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梦校一网打尽!我是如何斩获哥大、NYU、南加大offer

来自专栏国外名校申请经验5 人赞了文章

棕榈 T 同学

本科:某211大学 英语

GPA:89/100TOEFL:111GRE:323

Offer: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乔治敦大学

Final Decision:纽约大学

申请的时候,把目光放到太远的地方,就会觉得目标太大,不堪重负;还不如著眼当下,在每一阶段全力以赴,心无旁骛。

01

所谓正确的路,不适合我

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也曾经随大流,辅修过经济金融相关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在走,觉得这就是所谓「正确的路」,尝试之后却发现,我并不喜欢这些。

相反,因为我们学校的英语专业会教授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我接触到了类似媒介素养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

媒介素养的老师告诉我,播报一条新闻,由于出发点不一样,利益集团不一样,呈现出来的东西也会不一样,事实和真相不见得永远都能交到大众手里;社会学的课程里,我去一个北京要拆迁的胡同做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瞥到了一点生活的另一面。

这些东西帮我认识了世界,也引发了我对传媒的热情,虽然传媒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具体做哪方面还需要探索,但是我知道,这条路比那些所谓正确的路,更加适合我。

02

认清自己想要什么,真的很难

我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挺早的,大概在大三上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在朋友圈看到棕榈的推送,感觉内容非常靠谱,于是就跟棕榈线上咨询了一下,感觉棕榈的半 DIY 模式还是比较适合我的,便敲定了下来。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在一开始选校的时候。美国的学校太多,项目也太多,想要完全了解每个项目,找到适合自己的再申请,实在太难了。

我的主导师 Yixi 老师帮我匹配了一个同样也是传媒类项目的专业导师,她帮我找了很多学校的项目,也帮我分析了每个项目的利与弊,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帮我省了不少事。

最后,我从导师给我的 20 个项目中挑了 7 个,正式开始了我的申请之路。

03

象牙塔外的世界,不太一样

我是从大三下开始找实习的,第一份实习是同学介绍的。那时我同学正在一家 PR 公司实习,就帮我把简历推给了她的领导,我也很顺利地进去了。

跟我一样在找实习的同学,一定要学会利用自己周围的资源,学长学姐的内推,学校里的实习群,这些资源经常会比海投简历,或者找实习网站更加靠谱。

这不是一家 big title 的公司,但是我在其中参与和策划了一个完整的活动,全面参与了文案策划、新媒体传播、活动策划、活动执行、媒介关系等各个方面。

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看著它从策划案开始慢慢成型,整个从 0 到 1 的过程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在之后也成为了我的文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实习在给予了我成就感的同时,也让我走出了象牙塔,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职场的不易。职场的氛围真的跟学校太不一样了,我的第一份实习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职场上的技能,还有许多职场的人际管理。

比如说,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拒绝,捍卫自己;又比如说,面对仅仅把你当成一个劳动力的老板,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最重要的是,在工作氛围不够好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初心,不让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很感谢这份实习,它让我走出了象牙塔,认清了现实,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和学校里一样单纯友善。

04

写文书最痛苦的事,去粗取精

我的文书是从 10 月份开始准备的,最初脑子里也乱糟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于是 Yixi 老师和我的专业导师丹妮老师让我好好利用棕榈的素材挖掘器,一个个回答里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囊括生活、学习、职业目标等等,逼著我把记忆里的每一个素材都挖出来。

有了素材之后,Yixi 老师和我的专业导师就开始进一步帮我一起筛选经历,从中挑选出几个特别有点的,继续深挖,问了我很多问题,将精简出来的素材更加具象化。

再之后,我们开始讨论文书的思路,整篇文书以文化传播为主线,从我参加 VICE 的一个跨性别纪录片作为突破口,引发了我对文化产品传播的兴趣,再说到我的实习经历,在经历中引发出如何进行文化传播,以及如何规避障碍的思考。

写文书时我最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写作过程,而是字数规定。有些学校的文书规定在 1000 字以内,有些是 500 字以内。当我写出了一篇完整又逻辑清晰的文书,却偏偏要根据要求缩减再缩减时,那真的是相当痛苦的。

整个过程中, Yixi 老师一直在给我建议。我其他的同学留学的时候也是找中介的,他们的文书一般是中介写完给他们改,我这边是相反的,当时写的时候特别累,有时也会灵魂拷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选择那么吃力的半 DIY 模式。

现在当一切尘埃落定,回过头来,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05

推荐信一定要牛推?并非如此

一开始,我其实挺怕推荐信的。因为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论调,推荐信一定要牛推,要让特别厉害的老师给你写。但是我认识的老师里面,并没有牛到让美国人都认识的那种,我特别惶恐。

但是结果证明,并不是这样。我后来找了我最熟悉和最喜欢的老师,效果也非常好。我一共准备了 3 封推荐信,其中两封来自学校,是教我媒介素养和社会学的老师,第三封则是来自我实习期的 leader 。

在跟老师沟通推荐信内容的时候,我也事先告诉老师,希望他们能著重体现我的哪一方面。媒介素养的老师主要突出了我在媒体方面的灵敏性,而社会学的老师则主要突出了我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能力。

推荐不一定要牛推,但一定要是你熟悉的人帮你写的,不同的推荐信的侧重点还必须不一样,这样才能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你的形象,更有说服力。

半 DIY 的模式真的挺锻炼人的,全程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在把控,整个过程都是自己在参与,在监督,并没有偷懒,也没有花了钱就把事情都丢出去,还是挺对得起自己的。经历了整个申请过程后,我也觉得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

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 我的主导师 —

Yixi

河北师范大学学士

杜伦大学硕士

-【她的辅导成果】-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宾夕法尼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名校录取

更多留学申请相关的问题可以直接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详细咨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