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主管部門:共青團中央

學校類型:政法類

學校性質:一般本科

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25號

官方網址:www.cyu.edu.cn/

招生簡章:www.cyu.edu.cn/

學校簡介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www.cyu.edu.cn)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是在中央團校基礎上於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團中央所屬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目前,學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和團幹部培訓等在內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格局。現有13個學士學位專業,涵蓋法學、理學等五個學科門類,還有8個碩士學位專業。設有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等8個教學院系;社會科學部、體育教學中心等5個教學中心(部)。設有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東方文化研究所、科學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專任教師數量穩步增加,結構日益優化。目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44.5%,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34.9%。

歷史沿革

一、中央團校的創建與發展(1948年9月-1985年12月)

1946年9月,為培養建團骨幹,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青委)著手籌建團校。

1948年9月,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在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正式建立中央團校。同年9月,來自各解放區的青年幹部和平津地區的黨的地下工作者500多人,在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縣參加中央團校第一期普通班學習。

1949年8月,中央團校第二期普通班在良鄉開學。同年10月1日,第二期學員和學校工作人員,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49年底,中央團校遷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別設在市區東四一帶的民用住宅。中央團校第一、二期普通班共培訓學員2000多人。這兩期的畢業典禮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澤東、朱德出席畢業典禮並講話。

1957年至1978年7月,中央團校在曲折中前進發展,學校辦辦停停,前後共舉辦7期普通班、1期理論研究班、1 期少數民族班和基層幹部、組織工作、少先隊幹部等短訓班,共培訓學員3600多人。「文革」動亂時期,學校遭受重創。第15期普通班和少數民族班被迫提前結業,學校組織陷於癱瘓,校舍、設備、器材等大部分被擠佔和破壞。

1969年4月,全校職工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團中央「五·七」幹校從事生產勞動。

1978年夏至1985年底,中央團校共舉辦12期普通班、7期少數民族團幹部班、6期少幹班、3期短訓班,共培訓學員4926人,同時招收三屆大專班625人,夜大學預科班660人。

1978年7月1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方面負責同志汪東興、烏蘭夫、胡耀邦、朱穆之、馬文瑞、馮文彬等出席中央團校復校後的第一期(即第十六期)輪訓班開學典禮,受到社會各界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播發復校消息。

從1983年9月起,連續三年舉辦了兩年制在職團幹部大專班,培養專職從事共青團工作的領導幹部。

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創建與發展

為加速團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提高青少年工作水平,為黨培養更多的後備幹部和思想政治工作專門人才,根據黨中央領導同志提議,從1984年起,中央團校在黨中央的關懷和支持下,著手籌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1985年9月19日,國家教委批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建立,學校從此跨入國民教育系列,成為共青團中央直屬的唯一一所重點高等院校。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1985年12月30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成立大會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王震代表黨中央在大會上講話,要求把學院建設成為「青年政治工作幹部的搖籃和青年研究工作的基地」,「培養出的學生首先應是堅定、清醒、有作為的年輕的馬克思主義者」。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宋德福在成立大會上講話,明確提出要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建成全團幹部培訓中心、青少年工作理論研究中心和全國青少年工作信息資料中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自成立以來,創建與發展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①第一階段是1985年12月至1998年4月,以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為標誌,實現了高等教育的規範化辦學。

1986年,學校設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學校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資格,向社會輸送了首屆本科畢業生,並開始招收第二學士學位生。

1995年12月,學校走過10年本科辦學歷程,胡錦濤同志為學校發來賀信,李嵐清同志為學校題詞。

1996年,學校的本科專業從一個擴展到五個,形成了以思政專業為重點,以服務共青團工作、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為特色的專業格局,培養目標調整為既能從事青少年工作、又能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1998年4月,教育部下發文件[教高字(1998)3號]通過了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合格評價。

這一階段,學校根據《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中央團校培訓工作的意見》,重新規範了團幹部培訓的各種主要班次和任務。

②第二階段是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為標誌,學校全面融入國民高等教育體系。

2000年,實施全面學分制,並成立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辦學層次邁上新臺階。自2004年起,學校開始招收刑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2005年9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建院20週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同志來學校視察工作,並親切看望師生員工。

2006年,學校擁有13個學士學位專業、8個碩士學位專業,涵蓋哲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5個學科門類。 2006年,學校成立中國內地高校首個社會工作學院,成立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與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2006年11月教育部專家組進校開展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7年5月教育部確定評估結論為「優秀」。

這一階段,團幹部培訓範圍不斷擴大,培訓領域不斷拓展,涉外培訓項目逐步擴大並完善,在山東、江蘇、內蒙古、河南等地建立5個校外培訓基地,幹部培訓的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提高。

③第三階段是2007年6月至今,以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共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為標誌,學校開始朝著「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學目標不斷邁進。

2007年7月,提出了十年內「一個轉型、兩個基地」的發展目標和走「精、特、強」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2008年,中央團校建校60週年之際,在團中央書記處的指導下,學校進一步明確學校定位、辦學特色、規模層次和育人目標,停辦高等職業教育。

2011年,規劃提出到2015年基本實現從教學型院校向教學研究型院校的轉型,初步建成國內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研究的重要基地,努力使之成為培養共青團幹部和黨政幹部的重要基地,成為培養社工、法律、經管和新聞專業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成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為實現「辦學特色突出、教育質量和綜合效益優異的一流高水平大學」目標而努力奮鬥。

2012年7月,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簽署共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協議,學校建設發展開啟新的歷史篇章。

院系機構

截至2013年底,學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和團幹部培訓等在內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格局。

