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軍事志》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元朝在西南的殘餘軍政勢力,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率30萬明軍征南。古時代,軍隊行軍打仗有嚴格的規定:人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泛指一系列的後勤工作,其中包括軍械保障工作,「軍械保障條例」從戰國時代開始啟動,到北宋時,其高層設立「軍器監」,掌管監督製造兵器什物,到元代改名「武備監」,統籌監管武器裝備;中層設軍械保障司,直接生產製造武器,向部隊提供軍械物資,包括籌措、儲備和供應,對軍隊裝備實施保養檢查;下層(基層)設軍械修理所,組織軍械修理專業隊伍,負責分管其範圍內的軍械修理工作。 在冷兵器時代,常規攻擊武器有刀、矛、斧、戟、箭、弓、弩、匕首、佩劍等。防禦護衛武器有盾牌、頭盔、鐵甲、鐵衣。古樂府,木蘭辭有「寒光照鐵衣」之名句,可供鑒賞。運載工具有戰車、鐵鈷轆、鐵馬等。宋朝詩人陸遊的詩「夜瀾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是詩人,也是一名軍事家。當年馳騁沙場的戰將企盼擁有一輛裝備鐵馬的戰車,曾經想起夢來。鐵馬,即頭戴鐵籠頭,身披鐵甲的戰馬。鐵的事實證明,沒有哪樣武器離得開鐵?那個時代,鐵匠手藝是一門比較吃得開的技術。尤其是在軍隊,許多基層兵士都非常羨慕打鐵的人,能在軍械所服役,當一名鍛工,掌握這門手藝,終身受益。當然,進入軍械所的官兵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察遴選。傅友德的30萬大軍重點在雲南曲靖、沾益、大理一帶,畢節僅駐紮五萬人馬,由戰將廖權負責。按當時的軍制,一個軍一萬人,加上後勤保障人員,約一萬三千多人。駐在倒天河邊打造、修理武器的兵士不下於千人。以每個紅爐佔地四米計算,這片土地可安置大約100座紅爐。一夜之間,倒天河邊,爐火映紅了天際,鐵鎚與砧凳撞擊發出的叮噹脆響聲不絕於耳,鐵匠街的雛形已基本形成。洪武十五年(1382)六月,傅友德會同右副將軍沐英大破烏撒土司武裝,實行鐵壁合圍,大力搜捕。在逃的土司殘部懾懼,只得率部投降,雲貴戰事遂平。 傅友德征南結束後,倒天河西岸的爐火一度減弱而熄滅,大部分軍人卸甲歸田,另一部分有技術的兵士退役後在此重操舊業,另起爐灶。特別是在畢節城正式竣工設衛後,鐵匠街的爐火又熊熊地燃起,與先前的紅爐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過去,以服務軍需為主,打制的鐵器,多數是刀、矛、箭、戟、鐵盔、鐵甲。軍改民後,打制的鐵器大部分是工農業生產的工具,也有城鎮居民日常生活的用具。 鐵匠街紅爐在市場中崛起,為畢節城居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很多年輕姑娘嫁了打鐵師傅,也有不少的小夥子當了鐵匠的徒弟。鐵匠街的爐火映紅古城人騰飛的雄心和夢想。 打鐵之人分為三等。一等為導錘,導錘又叫小錘,是紅爐的主管師傅。師傅的小錘打到哪裡,二錘和大鎚就打到哪裡。一般的小型器械用二錘和小錘即可,打大件才用大鎚猛砸。打大鎚的,平常沒事就拉風箱。學打鐵的技術,最起碼要三年,有的人甚至要學四至五年才能出師。據原來居住鐵匠街11號的蘇廷傑先生介紹,他的祖上是征南將軍傅友德的部下,因有一手精湛的鍛工手藝而被選入軍械所,並擔任導錘師傅。明軍平定元朝殘部後,多數軍人都卸甲返鄉了。他的老祖人退役後隨著幾位有技術的袍澤在河邊重起爐灶,做起打鐵的生意,想不到,蘇氏後裔從此就與打鐵的職業結下不解之緣。到了清朝咸豐年間,清兵參將李有恆奉貴州總督田興恕之令,領綠營兵征討黔西北農民起義軍。出於戰爭需要,李有恆又將鐵匠街的爐火暫征為軍用,並動員一些具有高超技術的鍛工從軍,以充實軍械所的技術力量。 蘇廷傑的曾祖父蘇炳文有一手優良的鍛工技術,打制的刀斧鋒利無比,人又勤快,腦子靈活,深受李有恆器重。黔西北平定之後,李有恆奉四川總督駱秉章調遣,入川平叛。臨行時擢升蘇炳文為軍械所紅爐指導,並跟隨李有恆入川執事。遺憾的是,李有恆在四川惹下大禍,多名秀才上京告御狀。慈禧太后大怒,將李有恆暫首示眾,以平民怨。民間流傳著《巴山秀才案》的川劇,引人入勝。李有恆死後,蘇炳文在四川失去靠山,又重新回到畢節鐵匠街打鐵,從此不問政事。 抗日戰爭時期,鐵匠街的紅爐師傅為支援抗戰的遠征軍,打馬掌、馬釘,日夜操勞,不辭辛苦。鐵匠街的師傅們還組織了一批人,到雲南邊疆專門為軍隊服務,有的技術人才,還被軍隊選中,擔任軍中職務。鐵匠街的老住戶晏興武之子晏志倫此時從戎投軍,任遠征軍某部中慰軍官。密支那戰役結束回國後,補入四川成都劉文輝部。成都戰役,劉部起義,晏志倫也跟隨其部棄暗投明。解放後,晏志倫被安置在畢節農機廠工作。 鐵匠街在歷史長河中,經受過千錘百鍊的陶冶,鑄就了烽煙戰陣的輝煌,2000年因修建廣場拆除了,但爐火映紅的史跡卻永遠不會褪色。 鐵匠街位於倒天河西岸,太平橋至南關橋這片坦途,歷史悠久,人文精神厚重,是畢節古城最具典藏的街道。 鐵匠街紅爐在市場中崛起,為畢節城居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很多年輕姑娘嫁了打鐵師傅,也有不少的小夥子當了鐵匠的徒弟。鐵匠街的爐火映紅古城人騰飛的雄心和夢想。 (本文圖片均為鐵匠街,拍攝於1983年)來源/畢節日報 文/楊富華 圖/鄭 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