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取勢、明道、優術是先哲的成功智慧,自古善戰者皆謀其勢而利導之。而「取勢」是一種主動姿態,雷軍說自己站對了風口,更重要則是其自強不息的「進取」心。那麼,中國經濟下一波的「勢」是什麼?新的「紅利」又在哪裡?——來自國際權威智業公司的報告

【正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如今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6億人口擺脫了貧困。

這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後,「人口」與「投資」兩大紅利功不可沒。但是,中國如果想在未來十年內,繼續維持甚至加快經濟發展,將會面臨兩大瓶頸: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增速的減緩,以及政府對固定投資依賴度的減少。

這時,中國經濟就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努力提高生產率,利用現有資源獲得更大產出。

下面兩張圖分別分析了「中國生產率增長及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以及「與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生產率雖然已經得到快速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

基於埃森哲卓越績效研究院的相關調查與研究,我們建議中國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出發,努力提升生產率:

從「量變」到「質變」

中國應將重心從簡單的勞動力和資本積累轉移到「提高要素使用質量」和「改善要素分配機制」上。更具體地說,應從下列三個方面入手:

1.從依賴廉價勞動力轉向注重人才培養:

·提高適齡勞動人口中某些細分人羣的勞動力參與率;

·解決技能錯位問題,特別是理論教育與企業所需應用技能之間的脫節問題;

·投資高端技能,特別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2.更高效地利用資本:

·引導更多資金流入有高速增長潛力的中小企業;

·發展小城鎮,為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

·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提高資本投資決策質量。

3.提高效率、鼓勵創新,以實現長期增長:

·深化改革,提高要素市場的效率

·推動外資、民營和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在新的競爭格局下,企業應更多地思考市場需求,將企業經營重點從供給轉向需求,從組裝轉向創造,從製造轉向發明,包括採取以下措施:

·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

·利用先進技術,提高運營效率

·在更高層次實現國際化

·切實增強創新能力

這些因素都與生產率的高低密切相關。我們的研究顯示,積極採用新技術的企業,其生產率比未採用新技術的企業平均高出2.8%。

從「單獨行動」到「網際驅動」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生產率發展正在步入由網際關係驅動的階段,企業已無法各自為戰。就此來看,中國經濟的下一輪生產率增長也將不僅僅依賴於單個公司的行動,而是將更多依賴於實體與社會資本的密集網路。

中國企業應積極建立三層網際關係:

·公司間網際關係

·公司與消費者/供應商的網際關係

·智能網際關係

事實上,網際關係驅動階段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超越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巨大機遇。各類技術,例如移動網路、商業數據分析和雲計算,都將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率。儘早和高效採用這些先進技術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來源:埃森哲報告《三大增長動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