可以把兩個登山杖先全部杵在前方地面,支撐好後再移動重心。

這樣,身體增加了兩個穩定支點,保證下坡時永遠三點觸地,更利於穩定身軀。

下坡坡度越陡,登山杖的長度要越長,儘量保持上身挺立姿勢,有利於維持身體重心。

出單杖,不穩定——如果下陡坡時還一前一後出杖,就不能保證一直三點觸地,易失去重心,導致跌倒。

無論上坡還是下坡,兩根登山杖長度都要調一致,但橫切就不同了。

橫切:高處短,低處長

登山時,有些路線要沿山腰水平方向走直線,地形一側高一側底,雙腳受力不均,踏不穩就會滑下山坡。此時你需要登山杖來支撐身體,安全通過。

高處短,低處長——橫切前,雙側登山杖要調節成一長一短,地形高處用短杖,地形低處用長杖。邁步時,主要用長登山杖承力支撐身體。

長短搞反,人被推離坡面——如果橫切時雙杖長短搞反了,高處的登山杖更長,稍微施力就會把身體重心推離破面,人很容易摔下山坡。

登山時還有一種地形是溼滑石板路,各種配件就派上用場了。

溼滑石板路:帶杖尖套

人工修築的石板路段,一下雨就溼滑,登山杖尖杵上去容易滑開,還發出刺耳的聲音。這時候你可以採用前端柔軟、抓地性強的橡膠套來應對。

帶橡膠杖尖套,防滑、消音——杖尖套主要用來蓋住杖尖頭避免戳傷人,不過採用柔軟橡膠材質、有紋路設計的杖尖套,可提供不錯的抓地能力,並消滅杖尖與堅硬地面碰撞的雜音。

不帶杖尖套,又滑又難聽——杖尖大多是硬度很高的鎢或鋼鐵合金材質,沒有杖尖套的隔離,與堅硬的石板碰撞,聲音很刺耳,下雨天還會一杵一滑,讓人煩心。

以上都是在坡上。在谷底過小溪時,登山杖則應該這樣用。

過小溪、淺水灘:先出雙杖穩定

過淺水灘、小溪時,高出水面的石塊或木頭等着力點未必穩固,踏不穩就要溼身,此時登山杖可以助你保持平衡。

先出雙杖穩定——過淺水灘、小溪時,先出雙杖紮在水底,確保穩固後,雙腳再踏着高出水面的石塊或木頭移步,是最穩妥的方式。

此時登山杖調長一些,不至於讓人彎腰失去平衡,更有利於身體穩定。

否則,易摔倒——山友們如果不用雙杖提前穩定,萬一踏腳的石塊或木頭有晃動,或身體重心不穩,極易摔進河裏,溼身難受。

最後,還有一種特殊地形是不用登山杖的。

索道、用手攀爬的陡坡等:收好登山杖

在通過需要溜索過河、用手拽着繩子或鐵鏈攀爬的陡坡等地形時,雙手是提供身體穩定的主要力量,手握登山杖容易礙事。

收好登山杖——登山時遇到以上地形,最好把登山杖收短,束在揹包一側,騰出手來抓牢鐵鏈或繩子,小心通過。

在渡過索道等區域時,應當將登山杖收好,騰出手來扶住鐵鏈,這非常重要。(來源:《登山基礎》第65頁【日】田部井淳子)

登山杖過長,很礙事——如果此時登山杖還很長,當你聚焦精力在手部時,身後的登山杖卻被石縫卡住或被草叢纏住,危險又麻煩。

“因地制宜”使用登山杖

調長短、調整使用姿勢、適時利用配件……登山杖的使用之所以暗藏玄機,與你要面臨的複雜地形密切相關。不要輕視這些小問題,否則你手中的登山杖與棍子就沒有差別。

分享你的良策

登山杖的使用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關乎經驗。你還有什麼好經驗?歡迎留言探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