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1973年)超過40歲的美國人,在記憶中有四件事特別突出:珍珠港事件、羅斯福逝世、1948年大選和約翰·肯尼迪被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寫道,“男人們也許會忘記他21歲生日那天發生過什麼事,女人們也許會忘記她怎樣失去童貞,但每個人都想得起來他或她聽到這四件事時是在什麼地方。”僅就戲劇性而言,沒有哪個事件比1948年美國大選更令人深刻——極不被看好的杜魯門在最後一刻爆冷擊敗大哲學家杜威。這件事還影響了萬裏之外的中國局勢。(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羊城晚報》)

杜魯門被認爲必敗

大選還沒開始,媒體就已一邊倒地認爲杜魯門必敗,政治分析家及民意測驗都預言,共和黨人杜威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紐約郵報》甚至寫道:民主黨應立即承認敗給了杜威,並省下進行選戰活動的資金。

麥克阿瑟 杜魯門

二戰結束後,接替病逝的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致力改善國民健康保險和教育制度,並控制企業的工資與利潤,確保戰後社會經濟復甦。然而這些提案卻引起商界領袖的反對,而且也沒能獲得美國國民的贊同。美國比較知名的50位政論家都認定,此次大選杜威獲勝無疑。大選前夕,頗有影響的《生活》雜誌還刊登了杜威的大照片,照片下面寫着“下屆美國總統”。

然而,就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杜魯門通過鍥而不捨的巡迴演講,最終竟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杜威,創造美國總統大選最令人喫驚的逆轉。

蔣介石爲杜威助威

1948年夏,國民黨在大陸的命運已經顯現,美國的支持至關重要,蔣介石爲求美國軍事援助,也押注未來的美國總統。蔣介石派“立法院”副院長陳立夫暗中赴美資助杜威,具體金額多少,仍是個祕密,但據傳資助有400萬美元。

按美國的法律,參加競選總統的人,不能接受外國的捐款,但杜威雖然有財團支持,仍然感到太缺錢了,接過中國的錢後他十分感激,一再向送錢的國民黨人說:“我很感謝蔣委員長的幫助。如果我順利當選,將盡力幫助蔣委員長扭轉不利戰局,徹底消滅中國境內的共產黨,使委員長安安穩穩做總統。”

遠隔萬裏之外的中國北平,蔣介石也爲杜威競選造勢,組織民衆遊行助威,隊伍由神武門繞過紫禁城角樓到長安街,演出了一場鬧劇。

杜魯門連任後“修理”蔣介石

蔣介石此舉自然得罪了杜魯門。杜魯門連任後不久,宋美齡於11月底出訪華府,向杜魯門提出了再提供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遭其相當不客氣的拒絕。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佈《中美關係白皮書》,全面中止經濟與軍事援助,並痛批蔣介石的領導與治國失敗。此公告造成國民黨的全面敗退和內訌。

緊接着在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又發表了《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表示不干涉中國內政;同年2月9日,美國國務院就臺灣問題答衆議院外事委員會時,又重申這一立場。即“自1945年駐臺日軍向國民政府投降以來,臺灣即由中國管理,它包括在中國之內,成爲一省。”如若不是後來的朝鮮戰爭,根據當時杜魯門政府對蔣介石的態度,中國很快會統一臺灣。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