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间在国内和波士顿看过了不少RISC-V主题创业项目。主观的认为是,以差不多10年左右的技术迭代时间为限的话,产生的技术代际不会挑战Intel,但有可能会挑战ARM M core(但倘若MCU降价呢?),不会挑战到A core。

微架构设计能力及其迭代、产品生态和软体应用生态,这三点是需要久期投入的。

商业模式上: 以RISC-V的血统,形成公版和获得公版生态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避免IP碎片化和避免晶元产品化无法赚钱的关键因素,也是流片成本摊薄并形成普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RISC-V在这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RISC家族里的中低端产品化的经济效益都很好的当然是ARM,收敛了大量公版IP授权模式,Qcom虽然自己做CPU,但低端晶元上也在用ARM公版的,多快好省。回看ARM,架构授权带来的业态是一方面,IP授权才是效益池。

以国内一些早期RISC-V项目作比较,通过silicon proved的多半IP都会包含国外的IP,一旦失去海外RISC-V生态支持就会掣肘(很多都是除了download的就剩祖传的了),那些已经流片的,更加需要workload/EDA厂商的IP工具支持,workload-ISA-RTL。类比ARM 从M core成长到A core需要多少年走过来。

如今RISC-V的声音不小,当然,RISC-V能够大幅简化电路,但对复杂应用拆解要么增加操作数牺牲性能,要么增加指令集又把系统复杂化,而所谓的复杂集实际是在电路层给这些操作建立shortcuts,是有晶圆面积代价的。这种情形下,就会限制晶元用途的想像力了,DSA的碎片化和软体生态会成为掣肘,而做通用晶元的市场侵彻可能性是微小的。

提一句EDA库,依然要用到的,但要大调RTL,毕竟RISC-V的应用实例少参考工具不多,不能都拿来直接用。仍需要CDNS/SNPS这样的EDA支持,它们提供的不仅是软体,更重要的是IP工具库以及NRE支持服务。 更多是有助于支持迭代的。 说到迭代,要沉淀成果和通用领域,并形成自己的公版授权生态和装机量,才不至于IP碎片化而带来的窄赛道和低经济效益。

未来10年期RISC-V会有一些消费侧的小实例,但由于IP碎片化而不容易赚钱,很难挑战到ARM-M,更不会挑战到A,更不会挑战x86生态。

BTW:RISC-V是否受美国法规限制?开源的源代码受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关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而软体则是产品,受出口法律管制(EAR)。但是,RISC-V既非开源代码,亦不是软体,其本质上是一套ISA标准。但当前时期,美国RISC-V商用IP所有者已不能向我国出售IP授权,能够获得的仅是指令架构。

采用RISC-V开发晶元有三种方式,一是购买商用IP,二是采用开源代码,三是自行开发。若从美国的RISC-V商用IP开发商购买IP,则会受EAR管制,不能出售IP及提供服务给华为。若采用开源代码或自行开发,目前则不受管制,但为避免被行业标准组织终止会员资格,美国开发商仍可能选择先不向华为开放。

就RISC-V发展趋势来说,国内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过这次受到中美贸易战刺激,会加速开发步伐。目前能看到许多小而碎片的应用、许多成果不显著的社区效应和教学场景,但晶元产业是经济规律敏感的,需要久期的演进,才会收获符合经济逻辑的晶元方案。

引用一句戴伟民的话,英特尔X86和ARM的IP授权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但却是不自主和不可控的。而架构授权虽然不自主,但是可控且可以繁荣的。基于M-Core、MIPS Alpha的CPU则是自主、可控但不繁荣的。希望中国的CPU可借助RISC-V做到自主、可控、繁荣,并且持续性创新。

更多细节的讨论、国内RISC-V的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讨论,欢迎私聊。

· Morris 张书嘉 @ Amazon AWS · [email protected]

· 笔者注:本篇不代表Amazon AWS观点,仅源自笔者个人过往履历和家族投资视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