①設有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少年工作系、社會工作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共管理系、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等9個教學院系。

◇青少年工作系: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工作學院: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學

◇法學院:法學

◇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

◇公共管理系:政治學與行政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

②文化基礎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心、計算機教學與應用中心、體育教學中心等4個教學中心(部)。

③輪訓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等3個教學培訓機構。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學科建設涵蓋文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

①有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和應用經濟學等6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國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社會學、世界經濟學、金融學、數量經濟學、新聞學、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教育碩士和社會工作碩士等20個碩士學位專業。

③設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學、經濟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和英語等13個學士學位專業。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及各類培訓進修生共計近5000人。招生計劃在所有省份均為提前批一批次,重本線之上投檔。每年錄取分數線之高在全國是眾所周知的,學生素質自然一流。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水平突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56.3%,具有博士學位者達到58.8%,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6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1人,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3人,擁有「北京市優秀教學名師」3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3個(刑法學教學團隊、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社會工作課程教學團隊)。此外還聘請了諸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和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

教學建設

學校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學習地」,被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和國際勞工組織命名為「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與北京市共建「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研究院」和「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與中央編譯局共建「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研究基地」。其中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學校設有教學實驗室21個,其中社工實驗室為國內最早的專業社會工作實驗室,法律診所、模擬法庭、非線性編輯、ERP沙盤、數學建模、IT工作室等實驗室配備齊全,設備先進。

學校一年一度的「智慧星火——中青學子學術支持計劃」,每年由學校出資在全校範圍內徵集參賽課題,同學們申報選題,組成科研小組,利用假期進行調查研究,撰寫參賽論文並進行專業答辯。同時,學校各系和科研部門還積極帶動學生參與課題調查。2004年「農村留守兒童調查」、2005年「在京外國留學生調查」等課題,全部招募本科生參與,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走訪、調查報告的撰寫等,給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提供了平臺。

2004年,學校首次參加「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參賽的6件人文社科學術作品中5件獲獎;2005年選送「挑戰杯」的10件參賽作品全部獲獎,其中社工系本科生張寶石的《中國城市乞丐羣落與城市救濟》獲得特等獎,並被推薦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挑戰杯」比賽。新聞系本科畢業生論文連續三年入選「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立足北京,面向全國,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共青團事業,培養「政治素質高、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卓越青年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骨幹。在2011年發布的《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100強》排行榜中,學校名列第57位(其中新生入學質量全國排名第32位),北京地區排名第17 位(其中,教師平均學術水平排名22位、新生入學質量排名14位)。2014年5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召開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培訓會,啟動45項創新創業項目。

對外交流

學校與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開展了多項長期的項目合作;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個高校、科研機構,在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領域建立了良好關係。自2009年起,學校每年暑期舉辦Summer School,邀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知名教授和學者授課,為中外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平臺。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學校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00餘項,全校教師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38篇,出版學術專著、學術譯著、主編或參編教材220餘部,在青少年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和社會工作等社科領域擁有一批傑出的成果及專家。

其中,自2009年至2011年,學校共取得國家級、省部級等校外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71項,上述項目中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8項。2012年學校有8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5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5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獲得立項。2009年至2011年,學校教師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15篇,出版學術著作96部。

2012年學校教師共獲得校外科研項目75項,其中縱向項目41項(含子項目3項),橫向項目34項(含子項目1項)。縱向項目主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6項。先後獲得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馬克昌杯」全國優秀刑法論文(2006-2011)三等獎、中國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理論研究課題三等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 「非虛構作品獎」、共青團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優秀課題等獎項。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底,學校有各類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共19個。

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

中共中央編譯局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研究基地

北京市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研究院

北京市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校級重點研究

青年發展研究院 東方文化研究所 科學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所
海峽兩岸青年問題研究所 大學生素質拓展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刑事法治與人權研究所 青少年法學研究所
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所 金融研究所 傳媒與青年研究所 大眾傳媒與政治文明研究所 大學生髮展研究中心
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是共青團中央主管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是中國青年理論與實踐的權威性刊物。學報從創刊起就以「學術需要創新,創新需要青年」為宗旨,把握時代的脈搏,關注現實,關注青年,力爭追求青年問題研究的高品位。學報是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來源期刊》、「北京市社科學報名刊、名欄」,2004年底 「青少年研究」欄目在眾多特色欄目中被教育部評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新聞出版報》、《光明日報》、《團中央月報》等都曾對本刊做過專題報道。摘轉率平均在30%左右,成為全國青少年學術期刊的引領軍。

館藏資源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團中央分館)大樓館舍面積約11000平方米,圖書館文獻收藏以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為主,文獻總量約60萬餘冊。截止到2012年,中外文圖書約46萬餘冊。期刊雜誌約900種;報紙60餘種。這些資源可以通過館內的公共檢索機和圖書館主頁上的檢索系統進行查詢。館內還有鄧穎超等人贈書專藏近6000冊。較為齊全的青少年資料為本館特色收藏。圖書館現有各種中英文全文資料庫和索引庫共35個,其中中文庫28個,英文庫7個;電子圖書資料庫6個,紙本圖書與電子圖書的配比率達90%以上。現已建成的《青少年研究論文題錄資料庫》,數據量達數萬餘條。此外,還有一批直接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的電子資源。

專業設置 【經濟學類】

  • 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社會學類】

  • 社會工作
  • 社會學
  • 【政法學類】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學
  • 【漢語言文學類】

  • 漢語言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類】

  • 英語
  • 【新聞學類】

  • 新聞學
  • 廣播電視新聞學
  • 【公共管理類】

  •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類】

  • 財務管理專業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