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寧宗 楊皇后(1162—1232)

她出身卑微

生父不詳,不知籍貫甚至姓氏

母親是被高宗朝吳皇后所喜愛的宮廷樂女

因此機緣,她在母親去世後入宮相伴

那年她十一二歲,被稱作“雜劇孩兒”

在宮中侍奉多年

慶元元年(1195),她被宋寧宗看中

被封爲平樂夫人

那時的她,已經三十三歲

此後,她的人生一路開掛

三年(1197)封婕妤

五年(1199)進婉儀

六年(1200)進貴妃

嘉泰二年(1202),她四十歲,被冊封爲皇后

並不年輕的她能夠在這宮裏扶搖直上

除了運氣,也有手段

爲了改變卑微的身世,她引同鄉庠生楊次山爲兄

甚至有人說,她是在認楊氏爲兄長後,纔有了姓

寧宗原配韓皇后去世,她打敗另一貴妃曹氏登上後位

緊接着便通過楊次山聯絡權臣史彌遠

剷除了政敵,當朝太師韓侂冑

這個深陷權謀的後宮女子

另一個被世人銘記之處

卻是橫溢的才情

而她努力在後宮立足的種種心跡

也都被寫進詩詞中

現今留存的不少南宋宮廷畫作,皆有其題句

她喚自己“楊妹子”

早 春 花 信

南宋 垂柳飛絮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線捻依依綠,金垂嫋嫋黃”

垂柳飛絮圖 局部

一個後宮女子

於寂寞閒庭中空看早春之色,

將自己投射在隨風搖曳的柳枝中

對影自憐

柳在傳統文化中常用於形容女性

身段纖細、步態嬌弱

“回身舉步,恰似柳搖花笑潤初妍”

纖弱的柳枝

不難使人聯想到楊皇后低微的出身

而我們的女主角卻意不在此

我們看到圖中

柳綠正濃,柳花金黃

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刻

垂柳飛絮圖 局部

它想表述的,恰恰是畫背後的女子

正處於盛放生命的黃金年華

南宋 倚雲仙杏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迎風呈巧媚,浥露逞紅妍”

正史記載,楊皇后年幼時“以姿容選入宮”

而如今年逾四十的她

顯然還不想放棄經營自己美貌的“人設”

倚雲仙杏圖 局部

杏花迎風開放,千嬌百媚

等待雨露的滋潤

圖中的花枝彷彿展開雙臂

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

倚雲仙杏圖 局部

花朵的綻放飽滿而圓潤

以追求旁(皇)人(帝)欣賞的目光

南宋 無款桃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年傳得種,二月始敷華”

相較而言,桃花圖的表現內斂了很多

但詩句的意圖卻很明顯

桃樹的種子傳播千年

而只有桃花盛開的二月,是最佳且唯一的時機

深諳後宮生存之道的皇后

明白已經錯過了誕下皇子的最佳年華

只能將祈願付與筆墨

將心思透露給皇位上的丈夫

柳,杏,桃花

年華,姿容,繁育

早春之景

是妻子寫給丈夫的戀人絮語

亦成爲她維護中宮之位,拴住帝王心的手段

成 熟 之 姿

南宋 楊妹子 楷書薄薄殘妝七絕頁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薄薄殘妝淡淡香,眼前猶得玩春光。

公言一歲輕榮悴,肯厭繁華惜醉鄉”

最後一聯指向楊貴妃海棠春睡的典故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在楊皇后還是貴妃的時候

寧宗和她也會扮演成唐明皇和楊貴妃

楊氏更有詩句

“海棠移向小窗栽,高疊盆山合復開。

將見紅葩鬥新豔,君王應爲探花來。”

比起年輕時的爭奇鬥豔

作爲皇后的她更加優雅持重

輔佐帝王,總領六宮,母儀天下

即便妝容減淡

那人也終會回到自己身邊

南宋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文瀹雪凝酥點嫩黃,薔薇清露染衣裳。

西風掃盡狂蜂蝶,獨伴天邊桂子香”

這是一首描寫桂花的詩

不與春天的百花爭豔

桂花獨自在秋季開放,芳香而孤高

西風掃盡,蜂蝶散去

而自己,是那個依舊在枝頭相伴的角色

寫下如此詩句的楊皇后

在心理上完成了身份的轉換

變得更加強大而自信

這一時期,楊皇后的筆跡愈發接近其丈夫宋寧宗

宋寧宗書跡

這或許是出於一種新的需求

作爲皇帝的代筆者

皇后爲皇帝代筆並非特例

宋高宗的吳皇后就曾寫得一手世人“皆莫能辯”的高宗字跡

代筆也意味着楊皇后的地位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具有可以代表皇帝的權威

南宋 馬麟 層疊冰綃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房。

開到寒梢獨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

此幅作品立軸的形式

比起私人欣賞的冊頁和團扇更爲正式

詩句後的小字“賜王都提舉”

也表明這是一幅賞賜之作

有學者認爲

這位“王都提舉”或許是以爲道教人士

宋 楊妹子 楷書清涼境界七絕

清涼境界火雲藏,但覺仙家日更長。千歲壽鬆誰宴坐,星君午夜吐光芒。

同樣有“賜王都提舉”字樣

而畫中所繪則是與道教有關的綠萼梅

可見其特殊定製之處

但畫作的風格和皇后的題詩

都說明圖中所繪爲“宮梅”

與象徵文人高潔心性的“野梅”相對

宮梅無疑是具有女性化意義的

也意味着這幅畫中施與者的意志遠遠高於受與者

題詩佔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一

皇后的話語權有了更加正式和公開的場域

而此處她的書跡

是不同於皇帝筆跡的個人面目

高宗開創的南宋皇家書風

常被詬病過於陰柔

楊皇后卻通過吸收顏真卿的陽剛風格

轉變了這一面貌

她似乎是想通過這樣的努力

爲南宋皇室發展出一種新的標準字跡

與南宋帝后書題不署款

僅鈐以“御書”及紀年性質的印章的常規不同

楊後並不甘於做無聲的代筆者

她的落款常有“楊妹子”名款

“賜大知閤”、“賜大太保”等題字

“楊姓翰墨”、有干支紀年的“貴妾楊姓之章”等印

以及古代皇后才能使用的“坤卦”

如此種種

這位皇后的政治野心

也從中透露

荒 煙 晚 景

宋 馬遠 王宏送酒圖 美籍華人鄧仕勳藏

“人世難逢開口笑,黃花滿目助清歡”

然而宋寧宗死後

曾經的盟友史彌遠叛變專權

原皇位繼承人趙竑被廢

另立趙昀爲帝,是爲宋理宗

楊氏成爲太后,雖得垂簾聽政,卻東山不在

最終於71歲壽終

“吳宮一掃荒煙冷,舊事淒涼復誰省?”

(題馬遠畫《仙壇秋月圖》句)

“人世難逢開口笑,黃花滿目助清歡”

正是楊太后晚年心境的寫照

南宋楊妹子七言詩一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四時節物遣人忙,識破常居快樂鄉。

九日籬邊雖冷落,菊花開後乃重陽”

或許一生嚐盡滋味的楊妹子

早就看透了其中苦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